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薯蕷是哪種植物

薯蕷是哪種植物

薯蕷是薯蕷科薯蕷屬植物,它屬於是纏繞草質藤本。這種植物主要是分佈在日本、中國以及朝鮮地區的,在我國的貴州、四川、湖北、江西、浙江、河南以及安徽等地都有分佈。它的塊莖為長圓柱形,是垂直生長的,大概長度為1m左右。薯蕷屬於短日照植物,它適合在25-28℃的環境下生長。

薯蕷是哪種植物

薯蕷是哪種植物原本的名字

薯蕷

別名山藥、懷山藥、淮山藥、土薯、山薯、玉延、山芋、野薯、白山藥

纏繞草質藤本。塊莖長圓柱形,垂直生長,長可達1米多,斷面干時白色。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無毛。單葉,在莖下部的互生,中部以上的對生,很少3葉輪生;葉片變異大,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長3-9(-16)釐米,寬2-7(-14)釐米,頂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幼苗時一般葉片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雌雄異株。

雄花序為穗狀花序,長2-8釐米,近直立,2-8個着生於葉腋,偶而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明顯地呈“之”字狀曲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卵形,較小;雄蕊6。雌花序為穗狀花序,1-3個着生於葉腋。蒴果不反折,三稜狀扁圓形或三稜狀圓形,長1.2-2釐米,寬1.5-3釐米,外面有白粉;種子着生於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長於海拔150-1500米的山坡、山谷林下,溪邊、路旁的灌叢中或雜草中。 薯蕷是短日照、喜温作物。苗期生長最適温度15-20℃。生長盛期最適温度25-28℃,20℃以下生長緩慢。適宜生長在疏鬆、肥沃、土層深厚的土壤中,但扁形種和塊狀種在土層較淺、較黏重的土壤中也可生長。薯蕷比較耐旱,但不耐澇,不宜種在地下水位太淺或過分潮濕的土壤中。砂質土和壤土含水量以18%左右為宜。

薯蕷怎麼讀

問題一:薯蕷科植物有哪些山藥(有很多種像毛山藥,鐵桿山藥,狗頭山藥,但我種的幾種都是夏種),龜甲龍(冬種和夏種)

問題二:墨西哥薯蕷是什麼?墨西哥薯蕷是一種植物,屬於中國山藥一類的植物,但其成份遠遠高於中國的山藥,其中含有一種: DIOSGENIN12c(迪奧酚)的成份,非常珍貴,聽説比黃金還要值錢!

問題三:蕷 怎麼讀蕷 yù 【薯蕷】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浮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食用。通稱山藥。

xì 1. 恐懼的樣子 2.猛獸

問題四:這是什麼植物薯蕷(Chinese Yam),讀音[shǔ yù],通稱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的一種植物。懷山藥是四大懷藥(懷山藥、懷牛膝、懷地黃、懷菊花)之一,古懷慶府(今河南省焦作市境內)所產道地,在河北等地又被稱為麻山藥。多年生草本植物,莖蔓生,常帶紫色,塊根圓柱形,葉子對生,卵形或橢圓形,花乳白色,雌雄異株。塊根含澱粉和蛋白質,可以食用。產地:河南、湖南、湖北、山西、雲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山東等地亦產。山東太平鎮泗河畔,山藥產量不大,但是品質很高,有比較悠久的歷史,曾是清代貢品。

薯蕷(yù)始載《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原名“薯蕷”。山藥之名始見於《本草衍義》,《本草綱目》記載,薯蕷由於唐代宗叫李豫,為避諱而改為薯藥,又因為宋英宗叫趙曙,為避諱而改為山藥。商品因加工方法不同,分為毛山藥與光山藥兩種。拉丁語學名:Dioscorea opposita,別名:懷山藥。英文名字:nagaimo,yamaimo,Chinese yam,Japanese mountain yam,Korean yam。

問題五:薯蕷丸的功效是什麼?《金匱要略》一書中有“薯蕷丸”一方,又名“大山藥丸”,就是以山藥為主藥的一張方子,既可祛風除濕,又能扶正補虛,此方補中寓散,補而不膩,對於虛勞夾風諸症有較好效果,治療“風氣百疾,虛勞諸不足”。

採納哦

問題六:英語山藥怎麼説yam

問題七:萆Z~~這個兩個字怎麼讀 5分 bì xiè

薯蕷(shuyu)的深厚歷史背景大家都不知道

薯蕷(Potatoes)為纏繞草質藤本,別名為山藥、淮山藥、土薯等,其塊莖呈長圓狀,垂直生長,長達1米,新鮮時斷面呈白色,富粘性,幹後白色粉質。 薯蕷主要分佈於河南、河北、山西、山東以及中南、西南等地。

薯蕷原產于山西平遙、介休,這裏的地理環境適宜薯蕷的生長,它主要生長於山坡、山林谷下等野外,還有一些是依靠人工栽培的。一説薯蕷有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麼,但是一説山藥應該沒有人不知道的。

關於這一個問題:為什麼現在的人都説“山藥”而不説“薯蕷”?其實在這背後是有歷史原因的,下文將做詳解。

大部分人都只將薯蕷作為一種美味的食物,只知道這種食物很有營養,薯蕷的確很有營養價值,這主要是因為薯蕷不僅是食物,它還具有藥理功效,所以説薯蕷滋補身體毫不誇張。薯蕷中含有粘蛋白以及澱粉酶等物質,且含量較為豐富,常食用的話具有強身健體、延緩衰老等功效。

薯蕷的果期是在7-11月,可以煎湯也可以煮食,口感甚佳。 通過現代臨牀實驗研究表明山藥還具有降血糖等功效。

山藥的歷史十分悠久,因此中國古代對於山藥有着廣泛的運用。 在《本草圖經》中有這樣的記載:薯蕷,今處處有之,以北都、四明者為佳;《本金疏證》中載:薯蕷,主傷中補虛羸,即補中氣益氣力也。 下面我們來了解一下薯蕷的故事。

山藥是一種生活中常見的菜品,入嘴有粘稠的質感,不論是清炒還是入湯都別有一番風味。榆樹在我國有着悠久的種植歷史, 早在中國的神話集《山海經》中就有了關於山藥的記載,在《山海經》中稱其為“葫葛”。

而“薯蕷”這個名字是來源於我國最早的醫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 在這本書中又稱其為“山芋”。現在我們幾乎不叫山芋,叫的最多的仍然還是“山藥”,因為有一種山芋也叫番薯,但是這兩個是不一樣的品種。

之後在《吳普本草中》又稱山藥為“玉延”。 從我們現在的稱呼可以看出,基本上已經沒有人稱薯蕷這個名字了,交的更多的是上藥,這也是有其歷史原因的。

據説是為了避唐、宋兩位皇帝的諱而不叫薯蕷的。宋代的寇宗爽在《本草衍義》中寫道: “山藥,本名薯蕷,因避宋英宗之諱(曙)、唐代宗之諱(豫)而改稱山藥”。

這樣的叫法和稱呼延續到了今天,“山藥”成為大家常喊的名字,而“薯蕷”更多的是在書中出現。

中國人起名字一向是一個大的學問,對植物起名都有這麼深的學問在其中,更何況人名。有很多孩子的名字就是家人專門的人起的,還要花上不少的錢,因此起名這件事在中國也形成了獨特的一種文化。

對於中國這樣一個“詩”的國度,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入詩,從天上的“鴻鵠”、“安雀”再到水底的魚兒,無一逃過是人的眼睛,託物言志是一個常用的手法。在地上生長的山藥也廣泛的存在於中國古代大詩人的筆下。

有的人是單純的描寫山藥的外表以及生長環境,還有的人借山藥來抒發自己的情感與志向。薯蕷在中國歷史悠久,將其入詩自然不是怪事,正表現了它深受古人的喜愛,甚至要要將其入詩,要將它好好地描繪一番才能表達對它的喜歡。

其中不少詩人直接將“山藥”二字作為詩名。下面來看一看元代的一位著名詩人王冕的一首詩:

山藥

山藥依闌出,分披受夏涼。

葉連黃獨瘦,蔓引綠蘿長。

結實終堪食,開花近得香。

烹庖入盤饌,不饋大官羊。

這首詩是以“山藥”作為食物的角度切入的,描繪其外形特徵以及生長的環境,最後迴歸到山藥的鮮美滋味上。表達了對山藥這種食物難以言表的喜愛之情。前四句對上藥的描寫仍然頗具詩意。

宋代還有一位詩人張瞬民同樣以“山藥”為題,不過與王冕的切入點就已經不一樣了,我們不妨來具體看一看:

山藥

人無本則憂,物以地為貴。

如何山芋輩,天下稱宋衞。

這裏稱山藥為“山芋”,而且在這首詩中,作者並未在就山藥本身着墨太多,主要是借山藥這種植物抒發一種愛國情懷。

此外還有陸游、宋之問以及韋應物等人將“山藥”入詩,可見山藥在中國古代是一種很廣泛的食材,處處都有,反觀當下也仍然是這樣,“山藥”是桌上常見的一道菜。

傳説古代在一個叫湯陰的農村,這裏住着一對心腸不太好的夫婦,這位妻子總是盼望着婆婆早亡,於是每天就只給破皮一碗稀粥,希望以這樣的方式讓婆婆早點離開世界,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有“虐待”傾向了。

由於每天都喝稀飯,久而久之,婆婆渾身上下開始無力,最終卧牀不起。這件事讓村裏的一位老中醫知道了,他就想出一個辦法,老中醫把這對夫婦叫過來, 給了他們一張藥粉,並説,將這個藥粉摻在粥裏面,保準婆婆活不過百日。

這對夫婦回去之後就按照這個方法去做了,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十天之後,婆婆就可以下牀活動了,三個月之後老人竟然被養的白白胖胖的,面色也紅潤了起來。婆婆身體好了之後,在村裏逢人就誇自己的媳婦好。

後來,這對夫婦總算知道了老中醫的良苦用心,於是想起自己曾經對婆婆的態度,懊悔至極。 老中醫告訴他們,那個白粉就是“山藥粉”。這個山藥粉不僅挽救了老婆婆,同時也拯救了這對年輕夫婦的心。 從此,山藥的這段佳話流傳至今。

總之,薯蕷是一種適合大眾吃的食物,滋補效用和藥理效用兼具。薯蕷的種類有很多,從外形上看就有長山藥、扁山藥以及圓山藥等;從肉質上分哈游水山藥和綿山藥兩種。當然,山藥的種類遠遠不止這幾種。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進行選擇。

標籤: 薯蕷 植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mz1q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