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水光接天是什麼意思?

水光接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形容水域遼闊

水光接天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水光接天

成語發音:shuǐ guāng jiē tiān

成語解釋: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形容水域遼闊

成語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景物描寫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例句:《英烈傳》第47回:“但見湖中清風徐來,水光接天,萬籟無聲,一碧萬頃。”



水光接天的意思

意思是:水光連着天際。

水光接天出自《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原文如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白話釋義: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

白茫茫的霧氣橫貫江面,水光連着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茫茫的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擴展資料:

文中作者“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懷抱之中,盡情領略其間的清風、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興之所至,信口吟誦《詩經·月出》首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把明月比喻成體態嬌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與《月出》詩相迴應,“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

並引出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雲:“望美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氣一貫。“徘徊”二字,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柔和的月光似對遊人極為依戀和脈脈含情。在皎潔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霧氣籠罩江面,天光、水色連成一片,正所謂“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滕王閣序》)。

遊人這時心胸開闊,舒暢,無拘無束,因而“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乘着一葉扁舟,在“水波不興”浩瀚無涯的江面上,隨波飄蕩,悠悠忽忽地離開世間,超然獨立。浩瀚的江水與灑脱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赤壁賦》寫於蘇軾一生最為困難的時期之一——被貶謫黃州期間。元豐二年(1079),因被誣作詩“謗訕朝廷”,蘇軾因寫下《湖州謝上表》,遭御史彈劾並扣上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史稱“烏台詩案”。

“幾經重闢”,慘遭折磨。後經多方營救,於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這無疑是一種“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元豐五年,蘇軾於七月十六和十月十五兩次泛遊赤壁,寫下了兩篇以赤壁為題的賦,後人因稱第一篇為《赤壁賦》,第二篇為《後赤壁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赤壁賦 (蘇軾作品)

水光接天的詞語意思 水光接天的意思

1、[成語解釋]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形容水域遼闊[典故出處]宋·蘇軾《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成語舉例]《英烈傳》第47回:“但見湖中清風徐來,水光接天,萬籟無聲,一碧萬頃。”

“湖光山色,人間天堂,明月清風,桂子飄香,水光接天,相得益彰,江山如畫,魚米之鄉”是什麼意思?

人間天堂:指人世間極美好的地方。蘇杭風光秀麗,物產豐饒,真可謂~。

明月清風:只與清風和明月為伴。比喻不隨便結交朋友。也比喻清閒無事。

桂子飄香:指中秋前後桂花開放,散發馨香。唐·宋之問《靈隱寺》詩:“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

水光接天:水的光色與天的光色相連接,比喻水域寬廣。出自蘇軾的《前赤壁賦》:“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相得益彰: 指兩個人或兩件事物互相配合,雙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顯示出來。

江水如畫:山川、河流美如畫卷。形容自然風光美麗如圖畫。

魚米之鄉:指盛產魚和稻米的富饒地方。唐 ·王睃 《清移突厥降人於南中安置疏》提到:“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説其魚米之鄉,陳其畜牧之地。”

“魚米之鄉”是指長江中下游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因為我國東部受夏季風影響,降水豐富,所以氣候濕潤,物產豐富,被稱為“魚米之鄉”。

1. 我的故鄉太湖之濱,是富饒美麗的魚米之鄉。

2. 江漢平原土地肥沃,溝渠交錯,是著名的魚米之鄉。

3. 我的故鄉不但山明水秀,而且土地肥沃,是“魚米之鄉”。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少焉的焉的意思是什麼?

意思是: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

出處:宋代蘇軾《赤壁賦》

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 通:憑)

譯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遊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後升起,在鬥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

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着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並不知道到哪裏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擴展資料: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賦,作於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貶謫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此賦記敍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遊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達觀。全賦在佈局與結構安排中映現了其獨特的藝術構思,情韻深致、理意透闢,在中國文學上有着很高的文學地位,並對之後的賦、散文、詩產生了重大影響。

標籤: 接天 水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yjklq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