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什麼是總鰭魚類(化石)

什麼是總鰭魚類(化石)

硬骨魚類的一個重要類羣(亞綱),也曾作為肉鰭魚類的一個目,至少包括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兩種類型。化石記錄始於早泥盆世,其中扇鰭魚類於晚石炭世絕滅。空棘魚類亦曾被認為於早三疊絕滅。但在1938年,在南部非洲東海岸印度洋水域發現現生代表,即被譽為“活化石”的拉蒂邁魚或矛尾魚。

什麼是總鰭魚類(化石)

總鰭魚類通常具兩個背鰭,偶鰭具肉質鰭基及不對稱的內骨骼支持,尾鰭歪型或原型,一般嗅覺較視覺發達。曾一度被公認為所有總鰭魚類均具有與四足動物內鼻孔同源的構造,現在拉蒂邁魚發現後,對化石空棘魚類的重新研究推翻了空棘魚類具有內鼻孔的觀點,長期被認為是四足動物祖先的扇鰭魚類是否具有內鼻孔,亦成為頗有爭議的問題。

扇鰭魚類和空棘魚類有顯著差別,例如在頭部膜質骨方面,前者是上頜骨、鰓條骨及喉板骨,而後者不具這些骨片。將二者歸於總鰭魚類的主要根據是腦顱被顱中關節分為前、後兩部,前部包括篩區及具垂體孔的蝶區,後部包括聽區及枕區,分別相當於胚胎時期的兩個腦顱原基成分──前索軟骨及副索軟骨。總鰭魚類的顱中關節使腦顱前、後部在背腹方向上具有程度不等的活動性,其適應意義可能與攝食有關,但顱中關節這一性狀的系統發育意義尚有爭議。

空棘魚類

尾鰭一般為原型,除上、下葉外,尚具一中軸葉,鰭條不分叉,且數目少於扇鰭魚的相應鰭條。不具上頜骨、鰓條骨及喉板骨。具鈣化的鰾。

空棘魚類繁盛於中泥盆世至早三疊世,僅一種拉蒂邁魚存活至今。第一條現生標本捕自南部非洲東海岸查盧姆納河口附近的印度洋水域。50年代以後又陸續在科摩羅羣島附近水深150~400米處採獲近70條。體表呈淡藍色,被以圓鱗。有些體重達80千克。為肉食性魚類,腸內具螺旋瓣。除前、後外鼻孔外,尚具一位於吻部中央的囊狀吻器,受三叉神經淺眼支支配,以3對開口通向吻部表面,其功能尚不明瞭。拉蒂邁魚為卵胎生,卵的直徑可達9釐米,重330克。曾在一條65千克重的雌體泄殖腔中發現5條30釐米長的胚胎期幼魚,但具大部成體性狀。

使空棘魚類存活至今的原因尚不清楚,根據捕獲數目推測,現存居羣可能較小,但亦可能在更深水域中存在尚未發現的更大居羣。拉蒂邁魚的發現,推動了對空棘魚類的深入研究,但對拉蒂邁魚形態、生理和生化特性的研究,不僅加大了它和現生四足動物的距離,而且使總鰭魚類作為一個自然類羣的地位發生動搖。中國發現的空棘魚化石包括長興魚和中華空棘魚等。

扇鰭魚類

化石記錄自早泥盆世至早二疊世。由於這一類羣長期以來被認為與四足動物起源問題有關,它的解剖構造和親緣關係始終是古生物學中爭論不休的研究領域。中國雲南早泥盆世的先驅楊氏魚(Youngolepispraecursor) 的腦顱,已用連續磨片法進行了研究,成為繼Eustenoptereon, Megalichthys, GlyptolepisNesides 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這種方法研究的總鰭魚類化石。扇鰭魚類腦顱骨化程度很高,腦顱下方脊索腔內有大而未收縮的脊索通過,其前端止於顱中關節處。扇鰭魚類具圓錐形齒,其替換方式及釉質褶皺式樣與早期四足動物中的迷齒兩棲類相近。某些扇鰭魚類的顱頂骨片式樣及偶鰭近端內骨骼構造的情況亦與某些早期四足動物相近。這些相似性狀以及認為扇鰭魚類具有內鼻孔的傳統看法,使扇鰭魚類構成四足動物祖先的觀點為生物界所接受。但古生物學家始終無法確定扇鰭魚類中的那一種類可以成為四足動物的祖先。瑞典古魚類學家雅爾維克認為骨鱗魚類是無尾兩棲類的祖先。孔鱗魚類是有尾兩棲類的祖先;大多數其他古魚類學家認為,只有骨鱗魚類才是四足動物的祖先。

隨着對化石構造重新評價如扇鰭魚類不具內鼻孔等,以及對進化生物學研究中許多方法論問題的不斷探討,歸入總鰭魚類的不同種類間的親緣關係,以及與此相關的四足動物起源,將引起更多的注意。近來還有一些新的假説出現,如有些學者認為四足動物的內?強子胗憷嗪笸獗強淄吹墓鄣愕齲廡┒冀貧泄廝淖愣鍥鷦囱芯康牟歡仙釗搿?

標籤: 總鰭魚 化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w4q6j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