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三顧茅廬中的“茅廬”中住着誰?

三顧茅廬中的“茅廬”中住着誰?

諸葛亮。這個成語中的“茅廬”其實就是指諸葛亮的住所。

建安六年劉備經歷敗戰之後轉而前往荊州投靠劉表並在此地廣招豪傑,期間他從司馬徽口中首次聽聞諸葛亮。

三顧茅廬中的“茅廬”中住着誰?

六年之後劉備再次聽徐庶提起諸葛亮此人,故而前往隆中拜訪諸葛亮。這之後便發生了非常著名的“三顧茅廬”事件,待好不容易見到諸葛亮之後劉備與他就當下局勢好好暢談了一番,於是便有了《隆中對》。曹操大軍沿江結寨,準備併吞江東。東吳君臣驚疑憂懼,是和是戰難以定奪。

諸葛亮運用謀略,與東吳羣臣縱論天下大事,巧舌辯駁,説服他們和孫權要與劉備聯合抗曹。才有後來的赤壁之戰。此成語原指與眾多儒生謀士爭辯,駁倒對方的議論,後指與很多人激烈爭辯並駁倒對方。

當時曹操正在鄴郡慶賀銅雀台落成。在銅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並將一件西川錦袍掛在樹上,下設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戰袍,武將們個個爭先,想展現自己的武藝。武將射畢,曹操又讓文官吟詩作賦,記錄銅雀台落成之事。

曹操正在興頭上,也賦詩吟唱。忽報東吳使節華歆前來。曹操看罷表章,與謀士定計使孫、劉相吞併。

便上表奏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江夏太守,華歆為大理寺少卿。周瑜就職南郡太守後,便想報仇,遂上書孫權。要魯肅討還荊州,魯肅無奈,只好前往荊州。魯肅來到荊州,劉備依孔明之計放聲大哭,孔明從旁説還了荊州,便無處安身。

觸動劉備心中傷處,而大哭不止,孔明於是要魯肅轉告孫權,暫緩討回荊州。諸葛亮身高八尺。三國時代的尺與現在的不同,叫漢尺,換算成米,大概有一米八四左右。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身高八尺,猶如松柏"。

諸葛亮生活在漢魏時期,他那個時代的尺要比現在的尺短得多。現在上海博物館藏有一件戰國時代的容器,名曰“秦國商鞅銅方升”,是公元前344年商鞅統一秦國度量衡時督造的標準量器,既能度量當時的容量,也能度量當時的長度。銘文上顯示,當時1寸長2.31釐米。10寸為1尺,故此1尺長約23.1釐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繼續統一度量衡,但他沒有改變商鞅標定的尺度,秦朝1尺的標準長度仍然是23釐米多一點。漢朝繼承了秦朝的度量衡,1尺還是23釐米多一點,這個尺度一直沿用到三國時期都沒有大的變化。1972年甘肅省嘉峪關市新城2號墓出土三國時期的魏國骨尺,長23.8釐米;1964年江西省南昌市罈子口1號墓出土三國時期的吳國骨尺,長23.5釐米。

假如按照漢朝1尺23釐米掛零的標準,8尺大約185釐米;假如按照三國時期的魏國骨尺,8尺大約190釐米;假如按照三國時期的吳國骨尺,8尺大約188釐米。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中的主要人物: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三顧茅廬”典故:官渡大戰後,曹操打敗了劉備。

劉備只得投靠劉表。

曹操為得到劉備的謀士徐庶,就謊稱徐庶的母親病了,讓徐庶立刻去許都。徐庶臨走時告訴劉備,南陽鄧縣隆中有個奇才叫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幫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第二天,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去南陽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誰知諸葛亮剛好出游去了,書童也説不知什麼時候回來。

劉備只好回去了。過了幾天,劉備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雪又來到諸葛亮的家。劉備看見一個青年正在讀書,急忙過去行禮。

可那個青年是諸葛亮的弟弟。他告訴劉備,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劉備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説渴望得到諸葛亮的幫助,平定天下。

轉眼過了新年,劉備選了個好日子,又一次來到隆中。這次,諸葛亮正好在睡覺。劉備讓關羽、張飛在門外等候,自己在台階下靜靜地站着。

過了很長時間,諸葛亮才醒來,劉備向他請教平定天下的辦法。諸葛亮給劉備分析了天下的形勢,説:“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業,和曹、孫成三足鼎立之勢。”劉備一聽,非常佩服,請求他相助。諸葛亮答應了。

那年諸葛亮才27歲。擴展資料 :1、成語解釋【成語】: 三顧茅廬【拼音】: sān gù máo lú【解釋】:顧:拜訪;茅廬:草屋。原為漢末劉備去南陽卧龍崗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2、成語典故【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3、《三國演義》的時代背景元末明初,社會矛盾尖鋭,農民起義此起彼伏,羣雄割據,多年戰亂後朱元璋剿滅羣雄,推翻元王朝,建立明王朝。

期間人民流離失所,羅貫中作為一名雜劇和話本作者,生活在社會底層,瞭解和熟悉人民的疾苦,期望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作為底層的知識分子思考,並希望結束動盪造成的悲慘局面。由此就東漢末年的歷史創作了《三國演義》這部歷史小説4、《三國演義》的作品主題《三國演義》以人物為載體形象地衍繹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義、禮、智、信、勇等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中的核心因素。小説中的劉備就是“仁”的代表,關羽是“義”的代表,張飛是“勇”的代表,諸葛亮是“智”的代表,趙雲是“忠”的代表等等。

劉備是小説裏的中心人物,也是中國文化精神中“仁”的體現者。《三國演義》的作者是把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作為一個“仁”的典型來塑造的,“仁”是劉備性格的基凋,而劉備這一人物形象也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仁”的化身,是“仁”的人格化。

三顧茅廬主要人物是誰?

三顧茅廬的主要人物有: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四人。三顧茅廬又名三顧草廬,典出《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現在常用來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拜訪有專長的賢人。

公元207年冬至公元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今河南新野)的劉備,帶着關羽、張飛二人,三次到南陽卧龍崗諸葛亮居住的草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的故事。

此後傳為佳話,漸成典故。擴展資料:成語典故【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歷史背景漢末,黃巾起義,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孫權坐擁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和司馬徽説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南陽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回去,此為一顧。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着大風雪第二次去請。

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劉備只好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此為二顧。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吃了三天素之後,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説諸葛亮也許是徒有虛名,未必有真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他捆來。

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請諸葛亮。當他們到諸葛亮家前,已經是中午,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此為第三顧。此次談話,,諸葛亮為劉備奉獻草廬對策,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

“三分天下”的策略受到劉備推崇,正是在這一戰略決策指導下,劉備建立蜀漢政權,與孫吳和曹魏兩大政權成三國鼎立之勢。這也就是後世的《草廬對策》也叫《草廬對》,此後成為千古名篇佳作,成為中國政治和軍事謀略的代表作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草廬對》具有典範價值。《草廬對》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政治謀略和戰略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三顧茅廬》中的主要人物是哪些人、

《三顧茅廬》裏有出現了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諸葛均。黃承彥,崔州平,石廣元。

三顧茅廬漢末,黃巾事起,天下大亂,曹操坐據朝廷,孫權擁兵東吳,漢宗室豫州牧劉備聽徐庶(三國時著名謀土)和司馬徽(三國時著名謀士)説諸葛亮很有學識,又有才能,就和關羽、張飛帶着禮物到隆中(現今湖北襄陽縣)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

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得失望地轉回去。不久,劉備又和關羽、張飛冒看大風雪第二次去請。不料諸葛亮又出外閒遊去了。張飛本不願意再來,見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劉備只得留下一封信,表達自己對諸葛亮的敬佩和請他出來幫助自己挽救國家危險局面的意思。過了一些時候,劉備吃了三天素,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關羽説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

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

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見到劉備有志替國家做事,而且誠懇地請他幫助,就出來全力幫助劉備建立蜀漢皇朝。“三國演義”把劉備三次親自敦請諸葛亮的這件事情,叫做“三顧茅廬”。

諸葛亮在著名的“出師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於是後世人見有人為請他所敬仰的人出來幫助自己做事,而一連幾次親自到那人的家裏去的時候,就引用這句話來形容敦請人的渴望和誠懇的心情。也就是不恥下問,虛心求才的意思。

三顧茅廬裏面的計策有哪些?

諸葛亮七擒孟獲--欲擒故縱; 2瞞天過海 諸葛亮五出祁山時,因軍中缺糧,只得以瞞天過海之計裝神退敵,使魏兵誤以為真有鬼神而不顧防守麥田,瞞天過海是兵法中以假示真策略,製造令人堅信不疑的假象隱瞞自己真正意圖。; 3空城計 4圍魏救趙 諸葛亮叁出祁山,以王平、張翼引魏兵決戰,當王、張兩將危急並不救援反而另派姜維、廖化直接攻擊司馬懿大本營,如此不但解決危機還大獲全勝。

5拋磚引玉 蜀軍六出祁山,蜀魏對壘司馬懿固守不戰,諸葛亮以流馬騙的魏軍糧萬石,分散營寨讓軍隊屯兵種田示弱,再虛搭窩棚誘敵,險燒死司馬父子叁人於上方谷。

6借屍還魂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為使部隊安全撤回蜀漢,不得不製造木雕像驚走多疑的司馬懿,發揮了借 還魂的效果。 7走為上策 諸葛亮初任劉備軍師,曹操趁其羽翼為豐先行戮滅,劉備兵力薄弱,硬碰必定自取滅亡,只能走為上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5np9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