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生活

>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怎麼寫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怎麼寫

紅色之旅心得體會怎麼寫

紅色之旅心得體範文為了加深我們對黨史的認識,培養我們與紅軍的感情,讓廣大黨員幹部接受革命傳統教育,高思想政治素質,學校黨支部組織我們二十幾位黨員進行了一場紅色之旅,到陽新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學習,接受革命傳統教育。我懷着對革命老區無限崇敬之情,開始了這次紅色之旅。我們一路唱着紅色歌曲到了陽新烈士陵園。

下車後我們先去陽新烈士陵園,首先看到的是有標誌性的紀念塔,塔身由金色的五指峯和鮮紅的火炬組成。

我們列隊向烈士紀念碑敬獻了花圈,鞠躬表示敬意。

我們站在烈士紀念碑下,為緬懷先烈,黨員、預備黨員們在烈士陵園紀念碑下重温了入黨宣誓。

當我們舉起右手時,那一幕幕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的眼睛早已被激動的淚水浸濕了,心靈上的火花又重新燃起。

黨員們紛紛表示,一定將用英雄們的精神鞭策自己,向入黨誓詞中所説的那樣,做一名合格的黨員。

我們懷着一顆虔誠的心,將花圈獻給在鬥爭中犧牲的名革命先烈和那些未能留下名便匆匆離開這個世界的無名英雄,並默哀三分鐘,深深緬懷他們在艱難困苦的革命年代,為了中國人民的獻身的精神。

之後我們還參觀了由人士題詞的碑林、革命烈士雕塑園,身在陵園內緬懷之情油然而生。

烈士們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大無畏的革命精神感染着每個人,他們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使我們的心靈受到了震撼。

在紀念館裏,看到了一幅幅畫、一張張照片,導遊為我們講述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聽了烈士們的事蹟,我的心裏有一種説不出的感覺和無限的感慨。

烈士們為國家的解放和繁榮強盛而奮鬥的壯麗生涯,革命先烈們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們深切的感受到,正是我國幾代優秀中華兒女的努力拼搏、無私奉獻,為中國的蠍起、中華民族的復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我們現在過的幸福生活正是靠這些英雄用生命換來的。

我們不一定要記住他們每一個人的名,但是一定會記住他們的精神,他們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此次的紅色之旅,不僅讓我們學習了革命戰爭的歷史,接受了靈魂的洗禮,更重要的是,我們來到聖地,才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我們今天的生活是用先輩的鮮血挾來的。

我將把此次“紅色之旅”所汲取到的精神運用到今後的工作和學習當中。

以實際行動,繼承先烈遺志,努力工作,不斷創新,充分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

紅色之旅心得體範文從小就飽受革命傳統教育,能去遵義一看,學習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奮鬥精神,那是人生的夢想之一。

這次在公司黨委組織開展的“紅色之旅”的活動中才得以實現。

登上南下的飛機,在閉目凝思中依稀憶起當年學習黨史時有關遵義會議的片斷: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在紅軍長征途中於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長征初期,“左”傾教條主義者從進攻中的冒險主義變成退卻中的逃跑主義,並且把戰略轉移變成搬家式的行動,使部隊的行軍速度非常緩慢,致使敵人有充分的時間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在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

為了擺脱尾追和堵擊的敵軍,*建議中央紅軍放棄去湘西同紅六軍團會合的企圖,改向敵軍力量薄弱的貴州挺進。

1935年1月7日,紅軍攻克黔北重鎮遵義。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了政治局擴大會議。

會議的主要議題是總結第五次反“圍剿”的經驗教訓。

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歷的一次重要會議。

它結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黨中央的統治,確立了以*為核心的新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及*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

在黨生死攸關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使紅軍在極端危險的境地得以保存下來,勝利地完成長征,開創了抗日戰爭的新局面。

它證明中國共產黨完全具有獨立自主解決自己內部複雜問題的能力,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誌。

在黨委的精心組織下,我們來到歷史名城——貴州遵義。

信步走進會議舊址,只見大門上高懸一塊牌匾,上書六個大字:“遵義會議會址”。

熟悉的字跡使我想起一代偉人豪放的風采和傳奇。

大門裏,再普通不過的一幢兩層青磚小樓,狹窄的樓梯,低矮的房間……70年前,就是在這裏,一次會議改變了中國革命的航向,決定了中國革命的命運,把中國革命引向了勝利。

中國革命就此走向輝煌!走出青磚小樓,大家仍意猶未盡的在議論中表達着自己的感受。

70年後,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以胡*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正在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而努力奮鬥。

在公司的配送業務正在有序開展,為做好配送這一系統工程,我們每一名共產黨員必須立足本職崗位,追尋老一輩革命家的光輝足跡,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埋頭苦幹,奮發進取,努力創造一流的工作業績,為公司的發展做貢獻。

標籤: 心得體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sh/18x8p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