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既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

既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

既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咸陽。陝西咸陽號稱天下第一帝都,是大秦帝國的首都。他的地理位置很有趣,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這從地理上看,山水俱陽,然後就取名叫咸陽。

既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

咸陽的理位置很重要,屬於我們國家的中心位置,如果畫一個圓,應該是圓點的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山水俱陽,這樣的城市自然會被古代的君王所看中。

如今咸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2市9縣,總面積10189.4平方公里(其中西鹹新區644.56平方公里被西安託管,亦未包含楊陵區)。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0萬,中心城區人口91.5萬,位居陝西省第三位,僅次於西安、寶雞。



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哪個?

咸陽。

咸陽,陝西省地級市,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位於陝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渭水穿南,嵕山亙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

咸陽是中國大地原點所在地,東鄰省會西安,西接國家級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西北與甘肅接壤。轄2區2市9縣,總面積10189.4平方公里(其中西鹹新區644.56平方公里被西安託管 ,亦未包含楊陵區)。

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7.60萬,中心城區人口91.5萬,位居陝西省第三位,僅次於西安、寶雞。

位於南山又位於水北而得名的城市是哪個城市?

咸陽。

陝西咸陽,號稱天下第一帝都,是大秦帝國的首都。地理位置,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從地理上看,山和水都是陽,然後就取名叫咸陽。位於山南,又位於水北,自然就是選第一個了。

咸陽的理位置很重要,屬於我們國家的中心位置,如果畫一個圓,應該是圓點的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再加上山水俱陽,這樣的城市自然會被古代的君王所看中啦。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説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鹹”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裏”,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咸陽市地勢北高南低,呈階梯狀。東北部的旬邑縣石門山峯海拔1885.3米,為全市最高點。東南部的三原縣大程鎮清河出境地,海拔362米,為全市最低處。

北部屬渭北黃土高原半乾旱溝壑區的南緣,海拔1000米至1800米,面積6374.2平方公里。南部為渭河盆地,屬關中平原的一部分,面積2684.3平方公里,地勢平坦。農墾歷史悠久。

南陽 的由來?

南陽曆史文化悠久,人傑地靈。南召杏花山猿人遺址及多處原始社會遺址出土的化石、器物表明,遠在幾十萬年前,人類祖先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約七八千年前,先民們以辛勤勞動和聰明智慧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燦爛的歷史文明。周代天子非常重視這片富庶的土地,曾分封了申、呂、謝、酈、蓼、曾、鄀、許等封國。春秋時楚設宛邑,到戰國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 272年)“初置南陽郡”時,才開始使用“南陽”這個名字。至今,已有兩千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朝代屢經更迭,區劃不斷變改,但南陽這一地名,一直被保留着沿用着。在歷史的長河裏,愈來愈豐富了她的涵義,在時代的演進中,充分顯示着她堅強的生命力。在這塊土地上,養育着廣大勞動人民,並出現了不少偉大人物,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做出了應有的貢獻,為社會創造了一定財富。因而,使南陽成為國內外較有盛譽的名地。

“南陽”意思是説它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名。南陽得名由來,文獻記載較為明確,《資治通鑑·周紀五·赧王四十三年》載:“秦置南陽郡,以在南山之南,漢水之北也”,《元和郡縣圖志·山南道二》載:“秦昭襄王取朝地,置南陽郡,以在中國之南而有陽地,故日南陽,《釋名·釋州國》載:“南陽在中國之南,而居陽地,故以為名也”。 以上三處記載,雖文字不盡相同,然表達含義基本一致。“中國之南”中的中國應理解為“國中”或“中原”,“南山之南”中的南山即今伏牛山,“中國之南”和“南山之南”的“南”, 都表示這一區域所處的地理方位。而“有陽地”、“居陽地”和“漢水之北”, 則又表示其所處方位具有“陽”性地望特徵。我國古代有一條約定俗成的地名命名原則,即“水北為陽,水南為陰”,“山南為陽,山北為陰”。 南陽位於漢水之北,又居伏牛山之南,具有方位 “陽”性的雙重特徵。《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載:“周為申伯國,春秋屬楚,戰國屬韓,秦取韓地赴漢水之北,洛陽潁川之南,置南陽郡治宛,以其在中國之南,居方城漢水之間故日南陽”。 這充分説明秦置南陽郡時,因其位於伏牛山之南,居漢水之北而得“南陽”這個名字的。

“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之一,宛,即反映了“盆地”的地貌特徵,又反映了它的生 態環境。《説文解字》: 宛,屈草自履也,從宀、夗聲。其義:①“四方高中央下”, 符合南陽西、北、東三面環山,當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徵;②“屈草自覆”為芳草蓋地,植被葱綠貌。春秋初期,南方的楚國日益強大起來,先後向北吞併了漢水流域諸國,呂、申兩國也被楚文王所滅。楚國佔據這片既有沃野美壤,又有江河之便的土地之後,便在這裏建置宛邑,作為問鼎中原的基地。宛之名,即自此而始。其後,宛由地域名,演變成為“宛城”、“宛縣”、“宛州”、“上宛縣”等,時至今天,“南陽市”和“宛城區”均以“宛”為其約定俗成的簡稱。

咸陽的歷史和傳説

咸陽,是中國首個封建王朝“秦帝國”的都城,咸陽身處華夏曆史文化長河的發端,是秦漢文化的重要發祥地。,咸陽的的歷史和傳説詳細如下:

1.咸陽名稱的由來故事。

關於咸陽名稱的由來,一種説法是:古代有:水之北為“陽”,山之南為“陽”,咸陽位於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稱咸陽。“鹹”字意為“皆”、“都是”等。

另外,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以為商鞅在此置 “咸亨”、“陽裏”,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2.咸陽的建制歷史:

咸陽市政區建置始於夏代,前21世紀,市境西部為有邰氏封地,東南部為有扈氏管轄地,北部為畎夷等原始氏族部落,屬禹貢九州之雍州。殷商時期,發展到邰、豳、程、犬方等方國,市區在市境東南部。西周時為畢國,後改岐周,為豐、鎬二京近郊。

東周時封於秦,春秋時稱渭陽,至戰國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秦國都城經九次遷徙後,定都咸陽。

3.咸陽定都歷史: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設郡縣,在咸陽周邊京畿要地置內史,統轄關中各縣。秦末項羽入關,廢郡縣,恢復分封制,將秦內史和上郡一部分劃為雍、翟、塞3國,是為"三秦"的由來。

漢高祖初年,劉邦恢復被項羽焚燬的咸陽,取名新城。武帝年間,因咸陽臨近渭水始更名渭城。

4.咸陽的現代史:

1984年,撤銷咸陽地區,咸陽市改為省轄市,高陵、周至、户縣劃歸西安市,原寶雞地區的武功縣、楊陵區劃歸咸陽市,原縣級咸陽市改為秦都區,咸陽市轄秦都、楊陵2區及武功、興平、涇陽、三原、禮泉、乾縣、永壽、彬縣、長武、旬邑、淳化11縣。

5.咸陽古蹟歷史:

乾陵是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盛唐文化的代表性旅遊區,位於乾縣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是中國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的合葬陵,仿唐長安城格局構築,分為宮城、皇城和外城三個部分。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咸陽

洛陽古城在洛河的南邊.山南水北是陽,為什麼叫洛陽類

在東漢之前,洛陽城位於現在的白馬寺附近,處於洛水以北,因此稱洛陽。後來洛陽城多次重建,逐漸遷移到如今的洛水以南、伊水以北了。

洛陽橫跨黃河中下游南北兩岸,東鄰鄭州市,西接三門峽市,北跨黃河與焦作市接壤,南與平頂山市、南陽市相連。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擴展資料:

地形地貌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複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佔13.8%,周圍有鬱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洛陽市位於豫西地區與東秦嶺褶皺系,地勢西高東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脈。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於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為伊、洛河分水嶺;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內最高點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峯老君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48wy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