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誰的作品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誰的作品

蘇軾。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出自宋代蘇軾的《蝶戀花·春景》。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誰的作品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花兒殘紅褪盡,樹梢上長出了小小的青杏。燕子在天空飛舞,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

圍牆裏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慢慢地,圍牆裏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蝶戀花·春景:原本無題,傅本存目缺詞。

花褪殘紅:褪,脱去,小:毛本作“子”。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

”繞:元本注“一作曉。”柳”:即柳絮。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多情:這裏代指牆外的行人。

無情:這裏代指牆內的佳人。這首詞具體創作時間不詳,但依據《全宋詞》所載的順序,此篇當於蘇軾被貶任密州(今山東諸城)太守時所作。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 、坡仙 ,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嘉佑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

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

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諡"文忠"。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王士禎更將其與李白、曹植並稱為漢魏以來,二千餘年間的“三大仙才”。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蘇軾的蝶戀花

蘇軾《蝶戀花》賞析蝶戀花①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②,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③。 ① 宋哲宗紹聖三年(1096)作於惠州貶所,甚或更早。② 柳棉,柳絮。

③ 悄,消失。多情,指牆外行人。無情,指牆裏佳人。

這是一首感歎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於此亦隱隱透出。上片寫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首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藴含思理。

“燕子”二句,既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户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人家”二字,為下片的“牆裏佳人”的出現,作了暗示和鋪墊。“枝上”二句,先抑後揚,在細膩的景色描寫中傳達出詞人深摯曠達的情懷。柳絮漫天,芳草無際,最易撩人愁思,着一“又”字,見得謫居此地已非一載矣。

“天涯何處無芳草”,表面似乎只是説天涯到處皆長滿茂盛的芳草,春色無邊,實則化用《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又何懷乎故宇”之意,謂只要隨遇而安,哪裏不可以安家呢?“我生百事常隨緣,四方水陸無不便”(《和蔣夔寄茶》)。在後來的貶謫海南時期,作者又高唱着“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食荔支二首》其二);“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均是在思鄉的傷感中藴含着隨遇而安的曠達。下片抒寫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牆裏鞦韆”三句,用白描手法,敍寫行人(自己)在“人家”牆外的小路上徘徊張望,只看到了露出牆頭的鞦韆架,牆裏傳來女子盪鞦韆時的陣陣笑聲。

詞人至此才點出自己的身份是個“行人”,固然是指當下自己是這“綠水人家”牆外的過路人,但也有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臨江仙·送錢穆夫》)的含義在內的。上片的“天涯”如果是隱指惠州遠在天涯海角,則此處的與佳人一牆之隔而莫通款愫,不也是咫尺天涯嗎?尾二句是對佳人離去的自我解嘲。行人自知無法看到牆內佳人的身姿容貌,只想再駐足聆聽一會兒,孰料佳人此際已蕩罷鞦韆離去,尚不知牆外還有一個多情的行人,這怎不令人懊惱呢!此二句極有理趣,蓋佳人之“無情”,乃因不知有牆外“多情”行人之存在也,而世間帶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人世多錯迕”之事,又何止此一件呢?詞人一生忠而見疑,直而見謗,此際落得個遠謫嶺南的下場,不也正是“多情卻被無情惱”嗎?作者嘲笑自己的多情,也就是在嘲笑那些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的命運,在笑一切悲劇啊!全詞構思新巧,奇情四溢。寫景、記事、説理自然,寓莊於諧,語言迴環流走,風格清新婉麗。

清人王士禛認為:“‘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花草蒙拾》)。這正是作者韶秀詞風的體現。《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侍姬)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

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政悲秋,而汝又傷春矣’。”朝雲的悲泣,是因為她體味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曠達與感傷相雜的情懷。

此詞在旨趣上與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相近,均是用“香草美人”的手法抒發自己在政治上的失意心情。然而在悲苦失意中又含藴着樂觀曠達,這種精神是賀詞中所沒有的。蘇軾人格和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此。

“花褪殘紅青杏 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樹綿吹又少 天涯何處無芳草”作者誰?全文是什麼?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這是一首感歎春光流逝、佳人難見的小詞,詞人的失意情懷和曠達的人生態度於此亦隱隱透出詩人嚮往春天的景色,可是,眼前落花飛絮,一年的好景緻又過去了;詩人愛慕佳人,可是牆裏的佳人不理睬他!上片就眼前所見寫景,春光將盡,傷春中隱含思鄉情懷,這實寫;下片抒情,聞聲而不見佳人的懊惱和惆悵,是虛寫。借偶然遇到的情事,表達“牆外行人”的失意、惆悵和苦悶。詞的開篇給我們展示的是春已歸去的圖景:“花褪殘紅春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紅花落盡,枝條上留下的是花的殘痕和苦澀的小青杏,小燕子逐春飛來,戀春不已。綠水環繞山村人家,春情留連不斷。

細細品味,殘破、慘淡之情油然而生。“花褪殘紅春杏小”,既既點明春夏之交的時令,也揭示出了春花殆盡、青杏始生的自然界新陳代謝的規律,雖是寫景,卻仍藴含思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交帶了地點,也描繪出這户人家的所處環境,空中輕燕斜飛,舍外綠水環繞,何等幽美安詳。

山花爛漫、柳絮飛揚,冰消雪融後的小溪水,淙淙流過山村人家,燕子戲水鬧春,這樣的春日,怎不令人神往!兩相對照,眼前春的歸去,又怎不令人黯然神傷?這種情景交煉而得言外之意的妙筆,正好比一抹彩雲,去留無跡。而這種對春的嚮往卻在我們心裏留下了抹不掉的印跡。“枝上柳綿吹又少。

”這也是説春歸去的一種景象。然而,柳絮在古典詩文中,往往是薄命女子的象徵,看見柳絮,很自然地又聯想到被遺棄的女子,隨風飄搖,沒有空白之處。杏子雖然是酸苦的,但它還是會讓人聯想到落去的鮮花,而柳絮呢?落就落了,誰還惦記呢?這恐怕就是詞人身世的自歎吧!“天涯何處無芳草!”詩人正自哀憐,滿眼芳草使眼前一亮,春天雖然去了,可芳草哪裏沒有呢!這正是詩人無可奈何聊以自慰的思想反映。下片則以牆裏鞦韆牆外道、牆裏佳人牆外行人,進一步抒發詩人的感情。

“牆裏鞦韆牆外道”此為此詞的過渡。鞦韆是春天的景物,盪鞦韆也是我國古代女子春天的一種體育活動。她們被春天招引得在春閨裏待不下去了,走到户外去排遺冬的寂寞。它和上片緊密相連,又引出下片所要寫的情事,使詩詞意脈不斷。

蘇軾啦“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牆外心事重重奔走於荒郊野路的行人,無意中聽到了牆裏佳人的嬉笑聲。由“巧笑倩兮”的笑聲,聯想到“美目盼兮”的佳人,以及她們在顧盼之間銷人魂魄的姿態。這樣的佳人,怎不令人傾慕愛戀!可是,“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這蕩人心志的笑聲是無意的,她們消遣夠了,走了。留給“牆外行人”的只剩下懊惱和惆悵,繼而是自作多情的自省。

詩人自作多情,因為牆裏佳人是無意的,這多情無疑是多餘的,無益的。從這一小小的“誤解”中,又使我們觸摸到了詩人的深深的幽怨!就整首詞來講,格調清麗舒徐,用字精萃。詩人所命之意與所選之曲所選之韻又是極為吻合的。

抒發這樣的提失意、幽怨之情,選《蝶戀花》的曲牌,既可以使其情之所之,不失雅正之音,又纏綿、曲折地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情感,實在是妥當之極。寫景、抒情融為一體,達一種境界,讀之使人動心蕩神,得到美的享受。蘇軾作品的魅力也正在於此。當他<她>已不在愛你的時候,請輕輕擁抱一下回憶裏的温暖,輕柔地凝視凋謝的温柔。

他<她>已不在你身邊,親愛的,你要堅強,請你深深呼吸,一生的路上,鋪滿了愛的花蕾,總有那麼一朵是屬於你的,不是安慰你。而是,這是生生世世早已經註定的。

蘇軾《蝶戀花》中有一句是“燕子回時”還是“燕子飛時”?

是"燕子飛時",出自詞《蝶戀花·春景》.原文:《蝶戀花·春景》--- 北宋·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譯文:《蝶戀花·春景》--- 北宋·蘇軾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裏的清澈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

眼見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長滿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會到來的)圍牆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着鞦韆,她發出動聽的笑聲。圍牆之外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

慢慢的,牆裏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蘇東坡《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東坡《蝶戀花·赤花褪殘紅青杏小》賞析蝶戀花·赤花褪殘紅青杏小 ·蘇東坡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賞析】以豪放派著稱的蘇軾,也常有清新婉麗之作,這首《蝶戀花?花褪殘紅青杏小》就是這麼一首傑作。“花褪殘紅青杏小”,既寫了衰亡,也寫了新生,殘紅褪盡,青杏初生,這本是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但讓人感到幾分悲涼。

睹暮春景色,而抒傷春之情,是古詩詞中常有之意,但東坡卻從中超脱了。“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作者把視線離開枝頭,移向廣闊的空間,心情也隨之軒敝。燕子飛舞,綠水環抱着村上人家。

春意盎然,一掃起句的悲涼。用別人常用的意象和流利的音律把傷春與曠達兩種對立的心境化而為一,恐怕只有東坡可以從容為之。“燕子飛時”化用晏殊的“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點明時間是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與前後所寫景色相符合。

“枝上柳綿吹又少”,與起句“花褪殘紅青杏小”,本應同屬一組,寫枝上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但作者沒有接連描寫,用“燕子”二句穿插,在傷感的調子中注入疏朗的氣氛。絮飛花落,最易撩人愁緒。

這一“又”字,表明詞人看絮飛花落,非止一次。傷春之感,惜春之情,見於言外。這是道地的婉約風格。相傳蘇軾謫居惠州時曾命妾婦朝雲歌此詞。

朝雲歌喉將囀,卻已淚滿衣襟。“牆裏鞦韆牆外道”,自然是指上面所説的那個“綠水人家”。由於綠水之內,環以高牆,所以牆外行人只能聽到牆內盪鞦韆人的笑聲,卻見不到芳蹤,所以説,“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不難想象,此刻發出笑聲的佳人正在歡快地蕩着鞦韆。

這裏用的是隱顯手法。作者只寫佳人的笑聲,而把佳人的容貌與動作,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讀者隨行人一起去想象,想象一個牆裏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可以説,一堵圍牆,擋住了視線,卻擋不住青春的美,也擋不住人們對青春美的嚮往。這種寫法,可謂絕頂高明,用“隱”來激發想象,從而拓展了“顯”的意境。

同樣是寫女性,蘇東坡一洗“花間派”的“綺怨”之風,情景生動而不流於豔,感情真率而不落於輕,難能可貴。從“牆裏鞦韆牆外道”直至結尾,詞意流走,一氣呵成。修辭上用的是“頂真格”,即過片第二句的句首“牆外”,緊接第一句句末的“牆外道”,第四句句首的“笑”,緊接前一句句末的“笑”,滾滾向前,不可遏止。

按詞律,《蝶戀花》本為雙疊,上下闋各四仄韻,字數相同,節奏相等。東坡此詞,前後感情色彩不同節奏有異,實是作者文思暢達,信筆直書,突破了詞律。這首詞上下句之間、上下闋之間,往往體現出種種錯綜複雜的矛盾。

例如上片結尾二句,“枝上柳綿吹又少”,感情低沉;“天涯何處無芳草”,強自振奮。這情與情的矛盾是因在現實中,詞人屢遭遷謫,這裏反映出思想與現實的矛盾。上片側重哀情,下片側重歡樂,這也是情與情的矛盾。而“多情卻被無情惱”,不僅寫出了情與情的矛盾,也寫出了情與理的矛盾。

佳人灑下一片笑聲,杳然而去;行人凝望鞦韆,空自多情。詞人雖然寫的是情,但其中也滲透着人生哲理。在江南暮春的景色中,作者借牆裏、牆外、佳人、行人一個無情,一個多情的故事,寄寓了他的憂憤之情,也藴含了他充滿矛盾的人生悖論的思索。

蝶戀花的作者是誰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蝶戀花 ·李清照 淚濕羅衣脂粉滿,四疊陽關,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長山又斷,蕭蕭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東萊不似蓬萊遠。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

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蝶戀花 。 晏殊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明月不諳離恨苦,斜光到曉穿朱户。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是出自何人之筆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出自宋代蘇軾的《蝶戀花·春景》。

原詩句如下:《蝶戀花·春景》宋·蘇軾花褪殘紅青杏小。

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擴展資料1、《蝶戀花·春景》譯文春天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上已經長出了青澀的果實。

燕子飛過天空,清澈的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來越少,怛不要擔心,到處都可見茂盛的芳草。圍牆裏面,有一位少女正在盪鞦韆,少女發出動聽的笑聲,牆外的行人都可聽見。

慢慢地,圍牆裏邊的笑聲就聽不見了,行人惘然若失,彷彿多情的自己被無情的少女所傷害。2、詩詞賞析“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牆外是一條道路,行人從路中經過,只聽見牆裏有盪鞦韆的聲音,一陣陣悦耳的笑聲不時從裏面傳出,原來是名女子在盪鞦韆。這一場景頓掃上闋之蕭索,充滿了青春的歡快旋律,使行人禁不住止步,用心地欣賞和聆聽着這令人如痴如醉的歡聲笑語。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

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

不過,在這無語之中,讓人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

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牆院裏女子的笑聲漸漸地消失了,而牆外的行人聽到笑聲後卻心緒難平。他聽到女子甜美的笑聲,卻一直無法看到女子的模樣;心情起伏跌宕不已,而女子也並不知道牆外有個男子正為她苦惱。

男子多情,女子無情。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説是“無情”。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人回味、想象。

3、作者介紹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於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標籤: 飛時 綠水 燕子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pnxq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