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正午是幾點呢

正午是幾點呢

12點。

這個正午12點是採用北京時間,即東八區(東經120度),此時東經120度經線處,太陽位於上中天,即當地一天中太陽高度角最大時。

唐 李廓 《夏日途中》詩:“樹夾炎風路,行人正午稀。”

譯文:

樹林夾着炎熱的道路,中午時候路神行人稀少。

古代計時法將一天一夜分為十二時辰,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為午時。十二時辰制在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計時方法(記時方法)是因應安排工作、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來的。記時方法包括日期規劃和時間規劃。日期規劃,就是編制行事曆明確日期;時間規劃,就是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明確日內時間的描述方法,是編制行事曆的基石;同時編織行事曆的方式,同樣反作用於時間的規劃。本詞條主要討論時間規劃。

正午是幾點呢

地支計時法:古人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時”字表示。即子時、丑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每一時辰相當於今天的兩個小時。子時就相當於現在的23點至1點。

十二時段計時法:把一晝夜分為十二個時段,每個時段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各時段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呋、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計時方法

更點計時法:這種計時法出現較晚,專用於夜間計時。古人把一夜分為五個時辰,一個時辰即一更,一更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一更是晚上7點至9點,二更是9點至11點。

“午時三刻”是12點45分左右,按照古代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的説法,午時三刻就在11點到13點之間,這其中最接近的時間就是12點45分。

古代的人們雖然沒有鐘錶,但是他們也發明了屬於自己獨特的計時方法,那就是天干地支計時法,他們那個時候一天就只有十二個時辰,過完之後就是另一天了,而且古代的十五分鐘是一刻鐘。

也正是這個推算誤導了好多人,他們認為午時三刻是11點45分,看着的確沒錯,但他們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午時”並非“午初”,11點45分指的是午九年級刻,過了十二點才叫“午時”。

在古代封建迷信的思想中,這個時間斬殺犯人能夠讓他們永世不得超生,因為這個時候陽氣最旺盛,陰氣最薄弱,所有的陰氣都會被陽氣衝散,也就説明了死後這個人成不了鬼也成不了神,這就是當惡人的後果。

標籤: 正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6wpmd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