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因即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什麼

因即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什麼

因即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咸陽。陝西咸陽號稱天下第一帝都,是大秦帝國的首都。他的地理位置很有趣,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這從地理上看,山和水都是陽,然後就取名叫咸陽。

因即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什麼

咸陽的理位置很重要,屬於我們國家的中心位置,如果畫一個圓,應該是圓點的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山水俱陽,這樣的城市自然會被古代的君王所看中。



位於南山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哪個城市?

咸陽。

陝西咸陽,號稱天下第一帝都,是大秦帝國的首都。地理位置,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從地理上看,山和水都是陽,然後就取名叫咸陽。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自然就是選第一個了。

咸陽的理位置很重要,屬於我們國家的中心位置,如果畫一個圓,應該是圓點的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山水俱陽,這樣的城市自然會被古代的君王所看中啦。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説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鹹”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裏”,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咸陽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東北部的旬邑縣石門山峯海拔1885.3米,為全市最高點。東南部的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為全市最低處。

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半乾旱溝壑區的南緣,海拔1000米至1800米,面積6374.2平方公里。南部為渭河盆地,屬關中平原的一部分,面積2684.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農墾歷史悠久。

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哪個?

咸陽。

咸陽,陝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

咸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2市9縣,總面積10189.4平方公里(其中西鹹新區644.56平方公里被西安託管 ,亦未包含楊陵區)。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0萬,中心城區人口91.5萬,位居陝西省第三位,僅次於西安、寶雞。

南陽是北方還是南方的城市?

南陽是南方的。

“南陽”意思是説它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得名由來,文獻記載較為明確,《資治通鑑·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二》載:“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曰南陽,《釋名·釋州國》載:“南陽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也”。

以上三處記載,雖文字不盡相同,然表達含義基本一致。“中國之南”中的中國應理解為“中原”或“國中”,“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國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這一區域所處的地理方位。而“有陽地”、“居陽地”和“漢水之北”,

則又表示其所處方位具有“陽”性地望特徵。我國古代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則,即“水北為陽,水南為陰”,“山南為陽,山北為陰”。

南陽位於漢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陽”性的雙重特徵。《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周為申伯國,春秋屬楚,戰國屬韓,秦取韓地赴漢水之北,洛陽潁川之南,置南陽郡治宛,以其在中國之南,居方城漢水之間故曰南陽”。

這充分説明秦置南陽郡時,因其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南陽”這個名字的。

瀋陽的歷史是什麼?

瀋陽一名源於元成宗元貞二年

(1296年)設置的瀋陽路。因地處瀋水(今渾河)之北,“水北為陽”,故而得名。瀋陽市歷史悠久。春秋戰國時期,基本屬於肅慎、東胡族活動區。燕昭王十二年

(公元前三百年)時,這裏是燕國遼東郡屬境。秦、西漢時屬遼東郡。東漢安帝永初元年

(公元107年)後,北部屬玄菟郡,南部屬遼東郡。三國時均為幽州轄地。西晉時在今遼寧境設平州,遼河東、西分別為玄菟郡、昌黎郡轄境。東晉十六國時的前燕、前秦、後燕時,仍屬玄菟郡。

自北燕起,經南北朝到隋,遼河東被高句麗割據。隋代在遼河西設置燕郡、遼東郡。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起,屬安東都護府轄區。遼代屬東京遼陽府,境內有瀋州

(今瀋陽)、興州(懿路)、集州(奉集堡)、廣州(彰驛)、遼州

(遼濱塔)和湯州

(遼中縣)。金代大部分是東京路瀋州屬境。元代屬瀋陽路和廣寧府路轄。明代大部分屬瀋陽衞轄。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努爾哈赤由遼陽遷都瀋陽。後金天聰八年

(1634年)升瀋陽為盛京。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今瀋陽設奉天府。光緒31年(1905年)在瀋陽設奉天省。民固初年屬奉天省遼瀋道。民國十二年

(1923年)八月屬奉天市政公所。

民國18年

(1929

年)奉天市改稱瀋陽市,隸屬遼寧省。一九一三年日本帝國主義侵佔瀋陽後,又改稱奉天市。1945年抗戰勝利後,恢復瀋陽市名稱。同年十月成立瀋陽市民主聯合政府。1946年瀋陽被國民黨佔據。1948年11月瀋陽全境解放,瀋陽市成立特別市政府。,1949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2年改由東北行政委員會領導。1954年改為遼寧省省轄市。1980年4月19日,瀋陽市革命委員會改名為瀋陽市人民政府。1993年,鐵嶺市的法庫、康平縣劃歸瀋陽管轄,新民縣撤縣建市。

瀋陽市

這上面有更加詳細的介紹

山南水北為陽,漢陽為何位於漢江以南?

漢江,古稱漢水,是我國一條非常重要的河流,常與長江、淮河、黃河合稱“江淮河漢”。漢江發源於陝西漢中,流經陝、鄂兩省,最終在武漢漢口龍王廟匯入長江。漢口和漢陽正是以漢江為界,江北為漢口,江南為漢陽。漢口、漢陽、武昌並稱武漢三鎮,更是聲名遠播,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我們都知道古人給某地命名的時候,常常以山川河流為參照,山南水北為陽是約定俗成的規則,那麼為什麼如今我們看到的漢陽卻在漢江以南呢?“漢陽”之名最早出現於春秋時期,不過此時的漢陽是個地域概念,範圍要大得多。周王朝在漢水中游及至淮水上游地區分封了數十個姬姓諸侯國,如隨、唐、蔡、應、息等,稱為“漢陽諸姬”。漢陽諸姬存在的意義在於壓制、防範楚國,不過這些小的諸侯國後來悉數被滅或吞併。

漢陽顧名思義就是位於漢水北岸,漢陽城本來也是在漢水以北。隋朝開皇十七年(公元597年),設漢津縣,大業二年(公元606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之名一直沿用至今。在漢陽江漢交匯處附近,有座小山叫龜山,古代稱為大別山(非皖鄂交界處的大別山),也叫魯山,古代漢陽城即建在大別山之麓,依山而建,山在縣城東北一百步。至於漢江注入長江的匯口,《尚書·禹貢》是這麼記載的:“蟠冢導漾,東流為漢,又東為滄浪之水,過三澨,至於大別,南入於江。”説明漢江在大別山之南入長江,換句話説古代漢陽城曾在漢江之北,這樣漢陽之名就名副其實了。

圖-戰國時期雲夢澤示意圖

我們知道,古代在今江漢平原上有個巨大的湖澤,名為雲夢澤,是長江和漢江的支流分流而成。古云夢澤的範圍非常廣,整個江漢平原最初只在西部荊州一帶和東部長江西側成陸,其餘大部分都為湖澤,隨着江水漫流和泥沙沉積,沙洲不斷向東擴展,逐漸成陸,留下數百個大大小小的湖泊,而這些湖泊大都互相連通,且有入江水道和長江相通,因此在江漢平原上,河道是極不穩定的。江山易改,而正是因為漢江的入江口位置發生改變,從龜山之南移至龜山之北,以至於我們如今所看到的和漢江河道和《尚書·禹貢》所記載的並不一致。

明朝成化年之前,在漢陽境內,漢水通過黃金口、排沙口、郭師口(今郭茨口)等分流到各個湖泊,再從別處出湖泊入江。漢水主要分成南北兩支入江:北支從宗關(在今武漢市礄口區)入襄河,匯入北湖等湖泊,在鵝公口(在今武漢市江岸區黎黃陂路一帶)入江。南支流入龍陽湖、後官湖、知音湖、三角湖、墨水湖、太子湖、月湖等湖泊,從朝關(今白沙洲長江大橋漢陽橋頭附近)、漢陽城南、龜山北側等處匯入長江。

明朝成化初年,漢水下游連年發大水,在排沙口與郭師口之間衝出一條五公里左右的水道,從龜山北側直接衝進長江,就是如今看到的位於漢陽之北的漢江入江水道。由於被大水新衝出的入江水道流程短、河道下切深,很快就形成了穩定的入江主水道,而那些古水道則因為水流減弱,便逐漸淤塞。明嘉靖《漢陽府志》記載:“成化初,忽於排沙口下、郭師口上,直通一道,約長十里。漢水徑從此下,而古道遂淤。”

漢江發生改道之前,長江北側只有漢陽,和武昌相對。改道之後,入江口一帶滿足建立航運碼頭的條件,漢口便應運而生,從漢陽分離出來。漢口在明朝嘉靖年間才正式設鎮,但是借航運之利,漢口的商貿業發展極為迅速,很快強勢崛起。到清時期,已成為國內內河航運最大的港口城市,和北京、蘇州、佛山一起被稱為“天下四聚”,而且位居四大名鎮(漢口鎮、佛山鎮、景德鎮、朱仙鎮)之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q3wgr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