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國際分工協作發展階段及特點

國際分工協作發展階段及特點

國際分工的幾個發展階段:
國際分工的產生髮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以將這一過程分為萌芽、形成、發展和深化等四個階段:
國際分工的萌芽階段(16-18世紀中葉)
地理大發現將市場從國內擴展到國外,促進了手工業向工場手工業過渡,專業化生產產生.西歐國家推行殖民政策.在亞洲、非洲、拉丁美洲進行掠奪,開礦山、建立種植園,為西方國家提供各種礦產品和農作物原料.出現了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最初的分工形式.但這一時期國際分工是建立在自然條件不同的基礎上的,具有明顯的地域侷限性,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分工,只能走近代國際分工的萌芽形式.

國際分工的形成階段(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60年代) 

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60年代完成的第一次產業革命,使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工業.大機器生產條件使生產能力和規模急劇擴大,需要尋找新的銷售市場和更多的原料來源,從而推動社會分工向國際分工的轉變.
這一時期的國際分工格局是宗主國和殖民地之間的分工.英國處於國際分工的中心地位.宗主國成為工業國,廣大亞非拉殖民地成為農業國,成為宗主國的工業品銷售市場和儀器、原料的來源地.國際分工格局正式形成.
國際分工的發展階段(19世紀中葉到二次大戰)
19世紀70年代至20世紀初發生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大大促進了資本主義世界生產的發展,形成了新的國際分工體系.

國際分工協作發展階段及特點

國際分工的特徵表現:

一方面,宗主國與殖民地之間“垂直型”分工(所謂垂直型國際分工主要是指發達國家進口原材料、出口工業製成品,發展中國家進口工業製成品、出口原材料的國際分工)繼續向深度和廣度發展,分工的中心由英國變為一組國家,工業生產集中在世界人口少數的歐洲、北美和日本,糧食和原料的生產集中在佔世界人口大多數的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國家.
另一方面,在工業國之間形成了“水平型”的國際分工(是指各國在工業生產之間的專業化協作).各種類型國家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進一步加強.
國際分工的深化階段(二戰後) 
二戰後,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世界生產力迅猛發展和國際分工的深化,國際分工出現新的發展特點:(1)國際分工的格局發生變化,以自然資源為基礎的國際分工發展為現代工藝、技術為基礎的分工,工業國與工業國之間的分工屬於主導地位,工業國與農業國、礦業國之間的分工逐步削弱.
國際分工的形式發生變化,由“垂直型”分工向“水平型”分工過渡,各產業部門內部的分工加強.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之間的國際分工有所發展.國際分工由有形商品領域向服務業領域擴展.
國際分工的機制發生變化.殖民統治力量削弱,跨國公司的作用加強,出現了有組織的“協議式”的國際分工.區域性經貿集團成員國之間的分工關係加強.
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類型和經濟所有制發生變化,社會主義國家也積極參與了國際分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rn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