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科普

> 中國古代計時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計時法有哪些

中國古代計時法有哪些

1、十二時辰制:西周時就已使用。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2、二十四時辰制:宋以後把二十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恰為二十四時辰,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出現於先秦。晝夜各五分。據隋書天文志,晝為朝、禺、中、晡、夕,夜為甲、乙、丙、丁、戊(後用五更來表示)。

4、五時辰制:其名稱為晨明、朏明、旦明、蚤食、宴食、隅中、正中、少還、鋪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東、黃昏、定昏。

5、百刻制:即把晝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產生與漏刻的使用有關。可能起源於商代。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標籤: 法有 計時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kp/1l4g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