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繩池之會的故事

繩池之會的故事

公元前279年,秦王派出使者約請趙王到西河外的澠池相會修好。趙惠文王害怕秦國有奸計,於是趙王帶藺相如去和秦王相會,而讓將軍廉頗率軍在邊境接應。在宴席上,秦王在酒酣之時,讓趙王為他彈奏一曲,趙王無法推辭便彈了一曲。藺相如看到這情景,心裏十分氣憤,於是便上前讓秦王為趙王敲擊盆缶作為娛樂。

繩池之會的故事

繩池之會的故事

樓主你好:這是一個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秦王以給藺相如一塊玉來換取城池,實際卻推託他對秦王説:“寶玉有一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

”用計把璧拿到手後,他義正辭嚴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強奪,他的頭就和寶玉一起在柱子上撞個粉碎。秦王無可奈何,只好答應藺相如提出的條件:齋戒五天,在朝廷內舉行設有迎賓贊禮官吏的大典。藺相如料定秦王如果得到寶玉後一定會負約,不肯把城給趙國,便悄悄地叫他的隨從穿着粗布衣服,懷揣着寶玉,從小路逃回趙國。藺相如大智大勇,“完璧歸趙”,舉國稱讚,被趙王破格提升為上大夫。不久,秦國攻打趙國,殺死趙國兵士兩萬多人。

詭計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祖國榮譽,不怕犧牲,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

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國羣臣向趙國要十五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

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回國後,他被任命為上卿,職位在大將軍廉頗之上。廉頗認為藺相如本屬草野之人,靠三寸不爛之舌立功,很不服氣,揚言要當眾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以後,不肯和廉頗相見,每到上朝時,常説有病,不願和廉頗爭地位;出門時,只要遠遠望見廉頗來了,便調轉車子避開。他的門客很不滿意,藺相如對他們説:“強悍的秦國所以不敢發兵攻打我們趙國,只是因為趙國有我們兩人在。現在,兩虎相鬥,勢必不能都活下去。我所以這樣做,是先顧到國家的患難,而把個人的仇怨放在後面啊!”廉頗聽到這些話,羞愧萬分,他脱衣露體,“負荊請罪”,讚揚了藺相如博大的胸懷。

將相終於言和,並且成為誓同生死的朋友。

澠池之會故事簡介

繩池之會的故事 第2張

講述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為集中力量攻打楚國,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

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他寸步不讓,説用秦國國都作為交換,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擴展資料:事件始末:秦昭襄王因完璧歸趙一事惱羞成怒,於秦昭王二十五年,藉口趙國不與它一起進攻齊國,向趙進攻。取得趙茲氏(今山西汾陽)等兩城。次年,攻取趙的離石(今山西離石縣)。

再次年,白起取趙代(今河北蔚縣)、光狼城(今山西高平縣西)。這時秦國大軍正欲南攻楚,為安定東方的局勢,在秦昭王二十八年,與趙惠王相約在澠池(今河南澠池縣西)相會修好。史稱“澠池之會”。

澠池之會後,相如以功授官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不服氣,以致於有後來的負荊請罪。澠池之會後,秦國、趙國間暫時停止了戰爭。趙軍立即出兵齊國,攻下高唐等地。

人物介紹:
1.藺相如藺相如,生卒不詳,今保定市曲陽縣相如村人。戰國時趙國上卿,趙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蹟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與負荊請罪這三個事件。藺相如原為宦者令舍人。

趙惠文王時,秦昭王寫信給趙王,願以十五個城池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和氏璧”來到秦國,據理力爭,機智周旋,終於完璧歸趙。公元前279年,秦王與趙王相會於澠池(今河南澠池西),他隨侍趙惠文王,當面斥責強大的秦國,不辱國體,使趙王沒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為上卿,居官於廉頗之上。廉頗居功自恃,不服相如,恥居其下,並揚言要羞辱相如。

藺相如為保持將相和睦,不使外敵有隙可乘,始終迴避忍讓。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善自謙抑的精神感動了廉頗,於是親自到藺相如府上負荊請罪,二人成為刎頸之交。
2.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稱秦昭王,嬴姓,趙氏,名則,又名稷,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異母弟,戰國時期秦國國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為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君之一。

早年在燕國做人質。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去世,秦昭襄王與其弟公子芾、公子壯爭位,遂立。在位時,秦國繼續擴張。

最著名的、決定秦趙兩國命運的長平之戰,就是在秦昭王在位晚期發生的。秦昭襄王在位初期,由其母宣太后當權。外戚魏冉為宰相,史稱“王少,宣太后自治事,任魏冉為政,威震秦國”。

魏冉推薦白起為將軍,先後戰勝三晉、齊、楚等國,取得魏國的河東和南陽、楚國的黔中和楚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
3.趙惠文王趙惠文王(約前309年─前266年),亦稱文王,嬴姓,趙氏,名何,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君主,趙武靈王次子。其母便是深得趙武靈王寵愛的王后吳娃。趙何乃是趙武靈王次子,並非長子。

趙武靈王的長子是公子趙章。周赧王十六年(前299年)五月,趙武靈王傳位於趙何,自稱主父。但後來在趙惠文王朝會羣臣時,趙武靈王看到高大的長子向幼弟屈尊叩拜,心有不忍,在前295年封趙章於代地,為安陽君。

趙惠文王在位時有藺相如、廉頗、平原君、趙奢等文武大臣,政治清明,武力強大。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葬於趙王陵。

誰知道繩池之會的故事?

繩池之會的故事 第3張

在完壁歸趙後不久,秦國攻打趙國,殺死趙國兵士兩萬多人。詭計多端的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

趙王害怕上當,又不敢不去。藺相如為了祖國榮譽,不怕犧牲,決定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他與秦國君臣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泰國羣臣向趙國要十五座城,藺相如寸步不讓,提出用秦國的國都咸陽作為交換條件,使秦王理屈詞窮,毫無所得。

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

澠池之會的故事(50字)

繩池之會的故事 第4張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想集中力量攻打楚國,為免除後顧之憂,主動與趙國交好,約趙惠文王會於澠池(今河南省澠池縣)。秦王派使者告訴趙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談。

趙王害怕但又不敢不去。藺相如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趙王被迫鼓瑟的情況下,他為了使趙國取得對等的地位,據理力爭,使秦王不得不擊缶。後來,秦向趙要十五座城為秦王祝壽,他寸步不讓,説用秦國國都咸陽為趙王祝壽,使秦王毫無所得。藺相如機智地保護了趙王的安全並且不被羞辱,史稱“澠池之會”。

擴展資料澠池之會,出自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藺相如列傳》生動刻畫了廉頗、藺相如、趙奢、李牧、趙惠文王等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形象,他們或耿直或忠厚,或魯莽或機智,形象鮮明生動,令人歎服。抓住秦國二十餘君“不堅明約束”之過,借理在我方之勢,使人懷璧歸趙;澠池之會,借“五步之內以頸血濺大王”之勢,逼秦王就範,為一擊缶;借“趙亦盛設兵以待秦”之勢,迫使秦不敢動武。

相如勇智,已是光彩照人。行文至此,司馬遷筆勢陡轉:多謀善斷、意氣風發的藺相如竟對無理取鬧的廉頗一再退忍避讓,連門客都感到羞愧。當門客要離開他時,才袒露他“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的胸懷。

相如的絕頂智慧和賢相風采凸現在讀者的眼前。

標籤: 繩池 之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w4n5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