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

戰國末年,秦國不斷併吞鄰近的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佔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有一回,秦國又派乒攻打魏國,魏國於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後還是被打敗。

抱薪救火的意思及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意思及故事1 【成語】: 抱薪救火 【拼音】: [bào xīn jiù huǒ] 【解釋】: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

【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魏世家》:“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舉例造句】: 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成語典故】: 戰國時代,魏國老是受到秦國的侵略。魏國的安釐王即位後,秦國加緊了進攻,魏國連連戰敗。

安釐王元年,秦國進攻魏國,魏國失去了兩個城鎮;第二年,魏國又失去了三個城鎮,不僅如此,秦國的軍隊當時還直逼魏國的都城,形勢十分危急。韓國派兵來救,但也被秦軍打敗。魏國沒有辦法,只得割讓了土地,才算了結了戰爭;可是到了第三年,秦國又發動進攻,強佔了魏國的兩個城鎮,並殺死了數萬人。

第四年,秦國更把魏、韓、趙三國軍隊,一起打得大敗,殺死兵士十五萬人;魏國的大將芒卯也因此失蹤。 魏國軍隊的接連敗北,使安釐王坐卧不安。此時,魏國軍隊的另一位大將段乾子也十分恐懼,為了苟安,便向安釐王建議,把南陽割給秦國,請求罷兵議和,安釐王本來對秦軍的進攻十分害怕,以為割讓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乾子的話做了。

當時有個叫蘇代的,是一貫主張“合縱抗秦”的蘇秦的弟弟,他也極力主張各諸侯國聯合起來抵抗秦國。蘇代得知魏國割地求和的事後,就對安釐王説:“侵略者都是貪得無厭的,你想用領土、權利,去換取和平,是辦不到的,只要你國土還在,就無法滿足侵略的`慾望。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麼能撲滅呢?柴草一天不燒完,火是一天不會熄滅的。

”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安釐王只顧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聽蘇代的話,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前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抱薪救火的意思及故事2 【注音】bào xīn jiù huǒ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互相吞併,魏國曾經多次受到秦國的進攻,每次均是割地求和。魏安王四年秦國打敗魏、趙、韓三國聯軍,魏安王又想用割地求和這種抱薪救火的辦法來解決問題,不聽蘇代“聯六國抗秦”的建議,終於被秦所滅。

【出處】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史記·魏世家》 【解釋】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

【用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沒能阻止反而加速 【相近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成語示列】若聽諸葛亮之言,妄動甲兵,此所謂抱薪救火也。

抱薪救火的故事和意思是什麼?

抱薪救火的故事 第2張

戰國時,強大的秦國蠻橫地派兵攻打魏國國都。魏國勢單力孤,眼看就要被秦國所破。

就在這時,有人提議將南陽這個地方割送給秦國,藉以求和。可大臣蘇代堅決反對,並對魏王説:“秦國欲壑(hè)難填,用割地的方法討好秦國,就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樣,柴草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魏王不聽蘇代的勸告,結果,魏國不久就被秦國滅掉了。抱薪(xīn)救火——薪:柴草。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害,結果反而使災害擴大。

成語抱薪救火的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 第3張

抱薪救火 【發音】bào xīn jiù huǒ 【出處】《史記-魏世家》 【解釋】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想消滅災害,反而使災害擴大。

薪,柴草。 【近義詞】火上澆油、飲鴆止渴、引足救經、適得其反、南轅北轍、負薪救火 【反義詞】雪中送炭、根除禍患、釜底抽薪 【成語舉例】當我們遇到了需要幫助的人,應該用正確的方法幫助他,而不是抱薪救火。 抱薪救火的故事 戰國末年,秦國採取遠交近攻的政策,不斷併吞鄰近的國家,擴大自己的領土。其中,秦國曾經三次進攻魏國,佔領魏國許多的土地,魏國軍民也傷亡慘重。 有一回,秦國又派兵攻打魏國,魏國於是請韓、趙兩國援助,可惜兵力太弱,最後還是被打敗。

大將段乾子提議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戰略家蘇代卻持反對的`意見,他説:“秦國想併吞魏國,只割讓土地是無法滿足秦國的野心,就像抱着柴火去救火,柴沒燒完,火是不會滅的。” 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阻,還是把南陽割讓給秦國求和。最後真的就像蘇代説的一樣,秦國根本不滿足,仍然繼續攻打魏國,掠奪了魏國更多城池,最後弱小的魏國就被秦國消滅了。

抱薪救火的成語故事

抱薪救火的故事 第4張

出處:《史記·魏世家》: “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韓非子·有度》: 其國亂弱矣,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淮南子·主術訓》:“上多求則下交爭,不直之於本,而事之於末,譬猶楊堁而弭塵,抱薪以救火也。”釋義: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故事:戰國後期,秦國一天比一天強大。它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不斷地向鄰近的國家擴張。公元前276—274年,秦國就接二連三向魏國進攻,佔去魏國許多土地,殺傷魏國許多軍隊和百姓。

公元前273年,秦國又向魏國出兵。魏國國內不少人被秦國打怕了,不敢抵抗。魏國將領段杆子建議魏王割讓南陽地區給秦國,向秦求和。

這時謀士蘇代向魏王指出:段杆子割地求和這個主意,是在出賣你,想奪你的王位;而秦國呢,確實無休無止地要你的土地。魏國土地不割完,秦國的進攻是不會停止的。蘇代接着説:如果拿土地侍奉秦國,這“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就是説好比拿柴草去滅火,只能使火越燒越旺。

這個比方很恰當地説明了割地求和的危害。可是魏王不聽蘇代的勸告,還是一味割地求和。秦國並不就此罷手,公元前225年,秦軍大舉進圍魏都大梁,秦將王賁引黃河、汴河之水灌城,大梁被淹三日,城牆頹壞,魏國終於為秦國所滅。

急急急!!!求抱薪救火的典故!!

抱薪救火的故事 第5張

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戰國末期,秦國向魏國接連發動大規模的進攻,魏國無力抵抗,大片土地都被秦軍佔領了。到公元前273年,秦國又一次向魏國出兵,勢頭空前猛烈。魏王把大臣們召來,愁眉苦臉地問大家有沒有使秦國退兵的辦法。大臣們由於經過多年的戰亂,提起打仗就嚇得哆嗦,誰也不敢談“抵抗”二字。在這大兵壓境的危急時刻,多數大臣都勸魏王,用黃河以北和太行山以南的大片土地為代價,向秦王求和。

謀士蘇代聽了這些話,很不以為然,忙上前對魏王説:“大王,他們是因為自己膽小怕死,才讓您去賣國求和,根本不為國家着想。您想,把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雖然暫時滿足了秦王的野心,但秦國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只要魏國的土地沒割完,秦軍就不會停止進攻我們。”説到這裏,蘇代講了一個故事:從前有一個人,他的房子起火了,別人勸他快用水去澆滅大火,但他不聽,偏抱起一捆柴草去救火,是因為他不懂得柴草不但不能滅火反而能助長火勢的道理。

大王若同意拿着魏國土地去求和,不就等於抱着柴草救火嗎?”儘管蘇代講得頭頭是道,但是膽小的魏王只顧眼前的太平,還是依大臣們的意見把魏國大片土地割讓給秦國。到公元225年,果然秦軍又向魏國大舉進攻,包圍了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大堤讓洪水淹沒了大梁城,魏國終於被秦國滅掉了。

成語抱薪救火的故事20字

抱薪救火的故事 第6張

抱薪救火,中國古代成語,出自《史記·魏世家》中蘇代與魏安釐王的一段對話“且夫以地事秦,譬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意為: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除災禍,結果使災禍反而擴大。它告誡我們解決問題或消除災禍,只有看清事物本質,用正確的方法去處理,否則只會使問題更加嚴重,災禍繼續擴大。

標籤: 抱薪救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n2yz9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