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的由來

二十四節氣之立冬的由來

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杆測影)測量日影長短。日影最長、太陽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麼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説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説,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y1qd0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