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清明來歷

清明來歷

清明節大約始於周朝。相傳周朝的天文學家曾用“土圭”測日影法,確定了二十四節氣,清明也就是其中之一。後來,晉文公重耳為了紀念忠臣介子推,將清明前的第三天定為寒食節。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漸融入了寒食祭祖的習俗,而後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清明節。

清明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簡短是什麼?

清明節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鬥指乙(或太陽黃經達15°)為清明節氣,交節時間在公曆4月5日前後。

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節。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節令食品:

由於寒食節的冷食習俗移植到清明節,我國北方一些地方還保留着清明節吃冷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冷餑餑,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飯,據説不這樣的話就會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説吃了眼睛明亮。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儀式後,將祭祀食品分吃。晉南人過清明時,習慣用白麪蒸大饃,中間夾有核桃、棗兒、豆子。關於民間寒食習俗的記載,幾乎是突然地出現在東漢的文獻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區。

即使在寒食習俗頗為盛行的唐宋時代,其傳播範圍也不出北方。晉陸翽《鄴中記》最早談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麥為酪,搗杏紅煮作粥。”直到唐宋時期,人們仍在食用這種涼大麥粥。

清明節的來歷?

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的清明,也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人們祭祀祖先、緬懷先人的日子。清明節與端午節、中秋節、春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我國的歷史文化悠久,只要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或節氣,總能追溯到其根源,而且有理有據。現在就向你介紹關於清明節的由來和習俗: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與春秋五霸晉文公重耳有關。重耳耳垂大,肋骨是連在一齊的,一隻眼睛裏有兩個眸子。晉國內亂,公子夷吾和重耳逃亡在外。公子夷吾殺太子自封晉惠公,對他更加無禮,重耳只好帶着狐偃、狐毛、介子推等人去投奔齊國,在途中公子重耳因連日吃野草,發病了,奄奄一息,可在荒山野嶺中哪有大夫?為了救自我的主公,介子推割下身上的一塊大腿肉生火做湯,把肉湯送給重耳,他的病好了。

他到了秦國,在秦穆公的幫忙下回到晉國做了晉文公,國家建立之後,晉文公把手下的有功之臣都封了官,有人告訴他那肉湯是介子推的肉,説重耳忘記給介子推封官了。於是他後悔忘了給介子推封官,可是此刻六部的尚書都有人做了,他去請介子推去做官,誰知介子推隱居綿山,文公不忘本,就親自去綿山請他,但就是找不到他。

有人便出了一個餿主意:放火燒山逼他出來。但介子推和老母就是不出來,之後兩個人抱着兩棵老柳樹被燒死了。文公一看追悔莫及,下令舉國哀悼介子推,把綿山重新命名為介山,規定每年的這一天全國不許用火,並要插柳,還將4月5號命名為清明節,又稱寒食節。

兩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十分重視這一個節日,在清明節這一天家家不動火,只吃一些隔天的菜或青團之類的。近來我國又把它定為法定假日。讓人們有時間去祭祖、掃墓、踏青。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內容。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我國很多地區,在清明節前幾天,會對祖先墳墓培土、修整。及至清明當天,率領子孫在祖墳前,設立香案、備酒食、獻花、誠心祭奠,各家各户在門前插柳,表示為逝者的悼念。

2、植樹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搞,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我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4、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習慣。

於國人而言,清明節掃墓祭祀,是為了尊重逝者,敬畏祖先,是為了給已逝親人送去寄託與悼念,就是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學會以愛告別,明白來日並不方長,更加懂得珍惜眼前人,同時也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春天是新年的開始,是萬物復甦、生機盎然的時節,清明是悲傷與新生碰撞的節日,讓我們珍重身體,熱愛生活

清明節來歷?

清明節的來歷簡寫: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

標籤: 清明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l0g5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