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清明節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清明節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是。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據説,清明節的由來與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飢渴難耐,隨臣介子推行至僻靜處,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熬湯於公子食用,助公子重耳度過了一劫。十九年後,公子重耳即位,重賞了與伴他流亡的一眾功臣,卻唯獨遺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而介子推卻打點好行裝,決意隱居綿山之中。晉文公重耳聞之,親自帶人去深山中請介子推,然山高路險,遍尋未着。此時,有人獻計火燒綿山,逼介子推出山,然大火燒燼,卻始終未見介子推的影子。待山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老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的屍體,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在裝殮介子推時,從樹洞中發現—紙血書,上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此後,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卻驚奇地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於是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掃墓祭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嚴肅的節日,從千餘年前開始,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當清明節來臨的時候,要提前準備好貢品,然後去墳地清掃墳墓拔除荒草,再擺放貢品進行祭祀。踏青出遊:“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節也是一個愉快的節日,在數千年前,清明節最初是春祭節令,代表着萬物生長,所以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要踏青出遊,出門慶祝清明節的到來。吃青團:民以食為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字,所以每當重大節日到來的時候,飲食都會有所改變,而對於清明節來説,最大的飲食改變就是吃青團了,這種利用艾草製作的糕點,吃起來清新可口廣受大眾歡迎。娛樂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也是有很多娛樂活動的,比如放風箏、盪鞦韆、射柳、插柳、鬥雞、拔河、蹴鞠、蠶花會等等。因為清明節本身是為了慶祝萬物生機勃勃好日子,所以必要的娛樂總是少不了的。清明節,又稱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等,節期在仲春與暮春之交。

據説,清明節的由來與春秋時期的介子推有關,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在流亡途中飢渴難耐,隨臣介子推行至僻靜處,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熬湯於公子食用,助公子重耳度過了一劫。

清明節是不是中國傳統節日

十九年後,公子重耳即位,重賞了與伴他流亡的一眾功臣,卻唯獨遺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而介子推卻打點好行裝,決意隱居綿山之中。晉文公重耳聞之,親自帶人去深山中請介子推,然山高路險,遍尋未着。此時,有人獻計火燒綿山,逼介子推出山,然大火燒燼,卻始終未見介子推的影子。

待山火熄滅後,人們在一棵老柳樹下發現了介子推的屍體,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在裝殮介子推時,從樹洞中發現—紙血書,上書“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此後,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卻驚奇地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於是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掃墓祭祖:“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節是一個嚴肅的節日,從千餘年前開始,人們就將這一天定為掃墓祭祖的日子。所以當清明節來臨的時候,要提前準備好貢品,然後去墳地清掃墳墓拔除荒草,再擺放貢品進行祭祀。

踏青出遊:“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清明節也是一個愉快的節日,在數千年前,清明節最初是春祭節令,代表着萬物生長,所以每當這一天來臨的時候,要踏青出遊,出門慶祝清明節的到來。吃青團:民以食為天,無論做什麼事情都離不開衣食住行這四個字,所以每當重大節日到來的時候,飲食都會有所改變,而對於清明節來説,最大的飲食改變就是吃青團了,這種利用艾草製作的糕點,吃起來清新可口廣受大眾歡迎。

娛樂活動:在清明節期間,也是有很多娛樂活動的,比如放風箏、盪鞦韆、射柳、插柳、鬥雞、拔河、蹴鞠、蠶花會等等。因為清明節本身是為了慶祝萬物生機勃勃好日子,所以必要的娛樂總是少不了的。

清明節到底是中國傳統節日嗎?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清明節融匯自然節氣與人文風俗為一體,是天時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先祖們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合一,講究順應天時地宜、遵循自然規律的思想。

清明節的節俗豐富,掃墓祭祖與踏青郊遊是清明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清明是中華民族古老的節日,既是一個掃墓祭祖的肅穆節日,也是人們親近自然、踏青遊玩、享受春天樂趣的歡樂節日。清明節氣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即春分後第15日。這一時節,生氣旺盛、陰氣衰退,萬物“吐故納新”,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遊與行清墓祭的好時段。清明祭祖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説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祭祖節期內。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除了中國,世界上還有一些國家和地區也過清明節,比如越南、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這些國家的清明節與中國的傳統既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

清明節算不算傳統節日

清明節算傳統節日。清明節不只是我國的傳統節日,而且還是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

清明節的歷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與春祭禮俗。

清明節算不算傳統節日位於仲春與暮春交替時期的清明節不僅是一個傳統節日,而且它還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又叫做踏青節、行清節、三月節、祭祖節。它的前身主要是起源於春秋時期的寒食節。清明節主要融合了寒食節和上巳節的習俗,這樣就形成了清明節的兩大節令傳統,一是禮敬祖先,二是踏青郊遊、親近自然。

其中,禮敬祖先演變成了今天的掃墓祭祖。在清明節回鄉掃墓幾乎是全國性的節日習俗,其主要是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可以促進家族凝聚力和歸屬感。而踏青郊遊的習俗主要來源於上巳節。

上巳節,俗稱三月三,主要有祓除畔浴、祭祀宴飲、曲水流觴、郊外遊春等習俗。但是到了宋代,上巳節逐漸消失,而清明節流行了起來。清明節雖然來源歷史悠久,但真正流行起來是在唐宋之後。

在唐朝時期,大部分官吏會請假回鄉掃墓,於是為了解決問題,唐朝衙門頒佈了一系列規定。例如,公元736年,清明、寒食一共放假四天;公元777年的時候,寒食加清明節一共放假五天;公元790年,假日增加到了七天。由此可以知道,清明節在唐朝時就受到了重視。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

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節日起源: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

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時候,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

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點好行裝,同老母親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説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着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

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裏發現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6wypg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