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的來歷

中元節也被稱為盂蘭盆節,盂蘭盆節來源於佛教的習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動要早,我國從南北朝時期的樑代開始仿行。“盂蘭”是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因此,盂蘭盆會實際是個“孝親節”。

中元節的來歷

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始於梁武帝。

自此以後,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民間無不舉行盂蘭盆會,以報祖德。

中元節的習俗:祭祖:祭祖民間信仰相信,祖先也會在此時返家探望子孫,故需祭祖,但祭祀活動一般在舊曆七月底之前進行,並不侷限於特定的一天。

某些地區通過一定儀式,夜晚接祖先靈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燒包:燒包:“七月半”。

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

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

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放焰口:七月十五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

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

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

過了中午,各家各户紛紛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

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

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

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

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

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標籤: 中元節 來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4nq0x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