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神農本草經》。《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是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至今仍是臨牀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相傳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2015年8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了《全圖神農本草經》英法譯本。本書的譯註者安德烈夫婦是對漢學頗有研究心得的專家,翻譯出版過多部有關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著名花鳥畫家劉景曾先生在本書中創作了許多前人未曾涉足的物種形象,使傳統花鳥畫的物種大為增加,對新物種繪畫實踐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中國古代的醫學成就有哪些?

1、先秦時期

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由於他的醫術高超,被認為是神醫,所以當時的人們借用了上古神話的黃帝時神醫“扁鵲”的名號來稱呼他。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

扁鵲奠定了中醫學的切脈診斷方法,開啟了中醫學的先河。相傳有名的中醫典籍《難經》為扁鵲所著。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著作:《漢書·藝文志》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現存《難經》系後人託名扁鵲之作。

2、西漢時期

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的醫書,在黃老道家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説”、“脈象學説”、“藏象學説”、“經絡學説”、“病因學説”“病機學説”、“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説。

《黃帝內經》奠定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是中國影響極大的一部醫學著作,被稱為醫之始祖。

3、東漢時期

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藥物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

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華佗首創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術,被後世尊之為“外科鼻祖”。他不但精通方藥,而且在針術和灸法上的造詣也十分令人欽佩。

華佗到處走訪了許多醫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作用的藥物,經過多次不同配方的炮製,終於把麻醉藥試製成功,他又把麻醉藥和熱酒配製,使患者服下、失去知覺,再剖開腹腔、割除潰瘍,洗滌腐穢,用桑皮線縫合,塗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間康復。因此,華佗給它起了個名字——麻沸。

4、隋唐時期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藥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藥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千金方》又稱《備急千金要方》、《千金要方》,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經典著作之一,共30卷,是綜合性臨牀醫著,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臨牀百科全書。約成書於永徽三年(652年)。該書集唐代以前診治經驗之大成,對後世醫家影響極大。

《千金要方》總結了唐代以前醫學成就,書中首篇所列的《大醫精誠》、《大醫習業》,是中醫學倫理學的基礎;其婦、兒科專卷的論述,奠定了宋代婦、兒科獨立的基礎;其治內科病提倡以"五臟六腑為綱,寒熱虛實為目",並開創了臟腑分類方劑的先河。

其中將飛屍鬼疰(類似肺結核病)歸入肺臟證治,提出霍亂因飲食而起,以及對附骨疽(骨關節結核)好發部位的描述、消渴(糖尿病)與癰疽關係的記載,均顯示了相當高的認識水平;鍼灸孔穴主治的論述,為鍼灸治療提供了準繩,阿是穴的選用、“同身寸”的提倡,對針灸取穴的準確性頗有幫助。《千金要方》還流傳至國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

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5、明清時期

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藥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藥學,被譽為“東方醫藥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藥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醫學發展史

1、中藥發展史各階段有何著作貢獻和及其創新之處。

早在幾千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日常飲食勞作和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就積累了一些用藥知識。人們發現食用了某些動、植物後具有減輕或消除病痛的功效,這就是認識中藥的起源。隨着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藥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和“藥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人們在烘火取暖時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漸形成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勞作時發現身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説,初步形成了原始醫學。

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鍼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奠定了中醫臨牀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基礎,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中醫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人譽為“醫祖”。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問世。全面系統闡述了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療的原則與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理觀念,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模式,標誌着中醫從單純的臨牀經驗積累發展到系統理論總結階段,形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

秦漢後期,隨着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

《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對於合理處方、安全用藥、提高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長期臨牀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瘟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被中醫界稱為“醫聖”。

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牀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東漢末年,“外科鼻祖”華佗創制了麻醉劑“麻沸散”,開創了麻醉藥用於外科手術的先河,較西醫的麻醉藥提早了1600多年。

唐代醫家孫思邈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兩冊典籍對臨牀各科、鍼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孫思邈還提出“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宋代是中醫藥發展的鼎盛時期。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專設“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鍼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鍼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作為最早的教學模型具有直觀具體、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宋朝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蒐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目前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鍼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祕要》等中醫典籍都是當時校訂和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明清時期,中醫藥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突出代表是醫家李時珍歷時27年之久寫成的《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後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廣泛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時珍也被譽為“東方達爾文”。

公元十一世紀中醫即開始應用“人痘接種法”預防天花,成為世界醫學免疫學的先驅。在細菌學尚未出現的十七世紀中葉,這無疑是一偉大創舉。到了清代中醫在治療温病(包括傳染性和非傳染性發熱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葉桂的《温熱論》、《濕熱條辨》、《温病條辨》及《温熱經緯》等。清代醫家王清任根據屍體解剖和臨牀經驗寫成《醫林改錯》,改正了古代醫書在人體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錯誤,強調了解剖知識對醫生的重要性,並發展了瘀血致病理論與治療方法。

明清時期中醫藥的發展也帶動了中藥堂、中藥鋪的興起。廣譽遠創始於明嘉靖年間1541年,是中醫藥史上現存最悠久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陳李濟創建於1600年,是現存最古老的中藥堂,取名陳李濟,寓意“陳李結緣,同心濟世”。之後又陸續出現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藥堂,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號,雖歷經朝代更迭、戰亂洗禮,至今依然生機勃勃,堅守着以傳統制藥的製作技藝為基礎,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為家喻户曉的知名品牌,在中醫藥漫長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古代記載藥物的書籍稱為

本草。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

《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仍是臨牀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神農本草經》書籍結構

《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其集結成書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論,或謂成於秦漢時期,或謂成於戰國時期。原書早佚,現行本為後世從歷代本草書中集輯的。

該書最早著錄於《隋書·經籍志》,載“神農本草,四卷,雷公集註”;《舊唐書·經籍志》《唐書·藝文志》均錄:“神農本草,三卷”;宋《通志·藝文略》:錄“神農本草,八卷,陶隱居集註。”;明《國史·經籍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

《清史稿·藝文志》錄:“神農本草經,三卷”。歷代有多種傳本和注本,現存最早的輯本為明盧復輯《神農本經》(1616年),流傳較廣的是清孫星衍、孫馮翼輯《神農本草經》(1799年),以及清顧觀光輯《神農本草經》(1844年)、日本森立之輯《神農本草經》(1854年)。

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古代文學名著

神農本草經

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最早的中藥學著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託名“神農”所作,實成書於漢代,是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已知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神農本草經》全書分三卷,載藥365種,以三品分類法,分上、中、下三品,文字簡練古樸,成為中藥理論精髓。《神農本草經》記載了365種藥物的療效,多數真實可靠,仍是臨牀常用藥;它提出了辨證用藥的思想,所論藥物適應病症能達170多種,對用藥劑量、時間等都有具體規定,這也對中藥學起到了奠基作用。

中國古代的著名科技名著有哪些?

1、《齊民要術》

《齊民要術》:成書於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時期,南朝宋至樑時期,中國傑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2、《夢溪筆談》

《夢溪筆談》,北宋科學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國自然科學、工藝技術及社會歷史現象的綜合性筆記體著作。該書在國際亦受重視,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評價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

3、《天工開物》

《天工開物》初刊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

《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於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4、《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時珍(東璧)撰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萬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書採用“目隨綱舉”編寫體例,故以“綱目”名書。以《證類本草》為藍本加以變革。序例(卷1、2)相當於總論,述本草要籍與藥性理論。

卷1“歷代諸家本草”,介紹明以前主要本草41種。次輯錄明代以前有關藥物氣味陰陽、五味宜忌、標本陰陽、升降浮沉、補瀉、引經報使、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其中又以金元諸家之論居多。

卷3~4為“百病主治藥”,沿用《證類本草》“諸病通用藥”舊例,以病原為綱羅列主治藥名及主要功效,相當於一部臨證用藥手冊。

卷5~52為各論,收藥1892種,附圖1109種。其總例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類從,目隨綱舉。”其中以部為“綱”,以類為“目”,計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60類。

5、《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又稱《本草經》或《本經》,中醫四大經典著作之一,作為現存最早的中藥學著作,約起源於神農氏,代代口耳相傳,於東漢時期集結整理成書,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是對中國中醫藥的第一次系統總結。

其中規定的大部分中藥學理論和配伍規則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則在幾千年的用藥實踐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是中醫藥藥物學理論發展的源頭。在李時珍出版《本草綱目》之前,該書一直是被看作是最權威的醫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xmg8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