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內卷是什麼意思?

內卷是什麼意思?

通俗地説,內卷就是內部競爭。‌‌‌‌‌‌‌‌‌‌‌‌最通俗的解釋就是:內卷,網絡流行詞,指指非理性內部競爭,或是“被自願”競爭,導致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 收益努力比" 下降的現象,可以看作是努力的" 通貨膨脹" 。

內卷(involution)本來是一個社會學術語,大意是指社會文化模式發展過程中的停滯。

內卷是什麼意思?

現在很多高校學生用內捲來指代非理性的內部競爭類似於養蠱、互相傾軋之意。例如:國際形勢不好導致很多本打算出國留學的學生無法成行,因此考研/保研競爭更加激烈,就是一種內卷;中國小生上補習班也是一種內卷。

具有負面意義,強調競爭的不必要、不理性、對人精神的打擊和摧殘。內卷的主要原因包括:評價標準過於單優質資源有限等等(所以資源都到哪裏去了呢)也可以這樣理解:同行間競相付出更多努力以爭奪有限資源,從而導致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現象。

可以看作是努力的“通貨膨脹”。

例如,看電影(有限資源)時,當第二排的人由於前排遮擋而坐直時,後排的人(同行)也會紛紛坐的更高(競相付出努力)。本來坐着可以享受的電影,最終站着才能勉強看到(個體收益努力比下降)。

簡單來説,只是低層次的激烈競爭,不能讓行業進化到更高的階段,這就是“內卷”。大家越努力,造成的無謂損耗反而越大,而“蛋糕”卻還是原來那麼大,可是吃蛋糕的人和吃到蛋糕的難度卻都增加了。

然而最近頻繁出現在大家視野中的“內卷”,比如説,年輕人內卷、打工人內卷、學校內卷嚴重,卻有些脱離了原本的意思。我們並沒有像前面提到的經濟學家那樣去言指經濟模式的進化,而是在描述當下生活的“難”。

我們現在常説的“內卷”,不僅僅指為了有競爭優勢付出了太多,更多的是指自己在一直重複做着無意義的事情。好像是人被迫封閉在“無出路”的“內”部,被迫摺疊“卷”起自己,被困在其中,而越捲曲,人的生活空間也就越小。

比如“996”,可是工資卻沒有增加,但是有人為了競爭,想升職,就選擇主動加班,而其他員工害怕自己不加班顯得不努力或者因此被炒,於是也跟着加起班來。如果公司業績因此沒有變得更好,大家並沒有多掙到錢,還很累地日復一日加班,這種自我重複、自我消耗,正是“內卷”的體現。

內卷這個詞是從高校裏面傳出來的,在2020年的下半年,有幾張圖刷爆了網絡,有人騎在自行車上看書,有人邊騎車邊用電腦,有人牀上鋪滿了一摞摞…,邊騎車邊用電腦的同學就被稱作是“卷王”,“內卷”這個詞就流行了起來,這些都是非理性的競爭。與很多流行詞一樣,“內卷”在社交媒體語境的傳播中逐漸脱離其本源的社會學與經濟學含義,詞義本身經歷了一場“通貨膨脹”,被錯誤用於各種情境下。

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大家越來越感受到“只要努力就會被説卷”“只是正常的努力也會被説促進內卷”。剛開始“內卷”這個詞是從大學生羣體中“出圈”的,之後各行各業內部的非理性競爭都以“內卷”稱之。

就好比在學校,老師要求論文五千字,不少同學寫了一萬字,甚至更多,人人都超要求完成,但是最終的獲優比例並未改變。如果大家一開始沒有人超要求完成,那其他的人也不用超要求完成,一旦別人超要求完成了,而你還是遵循老師的標準,似乎就有點消極對待,但是其實改變這個規則的就是第一批超要求完成的學生。

標籤: 內卷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p458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