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前蘇聯為什麼解體?

前蘇聯為什麼解體?

前蘇聯為什麼解體?的答案是:窮兵黷武;錯誤民族政策;外部原因;國內工業發展的極度不平衡

1980年代,蘇聯軍事實力達到頂峯,即使不使用核武器,數萬輛坦克和緊隨其後的機械化步兵就能在一個月內從蘇聯邊境一直推進到英吉利海峽,然而如此強大的蘇聯卻在1991年突然解體,成為了再也無法和美國和歐洲抗衡的15個國家,而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蘇聯的窮兵黷武。

乍一看蘇聯擁有幾萬輛坦克,隨時可以一路平推整個歐洲,似乎實力非常強大,但這些坦克在不進行作戰時,每年都需要耗費大量維護費用,再加上當時的蘇聯正在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每年都撥款大量軍費生產製造全新武器裝備,這些軍費對蘇聯經濟來説是非常大的負擔,因此最終的解體和窮兵黷武參加軍備競賽這個原因有着很大的聯繫。

第二個原因就是蘇聯的錯誤民族政策,作為一個十幾個國家加盟的聯盟,蘇聯境內民族關係極為複雜,然而蘇聯在劃分行政區域時往往以民族居住區域為界限進行劃分,這種劃分方式反而阻礙了蘇聯境內各個民族的相互融合,而無法完成民族融合的蘇聯各民族爆發出了極強的離心力,民心不齊,自然沒法保住蘇聯的國家統一。

第三個原因則是外部原因,自從蘇聯這個布爾什維克政權建立的第一天起,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就從未放棄過要讓其滅亡,實際上在列寧領導的革命尚未成功時,包括美國在內的14個國家就組成了武裝干涉軍對其進行干涉,被擊敗後這些國家就轉而使用其他方式對蘇聯進行干涉,例如和平演變,輿論打擊和經濟制裁等方式,這也為蘇聯的崩潰埋下了一個誘因。

最後一個原因則是蘇聯國內工業發展的極度不平衡所導致,要發展軍工產業,和美國進行軍備競賽,蘇聯就需要大力發展鍊鋼等重工業,因此蘇聯重工極度發達,但輕工業卻非常萎靡,而普通平民生活所需各種必需的衣食住行中有一半都和輕工業有關,因此當時的蘇聯甚至一度從中國進口衣物等輕工業產品,但蘇聯卻曾主動與中國交惡,導致雙方輕工業進出口中段,導致蘇聯老百姓連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較難滿足,讓羣眾對蘇聯高層更加感到不滿。

前蘇聯為什麼解體?

蘇聯自上而下層層服從的組織體制,本質上依然是一套精英治國的體系。列寧也曾説過:沙皇可以靠幾十萬貴族統治這個國家,我們(布爾什維克)同樣可以依靠 35 萬黨員來管理這個國家。對比中蘇蜜月期間的中共和蘇共,會發現一個微妙的區別,在各種慶祝活動上中國更多的是將宣傳的重心放在成績突出的基層工人、農民以及士兵身上,而蘇聯的宣傳部門則更關注科學家、宇航員、作家等等,這個細微的差別背後,則是一個治國思路的不同。

蘇聯的精英治國模式下,一方面國家的智力資源被最大限度的發掘了出來,但另一方面人民對黨、普通黨員對上級事實上都缺乏可靠的制度化的監督能力。而在蘇聯建國初期,由堅定信仰所帶來黨員幹部高度的自律性,卻恰恰掩蓋了這一問題。衞國戰爭期間犧牲在戰場上的蘇共黨員有 230 萬人,當時發起衝鋒第一個躍出戰壕的必須得是政委,而黨員會被分配在攻擊陣型的最前排。

而隨着國家環境的逐步問題,蘇共從「打天下」轉變為「坐天下」之後,缺乏約束的問題也隨之暴露了出來,蘇共領導幹部開始脱離羣眾,當時幹部的實際收入是蘇聯平均水平的四倍。特權意識、派系意識、精英主義開始在黨內彌散。腐敗、任人唯親以及大大小小的特供商店開始一步步的腐蝕掉蘇共的執政根基。

除此之外,蘇共一直以來都未正在解決好領導幹部接班的問題,高級幹部基本都是在位置上做到死的終身制。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主席團委員)的平均年齡在斯大林去世時為 55 歲,赫魯曉夫下台時為 61 歲,到勃列日涅夫時代的 1980 年,則超過了 70 歲。

標籤: 解體 蘇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26opp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