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春秋時期設縣最早的是誰

春秋時期設縣最早的是誰

蠻夷國君楚武王。

最早設置“縣”的諸侯,和秦國一樣,屬於“邊緣化”國家。中原諸侯覺得這些邊緣國家,沒什麼文化,是“蠻夷”。

楚霄敖六年(魯惠公十一年,公元前758年),熊通的父親楚霄敖去世,熊通的哥哥熊眴繼位,是為楚厲王(一作楚蚡冒)。 楚厲王十七年(魯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741年),楚厲王去世,熊通殺害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楚國國君,是為楚武王。楚武王繼位後,與鄧國(今湖北襄樊)聯姻,娶鄧國公族女子為夫人,史稱鄧曼。楚武王繼位不足三年,便揮師渡漢,遠征南陽盆地,攻打周朝設在漢北的重鎮,但沒有得手。於是楚武王轉而攻打江漢平原西部,滅掉權國(今湖北當陽縣)。權國國土不廣,但國力不弱。楚國從熊渠至楚霄敖都未能把它滅掉,而楚武王實現先君夙願,滅亡權國。楚武王滅亡權國後,以權國故地設置權縣,任命鬥緡為權尹(權縣的長官)。後來,鬥緡佔據權縣而叛變楚國,楚武王派兵包圍權縣並殺死鬥緡,再將權縣的百姓遷到那處(在今湖北沙洋縣),改派閻敖治理那處。

春秋時期設縣最早的是誰

在用作行政單位之前,“縣”的本意,是“懸”,這兩個字可以互相通用。用縣作行政單位,大概意思是説,這塊地,沒分封給其他貴族,懸在這裏,由國君直接統治。

西周幾百年以來,一直實行分封制。一開始,這是個非常有效的制度。滅商之後,地盤一下子擴張了不少,管不過來怎麼辦呢,那就派自家兄弟,分別帶兵前往各地管理吧。

那會兒中央與地方的聯繫不太緊密,各地都還有原住民,比如東夷啊,殷商遺民什麼的。所以分封,也有點兒兄弟帶人各自武裝殖民的意思。為了鞏固統治,在分封的同時,還施行婚嫁的媵妾制度,反覆強調親戚關係。

幾百年後,這套制度,就不那麼好用了。想當年,周武王兄弟十人,武王一死,周公攝政,還有其他兄弟不滿意,鬧出管蔡之亂。這幾百年過去,原來的親戚關係都變成八竿子打不着的遠親了。哪裏還有什麼感情。

不過,對於中原諸侯來説,分封畢竟是傳承多年的制度,手下貴族也沒人願意將世襲的封地拱手相讓。想要變革,不太容易。

反而是邊緣地帶的蠻夷,變法稍微容易一些。很多變革,都是從邊緣地帶,與蠻夷接觸的國家開始推行的。

比如楚國。

楚武王熊通時期,楚國逐漸崛起,有了逐鹿中原的野心。

國家強盛,需要什麼?周天子日益衰弱,已經無力擔任天下共主的角色。在這樣的背景下,自然是力量為王。

楚國這種崇尚力量的國家,更是這麼想的。甚至楚國有個傳統,國君在任多年都不發動戰爭,拓展疆土的話, 沒有進宗廟的資格。

對於現代人來説,宗廟不進也罷,有什麼大不了的。春秋時期不一樣,宗廟是一族的根基,也是一國之本,甚至用來代稱朝廷和國家政權。那就是國家的象徵。所以不能進宗廟,是個大事。

既然諡號為“武王”,熊通當然是發動過戰爭的。其中,有一個小諸侯,直接被楚國滅掉了。那就是權國。

權國的位置,大概在現在的湖北當陽,離楚國非常近。按常規套路,滅掉權國之後,這塊地盤可能會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貴族。但楚武王不。

他將權國設為“權縣”,任命一位叫鬥緡(音民)的官員,擔任縣尹。這塊地還是直接歸楚王統治,縣尹同志,不過是幫楚王管理而已。

當上縣尹,鬥緡大概並不太開心。也是,憑啥啊,別人都分封,到他鬥緡這就是縣尹,也太摳門了。 因此過了一段時間,鬥緡便起來造反。

然後被楚武王殺了。

沒關係,設縣是肯定要設縣的,鬥緡造反,那就換個人來吧。順便把權縣這裏的原住民都遷到別的地方去,這樣他們就鬧不動了。

於是楚武王派閻敖,繼續擔任縣尹。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d6pk8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