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李鴻章是哪裏人

李鴻章是哪裏人

安徽合肥人。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子黻、漸甫,號少荃、儀叟,諡文忠,安徽合肥人。

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始人和統帥。

李鴻章是哪裏人

1877年10月3日,李鴻章籌辦開平礦務局。李鴻章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進士,早年隨業師曾國藩鎮壓太平天國運動與捻軍起義,並受命組建淮軍,因戰功擢升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累加至文華殿大學士,封一等肅毅伯。期間着手辦理洋務,創辦了北洋水師。甲午戰爭失敗後,作為特使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後被啟用為兩廣總督。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後,參與“東南互保”,並北上談判,次年與慶親王奕劻代表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不久即病逝於北京,享年七十九歲。

死後獲贈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其著作收於《李文忠公全集》。李鴻章的先祖本姓許,明季避亂從江西 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

李鴻章的7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到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讀多年,終於在1838年考取進士,李氏一族才“始從科甲奮起,遂為廬郡望族”。

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鴻章出生於合肥縣東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藴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後來也都非富即貴。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24歲的李鴻章考中進士,選入翰林院任庶吉士。同時,受業曾國藩門下,講求經世之學。

三年後翰林院散館,獲留館任編修。咸豐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辦團練,多次領兵與太平軍作戰。1858年冬,入曾國藩幕府襄辦營務。1860年,統帶淮揚水師。

湘軍佔領安慶後,被曾國藩奏薦“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帶募勇。同治元年(1862年),編成淮勇五營,曾國藩以上海系“籌餉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國輪船抵達上海,自成一軍,稱為淮軍。旋經曾國藩推薦任江蘇巡撫。在掌握地方實權後,在江蘇大力擴軍,採用西方新式槍炮,使淮軍在2年內由6000多人增至七萬人,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地方武裝(後來的淮系軍閥集團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

李鴻章到上海後,同外國僱傭軍(後組建為常勝軍)進攻太平軍。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軍攻陷蘇州、常州等地,和湘軍一起鎮壓了太平天國。接着又鎮壓了捻軍。

保住了即將崩潰的清王朝。被譽為“中興名臣”。李鴻章軍功顯赫,累任江蘇巡撫、湖廣總督,終於1870年繼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後又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籌辦洋務,成為同治、光緒兩朝的地方重臣。

李鴻章在與列強的交往中意識到富國才能強兵,故積極推進官辦、商辦軍工企業的發展。他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坐鎮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積極籌劃北方防務,戍衞京級,又進一步拓展洋務,以增加財賦收人。他還苦心孤詣,編練成一支當時堪稱亞洲一流的海軍,並在山東劉公島安營紮寨,這支北洋艦隊擁有各種軍艦25艘,42000噸位,以大沽港、旅順港、威海衞港形成三角,拱衞京城海上門户。因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手握兵權,統領一方,有人甚至稱其“坐鎮北洋,遙執朝政”。

李鴻章曾先後創辦江南製造局、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漠河金礦、天津電報局、津榆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還建立同文館,選派留學生出洋。他辦洋務的初始動機是辦軍工企業,造出槍炮、彈藥、機器、艦船和水雷,主要用來對付捻軍。但由於直接改善了淮軍的武器裝備,使淮軍成為清軍中裝備精良、戰鬥力較強的軍事力量,後期淮軍實際上成了國防軍。

李鴻章在與列強的交往中意識到富國才能強兵,故積極推進官辦、商辦軍工企業的發展。他長期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事務大臣,坐鎮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天津,既積極籌劃北方防務,戍衞級,又進一步拓展洋務,以增加財賦收人。他還苦心孤詣,編練成一支當時堪稱亞洲一流的海軍,並在山東劉公島安營紮寨,這支北洋艦隊擁有各種軍艦25艘,42000噸位,以大沽港、旅順港、威海衞港形成三角,拱衞京城海上門户。1894年甲午一役,北洋艦隊覆沒,淮軍亦蒙受重創,李鴻章多年經營洋務而成的局面幾乎盡付東流。

戰敗後在各方指責之下,原本紅極一時,堪稱疆臣首領的李鴻章,亦從此失勢。

李鴻章是哪裏人呢?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

中國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軍事將領。

世人多稱“李中堂”,又稱“李二先生”“李傅相”“李文忠”。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慈禧太后視為“輔佐中興,削平大難”及“匡濟艱難,輯和中外”之人。同時西方有視之為“當世三傑”者。但因其代表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加之個人貪腐、決策失誤等問題,也招致諸多批評。

李鴻章的個人作品:1、文集:李鴻章的作品,主要收錄於桐城吳汝綸主持編纂的《李文忠公全書》。吳汝綸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抱着“止謗”(詆譭時人對李鴻章的唾罵)的目的編輯此書,其時間跨度自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全書一百六十五卷,六百餘萬字,是研究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

有同治金陵書局刻本。2、詩:《入都》是清朝大臣李鴻章的組詩作品,共十首,是作者奉父命入京應試時所作的藉以立志抒懷的作品,充分顯示了作者的胸魄氣略。3、書法:此外,通過李鴻章存世的大量墨跡,可以看出其書法造詣甚深。

李鴻章是哪裏人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

李鴻章是哪裏人?

晚清重臣-李鴻章 李鴻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李鴻章祖籍哪裏

安徽合肥人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本名章銅,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諡文忠。作為淮軍、北洋水師的創始人和統帥、洋務運動的領袖、晚清重臣,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曾經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越南條約》《馬關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視其為“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視其為“再造玄黃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與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並稱為“中興四大名臣”,與俾斯麥、格蘭特並稱為“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

標籤: 李鴻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q3r2m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