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古代90歲老人被稱為什麼

古代90歲老人被稱為什麼

古代90歲老人被稱為什麼

我國古代對老人的其他稱呼:“知命之年”指的是人到50歲,其最早出現在春秋時期,在《論語·為政篇》中有記載:“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古代90歲老人被稱為什麼 第2張

“花甲之年”指的是人到60歲,又名“花甲之年”或“耆”、“耆老”。因為我國古代採用農曆干支紀年,而干支紀年則是60年為一輪,干支搭配的第一個名稱叫"甲子”,同時干支名稱是錯綜參互配搭的,所以每一輪就稱作“花甲”,於是人們就借用這個干支一輪的名稱來稱呼60歲的老人,而超過60歲又未到70歲的老人,即稱“年過花甲”。

古代90歲老人被稱為什麼 第3張

“古稀之年”指的是人到70歲的時候,又叫“懸車之年”、“杖國之年”、“從心之年”。它源於唐代大詩人杜甫《曲江二首》詩,杜甫吟詠道:“人生七十古來稀。”杜甫慨歎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歲,自古以來十分稀少。”

標籤: 老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qny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