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民族文化有哪些

民族文化有哪些

民族文化包括本民族鮮明特點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是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二者的總和體現,同時也是反映該民族歷史發展的水平的一個標誌。

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內容分別為:

一、物質文化主要包括:飲食、衣着、住宅、生產工具等內容。

二、精神文化主要包括:語言、文字、文學、科學、藝術、哲學、宗教、風俗、節日和傳統等內容。

民族文化有哪些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有:

一、春節

漢族的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餈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丸、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餚饌為主。

還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鍾馗)、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拜年、給壓歲錢、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跳鍾馗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中國人過春節還有掛中國結的習慣。

千百年來,人們使年俗慶祝活動變得異常豐富多彩,每年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起到大年三十,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在春節前掃塵搞衞生,是我國人民素有的傳統習慣。

二、立春

立春是漢歷(農曆)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也是春季的第一天,預示着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歷來為漢族人民所重視,早在宋代,立春習俗就已十分豐富了。

三、元宵節

又稱為“上元節”,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

元宵,原意為“上元節的晚上”,因漢歷(農曆)正月十五“是上元節”。主要活動是晚上的吃湯圓賞月,後來節日名稱也演化為“元宵節”。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又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綵,人們賞燈,猜燈謎,吃元宵,成為世代相沿的習俗。

四、中秋節

中秋節又稱月夕、仲秋節、秋節、八月節、追月節、拜月節、團圓節,是流行於中國眾多民族與東亞諸國中的傳統文化節日。在傳統曆法中,將每一季節分為“孟、仲、季”三個月,漢歷(農曆)八月十五,恰值秋季之半,故得名。

中秋節有悠久的歷史,和其它傳統節日一樣,也是慢慢發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中秋就是源自古代的祭月。月圓人團圓,表達了中國人在那輪圓月中寄託的無數美好願望。

五、臘八節

臘八節,又稱臘祭日,是中國先民進行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的日子。

每到臘八這一天,為了祭祀臘神,民間往往要準備一頓別具風味的粥。這種粥是用五穀雜糧摻入花生、栗子、紅棗、核桃仁、杏仁,用微火煮熟燉爛,再添加紅糖,做成八色香粥,稱之為“臘八粥”。粥煮成之後,先要盛上幾碗,放置於庭院天井、碾磨盤上、牛馬羊豬圈的門上,以表示同慶豐收、迎吉祥之意。

標籤: 民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mzko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