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紀念屈原;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紀念孝女曹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兩千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繫在一起。

隨着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因為我們國家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各地的習俗也各不相同。它的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貼午葉符,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孩子洗苦草麥藥澡,塗雄黃,喝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時令鮮果等”。

古代為了祭祀投江屈原,荊楚之人在農曆五月五日將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為恐魚而吃,人們想用粽葉包米,外纏彩絲。之後,吃粽子成了端午節的習俗。端午節那天,人們在院門前和屋檐下掛艾草和菖蒲。

兩者都是中藥,蚊子怕這種味道,有驅蚊的效果。由於菖蒲的葉形似劍,古人稱之為水劍,説它可以斬千邪。於是人們就把菖蒲刻成了小人、小葫蘆等形狀,掛在孩子的脖子上,以求吉祥。還可以掛在門楣上,起到驅魔祛鬼的作用。

據説楚國人借划龍舟來驅散江中的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古代人在比賽龍舟的時候,在終點設置了魚標,鴨標,鐵標,誰拿到這三個標就贏得了冠亞季軍。為使參賽者遠遠地看到終點,古代人也會在3個標誌上用錦緞打蝴蝶結。很多地方過了端午節,人們都會戴香囊。

香囊外包絲布,系五色絲線,美觀,寓意吉祥。有硃砂、雄黃、香藥等,具有開竅醒神、化濕醒脾、闢穢悦神的功效。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它們可以抗菌、預防感冒、抗手足口病等,並且可以防驅蟲。

端午節的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説法:1、紀念屈原;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1、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詩人及政治家,因主張政治改革,觸犯到貴族大臣們的利益,遭到排擠和流放,最後楚國被秦國打敗,屈原悲憤難耐,跳入汨羅江,以身殉國,老百姓為了紀念屈原,就把他跳江的日子定為端午節。

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相傳春秋時期,楚國人伍子胥帶領吳軍殺入楚國首都,將已死去的楚平王鞭屍三百,報殺父殺兄之仇。

後又帶領吳軍滅越國,越國國王勾踐將自身作為人質押在吳國,伍子胥勸諫吳王夫差殺勾踐,夫差不聽。後夫差聽信太宰伯嚭讒言,派人送一把寶劍給伍子胥,令其自殺。伍子胥死前對鄰舍人説:“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吳王夫差聽後大怒,令人在五月五日將伍子胥的屍體沉於錢塘江中。

當地百姓為了紀念他,便在這一天包粽子、賽龍舟。3、紀念孝女曹娥:相傳東漢上虞人,曹娥的父親溺於江中,曹娥尋找多日後,仍未找到其父,於是在五月五日的那一天,14歲的曹娥投江尋父,幾天後,曹娥抱着父親的屍體走出江。後人為了紀念曹娥的孝道,於是便將每年的五月五日作為節日紀念曹娥。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

端午節的起源是什麼?端午節又名端陽節,重午節,據傳是中國古代偉大詩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汩羅江殉國的日子。2000多年來,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就成為了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史料記載,公元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

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毅然寫下絕筆作懷沙。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鹽水招魂。

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是什麼?

端午節的歷史由來是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龍節、正陽節、天中節等,節期在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祭龍演變而來。

端午節的意義仲夏端午,蒼龍七宿飛昇至正南中天,是龍飛天的日子,即如《易經·乾卦》第五爻的爻辭曰:“飛龍在天”。端午日龍星既“得中”又“得正”,乃大吉大利之象。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藴含着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

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這兩大禮俗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與夏至同。

端,古漢語有開頭、初始的意思,稱端五也即初五。

端午節的來歷有幾種説法

端午節的來歷有很多的説法,現在總結了以下幾種主要的説法:1、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2、端午起源於龍的節日;3、端午起源於夏至之説;4、端午起源於惡日之説;5、端午起源於人們祈求“男女構精,化生萬物”的“成人節”。接下來對以上的幾種説法一一道來。

一、端午起源於紀念屈原這個説法最早能追溯到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

據説,屈原政治上的失敗、楚王的昏庸、新君繼位、楚國滅亡,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跳入汨羅江,以身殉楚,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為紀念他,每年的這一天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此來驅趕蛟龍。這個説法是最廣為流傳的,最為大眾所知的,我老家在內蒙古東北部,算是廣義上的東北,在東北地區,大家基本都相信這個説法,我在小時候,就從父母、小朋友之中就知曉這種説法。包括後來上學,在老師、書本那裏學到的也是這種説法。尤其是屈原在跳江前説的那句舉世名言:“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另一種説法是: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百姓們聽到消息後立刻紛擁划船去救屈原,船一直劃到洞庭湖,也沒有見到屈原的屍體。那個時候,正遇到下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由此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都是與紀念屈原相關的活動。二、端午起源於龍的節日這種説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他主要理由有以下幾點:(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裏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當然,古往今來,很多文人墨客或者史學家都對端午節的來歷進行了各種考古論證,有各種各樣的説法,聞一多先生的説法算是其中的一種。三、端午起源於夏至之説這一説法的主要依據是南北朝樑宗懍編著的《荊楚歲時記》,原文記載有:“夏至節曰,食粽”,而在前面五月五日習俗中並未提到吃粽子。因此在南北朝的時候,端午節並非指的是五月初五,而是“午日”的夏至節。

至於競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划龍舟歸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四、端午起源於毒月惡日之説在先秦朝代的時候,老百姓普遍都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而《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户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説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所以,在這一天人們要驅毒辟邪,這一天要木蘭浴、懸艾草、帶五彩絲、禁慾。因此,從上述典故和文獻來看,五月五日是毒月惡日也是有一定的出處,且不論是否迷信或者子虛烏有,這種説法畢竟是那個時代的一種產物。

而保留至今的懸艾草、帶五彩絲的活動依然廣泛流傳於民間,我相信,這是對傳統文化保留和發揚的最好的一種方式了吧。五、端午起源於人們祈求“男女構精,化生萬物”的“成人節”這種説法認為,端午避邪只是其中一個手段,且吃粽子、花生等都是為了傳宗接代,其根本意義在於祈求宗子。這種説法也印證了古代對子嗣和傳宗接代看的非常重要,也算是流傳於民間的一種説法了。

我所瞭解的端午節:1、端午節又名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等等2、我老家在內蒙東北部,我們那裏端午節的習俗是,①在五月初四快晚上的時候去野外折柳樹枝、挖艾蒿、山花椒。把這幾種東西準備好之後,分別放置在大門、房檐、窗户上,有辟邪之説。等到過幾天,艾蒿幹了之後,在晚上還可以點燃,有驅蟲之説。

②在端午節前幾天,大家會趕集買蘆葦葉、馬蓮(就是包粽子的“繩子”,也是一種植物)、糯米,買來之後,會把蘆葦葉和馬蓮在水中浸泡幾天,待到端午節當天,各家開始包粽子、煮粽子,在煮粽子的鍋裏還會放幾個鵝蛋,傳説吃了粽子水煮的鵝蛋,一年不會生病,也算是表達了人們對追求身體健康的一種期望吧。③在端午來臨之前大人們會去趕集買“葫蘆掛件”(如下圖所示),表達驅邪平安之意。④小孩會在這一天在手腕和腳腕上帶五彩繩,也是表達驅邪之意。

端午節的由來

端午節的由來主要有以下説法:1、紀念屈原;2、紀念吳國大將伍子胥;3、紀念孝女曹娥。端午節又稱端陽節、龍舟節、重午節、天中節等,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響廣泛,世界上一些國家和地區也有慶賀端午的活動。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2009年9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批准將其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端午節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端午節兩個標誌性習俗是扒龍舟和食粽。據聞一多先生在《端午考》與《端午的歷史教育》(見《聞一多全集》)論文會考證認為:先民以“龍”為圖騰,而且每年在端午這天,舉行一次盛大的圖騰祭;其中有一項活動便是在急鼓聲中以刻畫成龍形的獨木舟,在水面上作競渡祭龍神,也給自己遊戲取樂,這便是龍舟競渡習俗的由來。

龍及龍舟文化始終貫穿在端午節的傳承歷史中。據考證,進行龍舟競渡的先決條件必須是在產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區,這正是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的特色。

標籤: 由來 端午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mpdpz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