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紙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紙是用以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製品。一般由經過製漿處理的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在網上交錯的組合,初步脱水,再經壓縮、烘乾而成。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根據考古發現,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已經有了麻質纖維紙。質地粗糙,且數量少,成本高,不普及。

遠古以來,中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懂得養蠶、繅絲。秦漢之際以次繭作絲綿的手工業十分普及。這種處理次繭的方法稱為漂絮法,操作時的基本要點包括,反覆捶打,以搗碎蠶衣。這一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中國古代常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為絲麻脱膠,這種技術也給造紙中為植物纖維脱膠以啟示。紙張就是藉助這些技術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的造紙技術的文獻資料很少,因此難以瞭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也只能作為參考之用。總體來看,造紙技術環節眾多,因此必然有一個發展和演進的過程,絕非一人之功。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直到東漢和帝時期,經過了蔡倫的改進,形成了一套較為定型的造紙術工藝流程,其過程大致可歸納為四個步驟:

1、原料的分離,就是用漚浸或蒸煮的方法讓原料在鹼液中脱膠,並分散成纖維狀。

2、打漿,就是用切割和捶搗的方法切斷纖維,並使纖維帚化,而成為紙漿。

3、抄造,即把紙漿滲水製成漿液,然後用撈紙器(篾席)撈漿,使紙漿在撈紙器上交織成薄片狀的濕紙。

4、乾燥,即把濕紙曬乾或晾乾,揭下就成為紙張。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和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上沒有變化,即使在現代,在濕法造紙生產中,其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造紙法仍沒有根本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已經開始利用桑皮、藤皮造紙。到了隋朝、五代時期,竹、檀皮、麥杆、稻杆等也都已作為造紙原料,先後被利用,從而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標籤: 發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j1npo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