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及笄之禮是指多少歲

及笄之禮是指多少歲

及笄之禮是指多少歲的答案是:十五歲

及笄之年是指女子滿了十五歲,即到了可以出嫁的年齡。及笄之年可表示為十五歲女孩。古代女子在十五歲時,若已許配,就束髮戴簪,若未許配,就在二十歲時束髮戴簪。

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十五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二十也行笄禮。冠(笄)之禮是我國漢民族傳統的成人儀禮,作為漢民族重要的人文遺產,它在歷史上,對於個體成員成長的激勵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其實在古代,女子待嫁的年紀是在不斷變化的。在春秋時期,男子二十歲稱為弱冠之年,女子十五歲被稱為及笄,這個年紀的男女可以結婚了;到了唐代,女方十三歲以上便可嫁人,所以當時13歲的女子被稱為豆蔻年華;而在明代,女子十四歲以上便可結婚。

除及笄、豆蔻年華外,其實還有很多詞是形容年齡的,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來稀、八十耄耋等。當然,這些大家知道即可,其實不用太過了解。

及笄之禮是指多少歲

總角:幼年的兒童,頭髮上綰成小髻髻。《禮記·內則》“拂髻,總角。”鄭玄注:“總角,收發結之。”又有“總角之宴,言笑晏晏。”後來就稱兒童的幼年時代為“總角”。陶潛《榮木》詩序:“總角聞道,白首無成。”這裏的“白首”代稱老年。

垂髫:也指兒童幼年。古時兒童未成年時,不戴帽子,頭髮下垂,所以“垂髫”代稱兒童的幼年。陶潛《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裏的“黃髮”也代稱老年。

豆蔻:是指女孩的年齡段(十三四歲),文學作品中的豆蔻:詩文中常用以比喻少女。為十三四歲的少女,一如豆蔻的含苞待放,這個比喻十分確切生動。

及笄:古時稱女子年在十五為“及笄”,也稱“笄年”。笄是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齡了,《儀禮·土昏禮》:“女子許嫁,笄而醴之,稱字。”《禮記·內則》:“女子許嫁,……十有五年而笄。”則又指出嫁的年齡。《聊齋志異·胭脂》:“東昌卞氏,業牛醫者,有女,小字胭脂,……以故及笄未字。”蔡東藩 《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便對布庫裏雍順道:‘小女伯哩年將及笄,如蒙不棄,願附姻好。’”

束髮:古代男孩成童時束髮為髻,因用為指代成童:“餘自束髮讀書軒中”(歸有光《項脊軒志》)。束髮一般15歲左右,這時應該學會各種技藝。《大戴禮記·保傅》:“束髮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弱冠:古代漢族男子20歲行冠禮。所以主以“弱冠”代稱20歲,弱是年少,冠是戴成年人的帽子,還要舉行大禮。左思《詠友》詩:“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羣書。”

標籤: 及笄 多少歲 之禮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q3j1w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