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回族的節日有哪些

回族的節日有哪些

開齋節、古爾邦節、蓋德爾節、登霄節。回族形成後,普遍使用漢語,回族姓氏也最後漢化,與漢族姓氏基本相同。

但追溯回族姓氏的淵源仍與他們先民的姓氏有關。

回族的節日有哪些

一般説來;阿拉伯人的全名是由本人名、父名、祖父名、族名、地名,部落名等構成,這一姓氏特點在回族先民進入中國時仍然是很明顯的。唐宋元時來華的穆斯林,為中國回回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回回姓氏的誕生、形成和發展準備了條件。開齋節習俗齋戒:回族人民需要早上守齋,直至傍晚才可以吃簡單清淡的晚餐。沐浴:在開齋節,成年的回族人民需要沐浴淨身,並換上新衣服。

朝拜:回族羣眾從四面八方前往清真寺進行朝拜。打掃:室內室外、街道小巷、清真寺等場所在節日前都會打掃修葺一番。成年男女教徒在每年9月(俗稱“齋月”)封齋1個月,每日自黎明前至日落,禁絕飲食、房事和一切非禮行為,以省察己躬,洗滌罪過。

根據穆罕默德關於“見新月封齋,見新月開齋”的訓諭,每年齋月始於9月初新月出現,結束於教歷10月初見到新月時為止。忙食一物:教徒於該日晨禮後速進少許飲食,以示戒滿,向真主感恩之意。交納開齋捐:施捨,或扶助貧困,或交予清真寺。

舉行會禮:是日上午,教徒沐浴盛裝,心口默頌讚詞,聚集在當地最大的清真寺內舉行規模盛大的會禮儀式。會禮者過多時可移在廣場或郊野舉行。教徒會禮畢互相握手,共誦贊聖詞,並互致問候。

是伊斯蘭教主要節日之一,亦稱宰牲節。我國穆斯林將古爾邦節又稱“忠孝節”。“古爾邦”意為“獻祭”“獻牲”,為朝覲功課的主要儀式之一,時間是伊斯蘭教歷12月10日,即朝覲期的最後一天。當日,朝覲者要進行宰牲。

經濟條件寬裕的穆斯林要在伊斯蘭教歷12月10~12日3天之內宰牲,逾期無效。我國穆斯林特別重視古爾邦節,是日皆盛裝參加會禮,遊墳誦經、緬懷先人宴請親友,有條件者宰牲。我國新疆地區各族穆斯林還舉行豐富多采的文藝聯歡,以示慶祝。現已成為中國信仰伊斯蘭教的10個少數民族的民族節日。

是伊斯蘭教節日。蓋德爾夜引意為前定、高貴之夜。在伊斯蘭教歷齋月(九月)中。據伊斯蘭教傳述,真主在此夜始降古蘭經文。

穆罕默德曾對其門弟子説:“你們要在齋月末旬的單數日子裏,估定蓋德爾夜。”按照多數學者的意見,認為應在齋月的第27夜。“登宵”一詞是阿拉伯語“米爾拉吉”的音譯,原意是階梯的意思。

根據《古蘭經》第17章第1節的經文,傳説穆罕默德在52歲那一年(公元621年)伊斯蘭教歷7月27日夜間,由天使哲布勒伊來陪同,乘天馬從麥加城的禁寺夜行到耶路撒冷的遠寺,從這裏,身體和潔淨的靈魂(魯哈)一併升高到第七層天上,穆聖昇天後,親眼看見了真主的一切跡象和奧祕,並會見了古代的列聖,如阿丹、穆薩、耶哈亞、尤素福、伊德里斯、哈倫等。同時還參觀了天堂和地獄的情景。黎明時重返麥加。

後來,伊斯蘭教將耶路撒冷視為三大聖地(麥加、麥地那和耶路撒冷)之一,並定伊斯蘭教歷7月27日為登宵節。該夜為登宵夜,這天夜間,我國各清真寺燈火通明,穆斯林聚集在這裏,舉行禮拜、祈禱、靜聽阿訇講述穆罕默德登宵這一夜的經過事蹟等活動,以示紀念。

回族的節日有哪些?

回族的主要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1、開齋節齋月在伊斯蘭教歷太陰年九月,這個月裏,人們在東方發白前吃好喝好,直到太陽落山前水米不沾,待太陽落山後再進飲食。

十月一日(教歷)為開齋節。

這天,男女老幼喜氣洋洋,沐浴盛裝,上寺禮拜,走親戚,拜鄰里,互相問候。家家户户置辦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風味的傳統食品。有不少男女青年喜歡在開齋節舉辦婚禮。開齋節後,飲食時間恢復正常,不再受日出日落的限制。

2、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在開齋後的第70天舉行。時間是伊斯教歷太陰年十二月十日。因為教歷每年十二月上旬為穆斯林朝覲麥加的朝聖期,十二月十日為朝顴的最後一天,要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

傳説伊斯蘭教先知易卜拉欣夢見安拉(真主)要他親手殺自己的愛子作祭品,以考驗他對安拉的忠誠。忠誠的易卜拉欣果然準備於次日遵命動手,此舉感動了安拉,便派天仙送來一隻羊,代替其子作祭品。穆罕默德為了紀念易卜拉欣,便規定將朝覲的最後一天作為“宰牲節”。

節日這天穆斯林們衣冠整潔,喜氣洋洋地上寺會禮(聚禮)。典禮活動別開生面,有條件的地方,每人要宰一隻羊,七人合宰一頭牛或一峯駱駝。然後將肉分成三份:一份留給自己吃,一份饋贈待客,一份濟貧施捨。

典禮之後,開始訪親問友。3、聖紀節在伊斯蘭教歷太陰年的三月十二日,這是穆罕默德誕生的日子,穆斯林們重視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先聖,讚頌穆罕默德的美德,永遠不忘他的教誨。這天要集會誦經,贊聖、講述聖人的事蹟,還要聚餐,俗稱辦“聖會”。相傳穆罕默德也是在這天逝世,故穆斯林又稱此日為“聖忌”。

擴展資料:回族的“回”字,是沿用伊斯蘭教在中國的舊稱“回回教”中的“回”,回字“大口裏有小口”,取該字意在告誡人們要言行一致,而且這與伊斯蘭教的信仰——“口舌承認,心裏誠信(穆罕默德奉安拉之命的宣教)”是相符合。所以從文字的演化上講,回族的“回”在意思上其範圍縮小了。隋唐時期的胡人、蕃客、胡商,實際主要是指來自波斯和中亞地區的人羣(可參見《太平廣記》等唐代的記載),這些胡人有僑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這就是回族習慣把聚居地稱為“回坊”的來由。僑居的則來往於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從事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胡人蕃客,會選擇寒冷季節到來前趕回去,氣候轉暖時再回來。

回族民間有説法認為,這是被漢語人羣稱做“回”或“回回”的原因。國內史學界則多認為是“回回”是“回紇”、“回鶻”的異寫或音轉。唐代的在華胡人中,還有波斯和中亞小國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們是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逃亡而來。《四夷館考》中説到:“回回在西域,地與天方國鄰”。

元代之前,“回紇”、“回鶻”和“回回”,這三個詞在的漢語文獻中沒有明確的界限,幾乎是同義詞,在不同作者的漢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亞和波斯一帶人羣,用回回一詞稱呼來自回鶻地帶還往西的人則顯得更多一些。宋元時期,分佈在中東部的回回(粟特、猶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較多)以及部分回紇、回鶻被稱為回回人;而分佈在漠北一帶的部分回鶻、回紇或回回,則聯合當地一些民族西遷後形成畏吾兒,還有的發展成為塔吉克、烏茲別克等西域民族。此際,胡人、回鶻、回紇這類稱謂,在史書記載中基本消失。

“回回”一詞明朗起來,在官方的詔諭和漢文記載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為“蒙古、畏兀兒、回回、也裏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漢人”這類字樣。

回民的節日有什麼?

1、開齋節時間在伊斯蘭教歷10月1日。穆斯林在萊麥丹(第9月)全月齋戒,齋月最後一日尋看新月,見月次日開齋,即為開齋節;如未見新月,則繼續封齋,節期順延,一般不超過3天。

2、古爾邦節古爾邦節是穆斯林的盛大節日。

“古爾邦”在阿拉伯語中稱作爾德·古爾邦,或稱為爾德·阿祖哈。“爾德”是節日的意思。“古爾邦”和“阿祖哈”都含有“犧牲”“獻身”的意思,所以一般把這個節日叫“犧牲節”或“宰牲節”。也譯作“庫爾班”。

3、聖紀節中國境內的穆斯林多為伊斯蘭遜尼派教徒,遜尼派穆斯林的聖紀節日是伊斯蘭曆3月12日,而什葉派穆斯林的聖紀紀念日則是3月17日。相傳先知穆罕默德生前常常在自己出生的日子(星期一)進行齋戒。4、阿術拉日阿術拉日源出希伯來文,意為“第十天”,一般指伊斯蘭教歷1月10日。

相傳該日是阿丹、怒哈、易卜拉欣、穆薩等先知得救的日子;還傳説這一天安拉創造了人、天堂和火獄等,因此這一天被視為神聖的日子。5、登宵節每年的希吉萊歷(伊斯蘭曆)七月二十七日紀念“登宵節”(米爾拉吉),許多地方的清真寺,將舉行這個節日的紀念活動,當地的穆斯林在晚上聚會禮拜和祈禱,伊瑪目在禮過沙目(昏禮)之後講解登宵節的歷史事件和意義,大部份清真寺都準備了夜宵和茶點。

回族的傳統節日是什麼

回族的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1、開齋節 回族傳統節日開齋節是伊斯蘭教歷九月(萊麥丹月),這個節日是為了幾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40歲那年收到安拉的《古蘭經》啟示,每到這個節日伊斯蘭教就會封齋一個月,當開齋期滿之後就是這個最隆重盛大的節日了,此節日被稱為是最尊貴吉慶和快樂的月份,節日會持續三天。

2、古爾邦節  回族傳統節日古爾邦節又叫宰牲節,節日中古爾邦本身的意思是犧牲、獻身,此外還叫忠孝節,是為了紀念人類的先知易卜拉欣向安拉獻祭兒子的故事。

古爾邦節一般在開齋節過後70天舉行,即伊歷12月10日,在節日到來之前還會有一個隆重的宰牲典禮。3、聖紀節 回族傳統節日聖紀節是紀念先知穆罕默德誕生的時間的日子,但是3.12這一天同時也是他逝世的日子,因此被回民合稱“聖紀”。穆罕默德是被眾多穆斯林當做是安拉派遣人類的最後一位使者,被廣大教徒稱為穆聖。這一天回民是在清真寺。

標籤: 回族 節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p45d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