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小提琴有幾根弦呢

小提琴有幾根弦呢

小提琴有幾根弦呢的答案是:四根

小提琴是一種絃樂器,靠弦和弓摩擦發出聲音。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釐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小提琴琴絃有四根,它們由最低音到最高音分別是:G弦也就是SO、 D弦是RE、 A弦是LA、 E弦是MI。而G弦是最粗的一條弦能發出最低音域,相反E弦是最細的一條弦發出的音域也是最高的。但也不完全是四根琴絃,也有演奏者特殊定做的琴是五根琴絃,都是些中音提琴和大提琴,都分別增加了一個高音區,這樣需要琴頭和絃板的支持。

早起的小提琴琴絃均為羊腸制的裸弦,約從18世紀起,低音G弦常包以銀絲,使其反應靈敏。現代則將G、D、A 三根弦用纏金屬絲的羊腸弦或鋼絲纏弦,晚近也用尼龍弦。E弦改用鋼絲絃,使其在高音區的音色更佳。

小提琴 (弓弦樂器)

小提琴,是一種絃樂器。靠弦和弓摩擦產生振動,進而通過共鳴箱內的音柱將振動傳導至背板,由這幾部分產生的共振,發出和諧明亮琴音。小提琴琴身(共鳴箱)長約35.5釐米,由具有弧度的面板、背板和側板粘合而成。面板常用雲杉製作,質地較軟;背板和側板用楓木,紅木,質地較硬。琴頭、琴頸用整條楓木,指板用烏木。

小提琴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是現代管絃樂隊絃樂組中最主要的樂器。它在器樂中佔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難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與鋼琴、古典吉他並稱為世界三大樂器。

絃樂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過去。關於小提琴的起源,音樂史學家們持多種觀點,有的認為起源於古希臘,有的認為起源於北非,有的認為起源於印度,也有的認為起源於西歐。

古希臘傳説中的天神阿波羅最喜歡擺弄的樂器是里拉琴(Lyra)。里拉琴從外觀上看和豎琴有些神似,在共鳴箱上張一根琴絃﹐用手指彈奏發聲,常用於詩朗誦配樂。很多專家認為里拉琴是小提琴、豎琴、吉他等眾多現代絃樂器的先祖。古希臘的里拉琴按照類別應當歸屬於彈撥絃樂器,並沒有使用弓子演奏。

弓弦拉奏的演奏方式,普遍認為是亞洲人發明的。傳説在5000年前的斯里蘭卡,一位名叫瑞凡那的君主將圓柱形的木頭掏空製作成了一種名叫瑞凡那斯龍的絃樂器,這種樂器隨着貿易往來流傳到世界各地,逐漸演變成各類絃樂器。而印度人和波斯人習慣於將馬作為家畜飼養,便就地取材以馬尾為原材料製作弓毛,例如波斯的凱曼革(Kemangeh),便是以馬尾做弓毛,以木材做弓杆,琴絃安裝在圓形的共鳴箱上,通過弓子與弦的按壓接觸發聲。

埃及的拉絃樂器列巴普(Rebab),摩爾人的列別克(Rebec)等樂器比波斯的凱曼革更進一步,在共鳴箱的形狀方面進行了創新探索,將共鳴箱做成梯形或橢圓形等多種形態﹐並嘗試着在共鳴箱的面板上開孔,用弓子拉弦演奏。日耳曼人使用的樂器庫魯斯琴(Cruth)進一步增加了指板和琴馬,琴馬兩側開孔,並探索實踐了彎曲的共鳴箱形狀。這些嘗試讓樂器製作工藝向現代小提琴又靠近了一步。

德國人在以上樂器的基礎上,進一步改良了琴身和指板的位置與形狀,製作出了路別本提琴(Geigen Rubeben),實現了提琴的站立演奏,英國人和法國人也製作出了一種六絃琴託巴託(Troubaboure),以及在歐洲風靡一時的維奧爾琴(Vielle)。意大利人以此為模型,進行了各種形狀樂器的創作嘗試,製作出了多種古小提琴(Viol)的衍生版本,最終孕育出了現代小提琴這個曠世奇作。後來,法國制琴名師弗朗索瓦·土爾特將琴弓進一步改善,便形成了我們今天常見的琴弓樣式。

小提琴有幾根弦呢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小提琴是由一位住在意大利北部城鎮布里細亞名叫達薩洛的人制成的。同一個時期,克雷蒙納城中的A·阿瑪蒂也是小提琴製作的先驅。

從16世紀到18世紀,意大利的小提琴製造業隨着音樂藝術的空前繁榮而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出現了G.P.瑪基尼、N.阿瑪蒂、A.斯特拉第瓦利和C.瓜內利四位傑出名匠,他們當年所製作的小提琴,現今已成了稀世珍寶,曠世傑作。與此同時,歐洲各國的提琴製作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17世紀中葉,德國具有代表性的製作家是馬蒂亞斯·科洛茨,在德國南部的米騰瓦爾德,開創了德國小提琴製作業的歷史。此外還有英國的提琴製作業,也在整個歐洲佔有一席之地。

18世紀後,小提琴製作業的領先地位從意大利轉至法國。這個時期小提琴的造型不斷改進,已取得更大的音量和更好的音質。法國制琴家N.呂波以斯特拉迪瓦里為典範,把法國的制琴技術和意大利的制琴技術結合在一起。與此同時,法國的F.圖爾特對琴弓的長度、重量,形狀、裝置等方面又進行了重大改革。小提琴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反映了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作品中具有的歌唱性以及運弓方面的更大變化等對小提琴性能上的要求。

1789—1799年,法國大革命之後,隨着貴族與皇室的衰落,音樂也從宮廷走向民間,出現了為公眾服務的交響樂隊和音樂廳。為適應環境的變革,小提琴需要增大音量。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小提琴琴頸加長變細,並向後傾斜,指板變長,琴馬變高,並具更大的弧度,G弦早已包有銀絲。這些變革的目的是為適應更大的張力。琴絃的增長使琴面上的壓力增大,於是低音樑變長變厚,音柱也加粗,以此獲得更大更有力的聲音。1820年前後L斯波爾發明了腮托,使左手從完全承擔持琴的作用中解放出來。腮托的設置使左手在換把、揉弦、按弦時更加自如。18世紀末,音樂學院在歐洲相繼出現,它使小提琴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從而促進了機器制琴業的發展。

標籤: 幾根 小提琴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j1wlx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