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潑水節是哪裏的節日

潑水節是哪裏的節日

潑水節是哪裏的節日的答案是:中國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數民族和中南半島某些民族的新年節日

潑水節是展現傣族水文化、音樂舞蹈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和民間崇尚等傳統文化的綜合舞台,是研究傣族歷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潑水節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藝術表演有助於瞭解傣族感悟自然、愛水敬佛、温婉沉靜的民族特性。同時潑水節還是加強西雙版納全州各族人民大團結的重要紐帶,對西雙版納與東南亞各國友好合作交流,對促進全州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

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准列入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潑水節是哪裏的節日

潑水節最早起源於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又名“乞寒胡戲”),在此之後“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雲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雲南傣族地區。隨着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列出的潑水節起源時,提到“與小乘佛教的傳入有密切關係,其活動包含許多宗教內容。但就其以潑水為主要活動的原始意義來説,也反映出人們征服乾旱、火災等自然力的樸素願望” 。上海辭書出版社於1990年出版的《中國風俗辭典·潑水節》寫到:“此節日起源於印度,後隨小乘佛教傳播,經緬甸、泰國和老撾傳入我國傣族地區,故又稱——“浴佛節”。

在潑水節來臨之前,為了迎接潑水節,傣族人家家户户都要忙着殺豬,並用糯米做各種小吃。潑水節到來的第一天,人們會把房屋收拾乾淨,在吃了年飯後,會進行划龍舟、舉辦文藝表演等各種活動。潑水節的第二天被稱為“惱日”,相傳這一天,一位天女以聖潔之水為民消災免難。

因此,人們通常要舉行潑水活動來互祝平安幸福;第三天叫“麥帕雅晚瑪”,據稱這一天是麥帕雅晚瑪的英靈帶着新曆返回人間之日,所以人們習慣將這一天視為"日子之王來臨"的一天,也是傣歷的元旦。

2013年4月13日至15日,西雙版納25名趁潑水之際猥褻婦女的人員,被警方抓獲批教育,另有23名盜竊嫌疑人落網。

2019年4月13日到16日的緬甸潑水節活動期間,由於交通事故、酒後衝突等原因造成了大量惡性事故,實皆省、仰光省和內比都地區造成傷亡人數最多,其中實皆省蒙育瓦市的一次沉船事故導致了11人死亡。

標籤: 潑水節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qnq0r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