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不為五斗米不折腰是誰

不為五斗米不折腰是誰

不為五斗米不折腰是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 比喻為人清高,有骨氣,不為利祿所動。

不為五斗米不折腰是誰

東晉後期的大詩人陶淵明,是名人之後,他的曾祖父就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陶淵明性格耿直,清明廉正,為了生存,他最初做過州里的小官,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 沒過多久便辭職回家了。後來,陶淵明還陸續做過一些地位 不高的官職,過着時隱時仕的生活。在他四十一歲那年,在朋友的勸説下,陶淵明再次出任彭澤縣令。

有一次,縣裏派督郵來了解情況。這個督郵,原是彭澤縣的一個富豪,平時粗俗傲慢,為人所不齒。小吏告訴陶淵明説:“ 參見督郵要穿官服,還要束上大帶,不然就有失體統。

”陶淵明聽後憤然説:“ 我不願為了小小縣令的五斗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去向鄉里小兒獻殷勤。”説完,封好官印,就辭掉官職,回家去了。陶淵明當彭澤縣令,不過八十多天。

他這次棄職而去,便永遠脱離了官場。後來,由於農田受災,房屋失火,家境越來越貧困。即便這樣,他始終不願意再入官場,就連江州刺使送來的米和肉也堅拒不受。

朝廷還曾經徵召他出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絕了。這就是“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由來。陶淵明是中古時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學思想是魏晉南北朝文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他對真的理解,既注重歷史與生活的真實,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懷抱負的真實,是較完美的藝術真實。同時,他對自然的理解也表現其文學思想的獨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發,注重詩文的自然天成,這是一種非常高的境界。然而,無論是提倡藝術真實,還是推崇文學的自然,都是為了酣暢淋離地表現人生。

這是陶淵明文學思想的靈魂。陶淵明對社會人事的虛偽黑暗有極清醒的認識,因而他的隱逸不是消極的逃避現實,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會現實的積極意義。當他在漫長的隱居生活中陷入飢寒交迫的困境時,儘管也彷徨過,動搖過,但最終還是沒有向現實屈服,寧固窮終生也要堅守清節。據説郡官派督郵來見他,縣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歎息説:“我豈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從此,不為五斗米折腰傳為佳談。陶淵明喜歡喝酒,“寄酒為跡”抒發自己不願和腐朽的統治集團同流合污的心願,表現出詩人恬淡曠遠的襟懷、孤傲高潔的品格,也正是因為如此它的作品才雖平淡質樸卻詩意盎然。陶詩文共一百四十幾篇,引用《列子》、《莊子》典故多達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説對老莊思想接受甚深。

陶淵明崇尚老莊的自然美學觀,同時又是生活勞動在田園之中,很自然地,田園生活便成了他的審美對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田園詩歌的輝煌。陶淵明以自然為美,以真為美的詩美思想,閃耀在詩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個性,使讀者強烈感受到詩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體現在內容上,則是把田園生活引進 了詩壇,為中國詩歌的發展開闢了一片新天地;滲透在藝術上,則是產生了真樸淡遠的藝術境界和沖淡自然的美學風格。這就是偉大詩人的陶淵明,千百年來,他的品格,他的詩歌,他的田園,連同他的那份悠然,一併成為後世詩人與讀者崇拜和研究的對象,就足以説明他美學思想的無盡生命力。

標籤: 折腰 五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gjpy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