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熒光燈的由來

熒光燈的由來

熒光燈的由來

20世紀50年代以後,熒光燈大都採用滷磷酸鈣,俗稱滷粉。滷粉價格便宜,但發光效率不夠高,熱穩定性差,光衰較大,光通維持率低,因此,它不適用於細管徑緊湊型熒光燈中。

1974年,荷蘭飛利浦首先研製成功了將能夠發出人眼敏感的紅、綠、藍三色光的熒光粉氧化釔(發紅光,峯值波長為611nm)、多鋁酸鎂(發綠光,峯值波長為541nm)和多鋁酸鎂鋇(發藍光,峯值波長為450nm)按一定比例混合成三基色熒光粉(完整名稱是稀土元素三基色熒光粉),它的發光效率高(平均光效在80lm每W以上,約為白熾燈的5倍),色温為2500K至6500K,顯色指數在85左右,用它作熒光燈的原料可大大節省能源,這就是高效節能熒光燈的來由。

可以説,稀土元素三基色熒光粉的開發與應用是熒光燈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沒有三基色熒光粉,就不可能有現今的新一代細管徑緊湊型高效節能熒光燈出現。但稀土元素三基色熒光粉也有其缺點,其最大缺點就是價格昂貴。

標籤: 由來 熒光燈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dxdp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