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天安門誰建的

天安門誰建的

天安門誰建的的答案是:蒯祥

天安門誰建的

天安門城樓設計者蒯祥,到明朝1456年,承天門遭雷擊起火被焚燬,還是蒯祥,主持了承天門的重建。承天門再次建造的時候,對承天門進行重新設計,才有了今日盛況。設計中,由原來的東西寬5間、南北進深3間,擴大為寬9間、進深5間,形制上由原來的牌坊式改建成宮殿式。

天安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1420年建成。最初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 開國大典叫做“承天門”,取“承天啟運”、“受命於天”之意。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五間、進深三間的門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的軍隊攻入北京,承天門再次被毀。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取“受命於天,安邦治國”之意。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1952年經過兩次大規模的修繕。1970年的重建基本保持了1651年改建的形制,天安門比原來高了83釐米,通高34.7米(原高33.87米)。

天安門,坐落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市的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以及人民英雄紀念碑、人民大會堂、中國國家博物館隔長安街相望,佔地面積4800平方米,以傑出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政治地位為世人所矚目。

天安門城樓為中國傳統的重檐歇山頂建築,即由四個傾斜的頂面、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戧脊(垂脊下端折向的一條)和兩側傾斜層面上部轉折成垂直的三角形牆面組成,形成兩坡和四坡屋頂的混合形式。故有“八檐九脊”之稱。城樓為木結構建築,大殿飛檐下是排列有序的斗拱和樑枋。斗拱為中國傳統木構架體系中獨有,是鬥形木弓形橫木組成的具有翹、昂、拱特點的木製構件。樑枋又分額枋、檐枋,斗拱下面是額枋,上面彩畫和金龍圖案,柱子之間的構件叫檐枋,會有金龍和璽圖案。

天安門城樓除底座是磚混結構外,整個城樓為木結構。60年代重建隊伍在天安門最高的脊瓦處數脊瓦數時,意外的發現中間黃色的琉璃脊瓦中藏着一塊金絲楠木盒,該琉璃瓦厚60釐米、寬80釐米,工人們砸碎後露出一個30釐米見方的木盒,上面清晰地顯露出一對精美的二龍戲珠雕刻圖案。工人們用撬棍戳破後,木盒鬆了。木盒內藏有塊拇指大的紅寶石、硃砂。此外還有五彩糧:黃豆、高粱、黑豆、穀子和玉米等物品,有的物品已分辨不清,金絲楠木盒裏的所有東西后來全部上交國庫。

標籤: 天安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1kog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