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食不二味是什麼意思?

食不二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食不二味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食不二味

成語發音:shí bù èr wèi

成語解釋: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成語出處:《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韓非子·外儲説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生活儉樸

成語結構:緊縮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食不重味  食不兼味 

成語例句: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



食不二味什麼意思?

意思是: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餚,弔唁死者,慰問病者;出自《史記》中的《吳太伯世家》,原文節選如下:

子胥諫曰:“越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在腹心疾而王不先,而務齊,不亦謬乎!”

譯文:

伍子胥勸諫説:“越王勾踐吃飯不設兩樣以上的菜餚,穿衣不用兩種以上的顏色,弔唁死者,慰問病者,這是想到利用民眾伐吳報仇啊。勾踐不死,必為吳國大患。現在越國是我國的心腹大患,您卻不注重,反而把力量用於齊國,豈非大錯特錯!

擴展資料:

《史記》是歷史上第一本“紀傳體”史書,它不同於前代史書所採用的以時間為次序的編年體,或以地域為劃分的國別體,而是以人物傳記為中心來反映歷史內容的一種體例。

從此以後,從東漢班固的《漢書》到民國初期的《清史稿》,近兩千年間歷代所修正史,儘管在個別名目上有某些增改,但都絕無例外地沿襲了《史記》的本紀和列傳兩部分,而成為傳統。

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食不二味是什麼意思?

食不二味 [ shí bù èr wèi ] 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詳細釋義

【解釋】: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出自】:《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韓非子·外儲説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示例】: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

◎《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

近義詞:坐不重席

反義詞:食前方丈 食必方丈 食案方丈

食不二味是什麼意思?成語出處及詳細詞語解釋

注音一式 ㄕˊ ㄅㄨˋ ㄦˋ ㄨㄟˋ 漢語拼音 shí bù èr wèi 同義詞 食不累味 食不兼味 食不重味 出處 《左傳·哀公元年》:「昔闔廬食不二味,居不重席,室不崇壇,器不彤鏤,宮室不觀,舟車不飾,衣服財用,擇不取費。」 《韓非子·外儲説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 晉˙苻洪˙諫殺朱軌:「臣聞聖王之御天下也,土階三尺,茅茨不翦,食不累味,刑措而不用。」 韓詩外傳˙卷八:「大侵之禮,君食不兼味,台榭不飾,道路不除,百官補而不制,鬼神禱而不祠,此大侵之禮也。」梁書˙卷三十六˙江革傳:「至鎮,惟資公俸,食不兼味。」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越王句踐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弔死問疾,且欲有所用其眾。」 漢書˙卷九十二˙遊俠傳˙朱家傳:「振人不贍,先從貧賤始,家亡餘財,衣不兼采,食不重味,乘不過軥牛。」 釋義 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例句 食不貳味,以與民同利,昔之君子之行禮者如此。《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 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生活儉樸 相似詞 食不重肉,食不求甘 相反詞 大吃大喝,食案方丈,食必方丈 相關詞 坐不重席,衣不重采

食不重味是什麼意思?

回答:

1、食不重味,漢語成語,拼音是shí bù chóng wèi ,意思是吃飯不用兩道菜餚,謂飲食節儉, 出自 《左傳哀公元年》。

2、弔死問疾,漢語成語,拼音是diào sǐ wèn jí,意思是形容關心人民羣眾的疾苦。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伍子胥列傳》。

延伸:

食不重味

近義詞:食不二味、食不兼味。

反義詞:大吃大喝、食案方丈、食必方丈。

成語用法

作謂語、定語;指生活儉樸 。

示例:清·石玉昆《小五義》第98回:“卻安於節儉,茅茨不剪,採椽不斫,後宮妃妾,衣不重彩,食不重味。”

弔死問疾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形容關心人民羣眾的疾苦。

示例:漢·劉安《淮南子·修務訓》:“布德施惠以振(賑,救濟)困窮,弔死問疾以養孤孀。”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食不重味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弔死問疾

標籤: 食不二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zp8ld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