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歷史

> 道教創始人是誰呢

道教創始人是誰呢

張道陵。曾任江州令。

順帝時入鵠鳴山(一作鶴鳴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內)修道。

道教創始人是誰呢

著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謂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創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自號“天師”(一説系道徒對他的尊稱),亦稱“天師道”。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教人思過,從者户至數萬。

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領其户。“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後裔繼承道法,世居龍虎山,稱“張天師”。

張道陵,沛同豐(今江蘇豐縣)人,傳為張良後裔。因是東漢道教——“五斗米道”(即“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創始人,所以他被道教徒尊奉為“張天師”。年輕時喜愛閲讀河圖、洛書、讖緯、天文、地理一類圖書。

他曾經入太學學習,通達《五經》,義好“黃老之學”。永元十年(98),乘舟遊江西鄱陽湖,然後登上雲錦山。相傳黃帝在雲錦山上授予他“九鼎丹法”。

從此,他開始修煉外丹黃白朮,三年之後煉成了“龍虎大丹”,雲錦山也因此顯現出龍虎之形,依此改名為龍虎山。漢明帝時,張道陵曾經擔任巴郡江州(今四川重慶)令,後來隱居北邙山(今河南洛陽北)修煉長生之道。東漢順帝時,修道於鵠鳴山(今四川大邑縣境內),撰寫《道書》21篇,創立了五斗米道,以《老子五千言》《太平洞極經》為經典,奉老子為教祖並尊稱太上老君,還以鶴鳴山為中心設立了二十四治,各治內部設立有名為“祭酒”的道官用來統治道教信徒。後來為了與二十八宿相配,便增加為二十八治,漸漸形成了正一道的基層組織結構。

在道教治理方面,高舉“廉恥”大旗,依此教導信徒。南朝的道士都尊稱他為“正一真人三天法師”。他曾經被唐玄宗加封為“太師”,唐中和四年( 8811)僖宗加封為“三天扶教大法師”,宋熙寧年間(1068-1077)神宗加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宋徽宗大觀二年(1108)加封為“真君”,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加封為“三天扶教輔元大法師正一等應顯佑真君”,元成宗元貞元年(1295)加封為“正一衝元神化靜應顯佑真君”。

道教是由誰創立的

道教的創始人是張道陵。另外,道家創始人是老子,道教的名稱來源,一則起於古代之《易經》;二則起於《老子》的道論;不過道教的第一部正式經典是《太平經》。

區別在於道家是一種思想,是一種哲學學派,而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

擴展資料:張道陵(34年2月22日—156年),初名張陵,後改今名。本是太學書生,性好學,博五經,邃於黃老之道,七歲即能通道德經及河洛圖諱之書,皆極其奧。長為博學之士。後棄官學道。

創立了正一盟威道,簡稱正一道。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張道陵(34—156),一名張陵,字輔漢,沛國豐邑(今江蘇豐縣)人。據道書載:本為太.學學.生,博採五經,好.神.鬼.事。

早年曾舉為“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在巴蜀任過江州(今重慶)令,後來悟通仕途沉浮,無益於年命,便辭官隱居於邙山(今河南洛陽北),學長生之道。

朝.廷多次徵召做.官,皆不從命。東漢順.帝(126—144年)時,張陵聞蜀地多名山,民風淳厚,易於教.化,於是攜弟.子入蜀,居住在鶴鳴山(又名鵠山)修.道。精思煉志數年,著作道.書二十四篇。感太.上親降,授以《三天正.法》、《正.一科術要道.法》、《正.一盟威妙.經》、《三業.六通之.訣》,命為天.師。

於是,張陵以鶴鳴山為中心設二十四治,是正.一盟威.道的基.層組.織與活.動中心。初設二十四治,主要集中在蜀漢地區,後為與二十八.宿相配,乃增至二十八治,其中陽平治是正.一盟威.道的總.部。傳太.上正.一盟威之道,奉老.子為教.祖,尊稱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為主要經典,創立了道.教。

張陵初創的正.一盟威.道,其主要經典有《老.子五千.文》、《太.平洞極.經》等。其主要宗.教活.動是:誦習五千.文;有.罪首過;符.水治.病;用章.表與鬼.神為誓.約。其組.織制.度主要是:各治置祭.酒,以領道.民。

並規定按時“付天.倉”及“三.會”。付天.倉,即奉.道.者於十月一日向天.師、祭.酒交納信.米五斗;三.會,即奉.道.者一年三次(正月七日、七月七日、十月五日)朝.會天.師治。

道教的創始人是誰?

道家的創始人、道教的始祖是老子。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

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生活在公元前6世紀。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司馬遷説老子是孔子的當代人。除此之外,司馬遷的著作《史記》中也有一本老子的傳記,也被稱為《史記》。

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老子是楚國人,楚國位於今天的中國南部。擴展資料:老子的成就主要體現在《老子》一書裏。《老子》,又名《道德經》或《德道經》,和《易經》《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鉅著。

全書的思想結構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1、天道理論道作為天地萬物存在的本原與本體,締造、成就了天地萬物。但道成就天地方物,並非有意作為,而完全出於無意作為。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自然是對道之狀態與作為的形容,而非道之外更有一實體的自然。2、辯證思想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

這就是説,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

道教創始人是誰呀?

道教創始人是張道陵。張道陵,一名張陵。

東漢沛國豐人,本太學生,博通五經。

曾任江州令。順帝時入鵠鳴山(一作鶴鳴山,在今四川大邑境內)修道。著道書二十四篇,自稱“太清玄元”,謂逢“天人”,授以正一明威之道,創立道派。受道者出五斗米,故稱“五斗米道”。

自號“天師”,亦稱“天師道”。以符水咒法為人治病,教人思過,從者户至數萬。建二十四治,立祭酒分領其户。

“陵死,子衡行其道;衡死,魯復行之”。後裔繼承道法,世居龍虎山,稱“張天師”。張道陵的傳説:傳説東漢順帝年間某夜,太上老君降臨在張道陵住的地方,授給他雌雄劍和許多符籙,要他誅滅橫行蜀地的六大魔王、八大鬼帥。

張道陵精修千日,練成了種種降魔的法術。不久八部鬼帥各領鬼兵共億萬數危害人間,他們帶來各種瘟疫疾病、殘害眾生。張道陵在青城山上設下道壇,鳴鐘扣磬,呼風喚雨,指揮神兵和這些惡鬼大戰。

他站立在琉璃座上,任何刀箭一接近他就立刻變成了蓮花。鬼眾又放火來燒,張道陵用手一指,火焰又燒了回去。鬼帥一怒又招來千軍萬馬重重包圍,不料張道陵用丹筆一畫,所有鬼兵和八大鬼士都紛紛叩頭求饒。但是他們口服心不服,回去後又請來六大魔王,率領鬼兵百萬圍攻青城山。

張道陵神閒氣定,不為所動,只用丹筆輕輕一畫,所有的鬼都死光了,只剩下六大魔王倒在地上爬不起來,只好叩頭求饒。張道陵再用大筆一揮,一座山被分成兩半把六個魔王困在裏面,動彈不得,於是魔王只得答應永世不再為害人間。

道家創始人是誰?

道家創始人是張道陵。張道陵(34—156),字輔漢,原名張陵,東漢豐縣(今江蘇徐州豐縣)人。

道教創始人。

因其最初創立的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故又稱張天師。相傳為西漢開國功臣張良的第八世孫,漢光武建武十年正月十五日生於豐縣阿房村。張道陵的父親叫張大順,好神仙之術,自稱“桐柏真人”,生下兒子,即取名為“陵”,希望將來能追隨先祖,遠離塵世,登陵成仙。故事:關於張道陵入蜀的原因,一是“聞蜀人多純厚,易於教化,且多名山”,對創教有利;二是“聞巴蜀疹氣危害人體,百姓為病疫災厄所困”,他想用符、丹為人治病。

入川后,他先居陽平山,後住鶴鳴山,還到了西城山、葛潰山、秦中山、昌利山、湧泉山、真都山、北平山、青城山,精思煉志。永和六年(141年),張道陵著作道書24篇,自稱“太清玄元”,收徒設教,建立道教基層組織。奉其道者,須納五斗米,時稱“五斗米道”。

漢安帝元年(142年)張道陵託言太上老君親降,授“三天正法”,命其為“天師”;同年又授“正一科術要道法文”,“正一盟威妙經”,命為“三天法師正一真人”。又託言太上老君於漢安帝二年下二十四治(布化行道的地區機構):上八治,中八治,下八治,囑天師張道陵奉行布化。於是張道陵在巴蜀地區建立起二十四個宗教活動中心,即二十四治,進而設立祭酒,分領其户,有如宰守。

從這時起,道教開始有了正規教團組織“正一盟威道”,後世也稱之為“天師道”。

中國的道教的創始人到底是誰?

道教創始人是老子李耳。道教創立的時候,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道教信仰老子之“道”,認為道教徒如能真心修持其“道”便可長生久視,萬古常存而成為神仙。

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擴展資料:道教,是發源於古代本土中國春秋戰國的方仙道,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的也積極發展。

道家雖然從戰國時代即為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為道德哲學家神化了。直到漢朝後期才有教團產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師道奉老子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

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為大道元闕聖祖太上玄元皇帝。

標籤: 道教 創始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ls/18pzk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