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包頭髮是哪個民族

包頭髮是哪個民族

包頭髮是哪個民族的答案是:撒拉族、回族。

包頭髮是哪個民族

撒拉族、回族是要包頭髮,回族婦女一般都頭戴白圓撮口帽,戴蓋頭(也叫搭蓋頭)。無論在泉州、廣州、海南等沿海地區,還是在內地,一般都是綠、青、白三種顏色,有少女、媳婦、老人之分。一般少女戴綠色的,已婚婦女戴黑色的,有了孫子的或上了年紀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

綠蓋頭清俊嬌麗;白蓋頭乾淨持重;黑色蓋頭素雅端正。大都選用絲、綢、喬其紗、的確良等高中檔細料製作。老年人的蓋頭較長,要披到背心處;少女和媳婦的蓋頭比較短,前面遮住前頸即可。

撒拉族

撒拉族是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民族語言為撒拉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西匈奴語支烏古斯語組,也有人認為屬於撒魯爾方言,無文字,通用漢文。

撒拉族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甘都鄉、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的大河家。

伊斯蘭教是撒拉族的主要信仰,所以,宗教對其歷史發展和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有較深的影響。

民族形成的傳奇故事

據學者考證研究,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烏古斯部的撒魯爾人,大蒙古及元朝時期,隨蒙古西域籤軍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經長途跋涉遷徙,定居循化地區。初來時人口較少,經過不斷吸收藏、回、蒙古、漢等民族成分,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並於清代以後漸次移居到甘肅和新疆。

一峯白駝、一部經卷、一眼清泉、一座大寺,構成了撒拉族民族形成故事的核心。

《駱駝泉》是一部民間流傳的故事集,講述撒拉族先民遷徙的歷史。傳説在13世紀,有尕勒莽和阿合莽兄弟二人,為躲避迫害,率同族18人,牽了一峯白駱駝,馱上故鄉的水、土和《古蘭經》,離開了故鄉中亞撒馬爾罕向東進發,一路跋涉來到青海循化街子一帶。見該處地勢平坦,清流縱貫,有茂密的森林和茂盛的草場,又在此處發現了一眼清泉,而走失的駱駝卧在泉水中已化為白石,便決定居住於此,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

珍藏在循化撒拉族自治縣街子清真寺內的具有千年歷史的手抄本《古蘭經》,是撒拉族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像這樣年代久遠的《古蘭經》手抄本在全世界僅存三部,相傳為撒拉族先民東遷時從中亞帶入中國。

街子,當地人稱“gai zi”,即今天的街子鎮,在撒拉族心目中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視為民族的“根子”,是撒拉族的發祥地。街子清真大寺是撒拉族的祖寺,也是青海省第二大清真寺。

回族

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稱禮拜寺。公元7世紀中葉,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內地的長安、開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紀,蒙古軍隊西征,西域人大批遷入中國,吸收漢、蒙古、維吾爾等民族成分,逐漸形成了一個統一的民族--回族。

回族實行“一夫一妻”制,極少有納妾現象,妻亡續娶,夫死再嫁,男可娶漢女,其妻應遵守教規,回民女子不許嫁與外族。聘金為100銀元,若由男方置辦嫁粧,只送女方酒席二桌。結婚時請女方父親到男家共主婚禮。舉行婚禮時,庭中設一方桌,放油香和五子(花生、瓜子、棗子、桂圓、蓮子),請阿訇證婚,阿訇當眾詢問新婚夫婦及雙方家長,是否自願結合,回答自願後即奉誦“以扎布”。然後阿訇抓“五子”撒在新婚夫婦身上,同時也撒在來賓身上,觀禮的兒童競撿撒出的果品。婦方陪嫁品,除被帳首飾外,另加錫湯壺一把、紅漆有蓋的小木桶一個,此桶備作齋月送點心去清真寺之用。

標籤: 頭髮 民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jrgq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