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克勞德·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為管絃樂曲,作於1892-1894年,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

該曲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克勞德·德彪西被認為是印象派音樂的代表,雖然他本人並不同意並設法遠離這一稱謂。克勞德·德彪西的代表作品有《大海》、《牧神午後前奏曲》、《前奏曲》、《練習曲》,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寫過一些對遭受苦難的人民寄予同情的作品,創作風格也有所改變。克勞德·德彪西的音樂雖然是標題性的,但它不企圖講述一個故事或某些特定的情感,而是創造一種符合作品主題、標題的“情緒”、氣氛。對克勞德·德彪西影響最大的不是音樂而是文學,他經常到象徵主義詩人馬拉美的沙龍流連。

克勞德·德彪西於1862年8月22日出生於聖日耳曼昂萊,他也是曼紐夫婦的頭一胎。曼紐希望他的兒子成為一個海員。1870年普法戰爭期間,克勞德·德彪西舉家搬遷到戛納的姑姐克萊門汀(Clementine)家。

雖然克勞德·德彪西並非出身音樂世家,也沒有良好的音樂環境,但他卻十分熱愛音樂,幼年時就顯露出顯著的音樂才能。克萊門汀為克勞德·德彪西安排了鋼琴課,由一位叫讓·西汝蒂(Jean Cerutti)的意大利人擔任教師,於七歲開始學習鋼琴。除了作曲、教學外,德彪西也從事音樂評論的工作,由於他的評論立場中肯,言辭鋒利,相當受人尊敬,曾出版樂評集。

由於此時巴黎美術界的發展正值顛峯狀態,雷諾瓦、莫奈、塞尚等畫家十分活躍,當時莫奈完成一幅名為《日出·印象》的畫而名噪一時,這便是印象主義、印象派等藝術形式用語產生的開端。再加上文學作品都以標榜"印象主義"為題材,這些文學家與藝術家互相往來,對於音樂家有很大影響。德彪西遂將其理論應用到作品中,發展成為印象主義,成為印象主義的創始人與完成者。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午後的作者是“克勞德·德彪西作曲”。克勞德·德彪西,法國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歐洲音樂界頗具影響的作曲家、革新家,同時也是近代“印象主義”音樂的鼻祖,對歐美各國的音樂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牧神午後前奏曲為管絃樂曲,作於1892-1894年,取材於馬拉美的同名詩作《牧神午後》。

該曲為印象主義音樂的經典作品。擴展資料:《牧神的午後》——L'Apres-midid'unFaune。我和我那些管絃系的同學一樣,深愛這首德彪西(ClaudeDebussy)的管絃樂作品。我們喜歡重複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Ravel)那句名言:假如在臨死之前有可能再聽音樂的話,我要聽《牧神的午後》。

和他們不同的是,我的生命已和這部管絃樂序曲緊密結合,樂曲中的每一個音符都牽動着我身體中的每一根神經,控制着我血管中流動的每一滴血。

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的午後》小説作者是於睫。《牧神的午後》,作家於睫創作的小説。

文章始終貫穿着《牧神的午後》這首飄渺柔軟的歌曲。

以小提琴專業學生於睫,齊歌的愛情為主線,從依賴到痛入骨髓的愛戀,從遺憾到奮身一搏的毀滅,不長的文章卻寫得動人心魄。猶如《牧神的午後》飄蕩的水紋之下暗潮湧動。心理描寫居多,人物刻畫生動。齊歌性格開朗活潑,於睫性格陰鬱。

齊歌有極高的音樂天賦和獨特的音樂感悟,兩人既是情感的伴侶又是音樂的知己。有兩個不同版本的結局,一是齊歌追隨於睫並生活在一起,二是齊歌自殺,於睫在國外居住。

牧神午後法國作曲家誰寫的

牧神午後大海是法國作曲家德彪西寫的。德彪西是法國印象主義樂派的作曲家,他根據馬拉美的同名詩歌創作了管絃樂序曲牧神午後。

這首短小的音詩以其異國情調的旋律和難以捉摸的和聲使獲得了普遍的讚賞,是德彪西最膾炙人口的管絃樂傑作之一。

大海是德彪西最大的一部交響音樂作品,他以印象派的手法,生動地刻畫出了一幅幅大海的生動畫面。

《牧童的午後》的作者是?/

斯特芳·馬拉美(Stephane Mallarme)(1842-1898)法國象徵主義詩人和散文家。《牧神的午後》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著有《詩與散文》、詩集《徜徉集》等。

其中長詩《希羅狄亞德)(1875)、《牧神的午後》 (1876)是他著名的代表作。 馬拉美生於巴黎一個官員家庭。在他很小的時候,母親、父親和姐姐相繼離開人世,只是在外祖母的懷中得到一些關懷。中學時代,馬拉美迷上了詩歌。

1862年,馬拉美開始發表詩歌,同年去英國進修英語。次年回到法國。 1866年,馬拉美的詩歌開始受到詩壇的關注。

1876年,《牧神的午後》在法國詩壇引起轟動。此後,馬拉美在家中舉辦的詩歌沙龍成為當時法國文化界最著名的沙龍,一些著名的詩人、音樂家、畫家都是他家的常客,如魏爾倫、蘭波、德彪西、羅丹夫婦等等。因為沙龍在星期二舉行,被稱為“馬拉美的星期二”。

1896年,馬拉美被選為“詩人之王”,成為法國詩壇現代主義和象徵主義詩歌的領袖人物。

前奏曲《牧神午後〉作者是誰

《牧神午後前奏曲》,這首夢幻一般的交響詩《牧神午後前奏曲》是德彪西的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義作品,可以認為,德彪西通過這一音詩而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因而此曲被後人譽為"德彪西的第一顆管絃樂定時炸彈"。從這個標題可以知道,他的音樂是受他的朋友斯蒂芬·馬拉美的著名詩篇《牧神午後》啟發而寫的。

雖然這首短小的音詩以其異國情調的旋律和難以捉摸的和聲使許多聽眾困惑不解,但是,另人感到驚奇的是,它獲得了普遍的讚賞,始終是作者最膾炙人口的管絃樂傑作之一。

德彪西的世界充滿了朦朧的月光、水中的倒影、無言的激情、發人深思的象徵、含而不露的思想以及欲語還休的言詞,他的印象派音樂正如同一時代的印象派繪畫那樣,用鮮豔的色彩玩着光與影的遊戲。 樂曲的開始部分,簡單而無伴奏的長笛所吹出的旋律,彷彿是畫布上刻畫得十分分明的線條它顯然是表現了詩人馬拉美筆下的牧神所吹奏的洋洋曲調。牧神親自吹奏的那懶洋洋而變化多端的旋律,很快就融入温暖的天鵝絨般的圓號與木管聲中,以及一串淙淙流水般的豎琴聲中。樂隊的色彩纖麗而細膩,絃樂分聲部奏出輕輕顫動的震音。

整個音樂使人感到波光粼粼,陽光明媚,暖氣襲人,微風吹拂,牧神昏昏欲睡,夢境消逝在稀薄的空氣之中。

牧神的午後 德彪西

《牧神的午後》是德彪西最早的不朽名作,這首前奏曲作於1892—1894年,1894年12月22日由古斯塔夫·多萊(Gustave Doret, 1866—1943)指揮首演。此曲為馬拉美的同名詩而作,原計劃還要寫間奏曲、終曲,此曲完成後,因已囊括了馬拉美詩的內涵而放棄了原計劃。

馬拉美的詩描述西西里島上,半人半羊的牧神午睡方醒,女妖玫瑰色的肌膚彷彿在他眼前飄動。

牧神順這感覺追溯幻境,正想折葦笛吹奏時,突然見遠處山泉旁草叢裏,有雪白的肌膚在閃動,葦笛聲徐緩悠揚,驚起泉畔的水鳥,女妖也紛紛潛入水中。牧神追趕過去,發現腳旁有兩個意態慵懶的女妖正旁若無人地躺在那裏。牧神抱起兩人,隱入薔薇叢中,女妖若隱若現,無所謂地心不在焉,牧神覺得手中的獵物四肢無力卻不易抓住,“竟然不知陶醉地歡喜欲淚”。最後獵物逃脱,牧神卻浮現擁抱美神維納斯的幻影,身心疲憊下來,伏倒在熱沙土上,再次要瞌睡。

詩作最後是“再見了,絕世美人,我望着你那移動的身影。”德彪西自己解説,他的這首作品是針對馬拉美詩最後一行而作的闡釋。“這首前奏曲,可以説是將馬拉美的美麗詩篇自由地予以詮釋而成,可是並沒有涵蓋全詩的意思。

或者可以説是以馬拉美的詩串連成背景,烘托出牧神的種種慾望與幻想在午後鬱熱的暑氣中蠢蠢欲動的情景。這以後,牧神因追逐逃遁的女妖而陷於極度的疲勞狀態,然後昏然沉睡過去。在夢中,他感覺大自然的一切為他所擁有,也就是説,他的幻想在夢境中實現了。

”此曲是在半音階階進波狀起伏的藤蔓形音型主題基礎上,加入不同和聲潤色的10段變奏,也可把第一至第三部分(主題呈示+兩個變奏)為呈示部,第四、五、六部分為發展部,第七部分為歌調形式的中間部,第八部分為結尾部。也就是説,此曲和諧地融合了奏鳴曲式、變奏曲式和歌調形式。

標籤: 牧神 午後 作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8l49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