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鷸蚌相爭,漁人獲利是什麼意思?

鷸蚌相爭,漁人獲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鷸蚌相爭,漁人獲利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鷸蚌相爭,漁人獲利

成語發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huò lì

成語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勸誡人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查看更多鷸蚌相爭,漁人獲利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梁啟超《新中國未來記》第三回:“這越發鷸蚌相爭,漁人獲利,外國乘勢誘脅,那瓜分政策,更是行所無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什麼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是漢語成語,它告訴我們:做事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要權衡得失,看到更長遠的利益。

成語解釋: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成語出處: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

成語故事:趙王將要去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趙惠王説:“我這次來的時候,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張着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説:‘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現在趙國要去攻打燕國,燕趙兩國相持不下,日子久了,雙方的力量都消耗得很厲害。我擔心強大的秦國成為鷸蚌相爭中“漁夫”那樣的角色。所以(我)希望大王仔細地考慮考慮。”惠王聽了,恍然大悟,説:“有道理!”便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行動。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什麼?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鷸鳥和河蚌僵持不下,最後都被漁翁帶回家。比喻兩者相爭旁觀者得利。

一隻大蚌在河灘上曬太陽,它剛剛張開貝殼,水鳥鷸就伸出長嘴去啄蚌肉,蚌連忙收緊貝殼,將鷸的長嘴夾住了。

鷸鳥生氣地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我看你怎麼活下去”。蚌也毫不讓步地説:“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我瞧你也活不成”。正當鷸和蚌鬧得不可開交的時候,被一位漁翁發現,他毫不費力就把它們捉住了。

”鷸蚌相爭‘’是戰國時謀士蘇代遊説趙惠王時所講的一則寓言故事。當時趙國正在攻打燕國,蘇代認為趙國和燕國爭戰不休,不過是“鷸蚌相爭”而已,必定讓秦國得“漁翁之利”。這篇寓言告訴人們,在錯綜複雜的矛盾鬥爭中,要警惕真正的敵人。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是什麼意思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處】:《戰國策·燕策二》

【近義詞】:漁人得利、兩敗俱傷、螳螂撲蟬、從中漁利

【反義詞】: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擴展資料:

【例句】:

1、你們這麼做的結果只能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我們內部你爭我奪,煮豆燃萁,結果讓別人得了好處,這真是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鬥吧,鬥吧,斗的越狠我越開心,鷸蚌相爭,只能讓我這漁翁得利。

參考資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百度百科

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是什麼意思

意思:鷸和蚌相互爭鬥,打漁的人得到了好處。

讀音: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rén dé lì

例句: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事情是時有發生的。

近義詞: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自: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翻譯:河蚌出出曬太陽,鷸用嘴啄它的肉,被蚌夾住。鷸説不下雨你就得乾死,蚌説你抽不出來嘴就得餓死。二者相爭的時候,被打漁的人一塊抓走了。

擴展資料

成語典故:

趙國準備討伐燕國,蘇代為燕國去勸説趙惠王説:“我這次來,經過易水,看見一隻河蚌正從水裏出來曬太陽,一隻鷸飛來啄它的肉,河蚌馬上閉攏,夾住了鷸的嘴。

鷸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河蚌也對鷸説:‘今天你的嘴取不出,明天你的嘴取不出,就會有死鷸。’它們倆誰也不肯放開誰,一個漁夫把它們倆一塊捉走了。

現在趙國將要攻打燕國,燕趙如果長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會疲弊不堪,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就要成為那不勞而獲的漁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認真考慮出兵之事。”趙惠文王説:“好吧。”於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國。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意思是?

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出自:《戰國策·燕策二》

原文: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攻,以敝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之熟計之也。”

擴展資料:

揭示的道理:

通過這個故事,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

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

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zdm2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