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戰爭中陣地前的屍體去哪了?

戰爭中陣地前的屍體去哪了?

戰爭中陣地前的屍體去哪了?的答案是:掩埋

在關於戰爭史的記錄裏,“伏屍千里”“屍橫遍野”乃至“屍積成山”,都是戰場上常見的血腥景象,但怎樣處理戰爭後的戰場屍體,卻是一樁常被忽略,但自古以來就無比重要的冷知識。先秦時代的典籍《管子》裏就説,如果不能在春天裏及時掩埋野地裏的屍體,那麼等到夏季到來,野地裏就會瘴氣遍地,形成大規模的瘟疫。

所以,比起戰場上的慘痛傷亡來,戰場上遺棄的屍體,卻很可能是未來更大的安全隱患。及時處理屍體,對於古今中外的軍隊來説,都是必要功課。

特別是在犬牙交錯的城池及陣地攻堅戰裏,一旦屍體處理、掩埋不及時,就有可能造成比戰場廝殺更嚴重的減員。比如公元451年的盱眙之戰,殺紅了眼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以數十萬大軍猛攻劉宋小城盱眙。激烈戰鬥持續了近三十天,盱眙城外北魏士兵的屍體堆積如山,幾乎與盱眙城市差不多高。結果也正如《管子》裏的理論,這些屍體很快帶來了瘟疫,令北魏大軍“疾疫死者甚眾”,幾十萬北魏軍減員過半,只能倉皇撤退。

所以,即使在古代科技水平下,但凡戰鬥力強大的軍隊,也通常有快速處理戰場屍體的能力。以北宋末年的汴京保衞戰為例,依據《續資治通鑑》的記載,當時金軍在攻城時雖然傷亡慘重,但每天死亡的金軍士兵屍體,金軍都能迅速移走掩埋。相反北宋這邊由於指揮組織混亂,殉難在城頭陣地上的宋軍士兵,其屍體基本就倒在原地無人管,這也令拼死守城的汴京軍民士氣大受打擊,給接下來的汴京淪陷埋下伏筆。

戰爭中陣地前的屍體去哪了?

在戰場上各國軍人都會在戰鬥間隙,把戰友屍體掩埋起來,倒下的是跟自己朝夕相處的戰友,他們不會忍心戰友暴屍在光天化日之下。

比如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戰士在戰鬥告一段落的時候,將戰友屍體蒐集到山谷中,挖坑掩埋。

然後在那裏做一個記號,希望在戰爭結束的時候,把遺骸運到國內。

戰鬥英雄邱少雲犧牲之後,他的戰友就冒着敵人的炮火,穿過敵軍以一條封鎖線,匍匐前進了3000多米,將其埋葬一個山谷裏。

為什麼要埋那麼遠?因為附近戰場上陣亡的志願軍都埋在這裏,這樣日後容易找到;無論是祭奠還是讓他們遺骸回國,都比較方便。

上世紀九十年代,考古學家就在伏爾加格勒(斯大林格勒)找到一個萬人坑,它是俄羅斯工人在鋪設水管時挖到的。

經過挖掘,在裏面發現1845具德軍士兵遺骸,以及數量不多的馬匹遺骸。

斯大林格勒戰役是人類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參戰人數高達500萬,蘇德陣亡士兵高達300多萬。

由於後勤供應出現問題,德軍士兵最後缺乏燃料和食品,數以萬計的士兵不是被餓死就是被凍死。

戰爭後期他們連槍都拿不動,戰友的屍體也無法掩埋,只能等戰爭結束了,再去掩埋。

斯大林格勒戰役進行了6個月,多數屍體只能在戰役結束後掩埋,所幸戰役是在冬季進行的,屍體不會腐敗發臭。

標籤: 陣地 屍體 戰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mpzy1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