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虎狼之國是什麼意思?

虎狼之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國家

虎狼之國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虎狼之國

成語發音:hǔ láng zhī guó

成語解釋: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國家。比喻侵略成性的國家

成語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成語繁體:虎狼之國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侵略成性的國家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反義詞: 禮儀之邦 

成語例句: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2回:“秦,虎狼之國也。”



虎狼之國的意思和造句

【虎狼之國的拼音】: hǔ láng zhī guó

【虎狼之國的近義詞】: 佔山為王

【虎狼之國的反義詞】: 禮儀之邦

【虎狼之國的意思】: 像虎和狼一樣兇猛的GJ。比喻侵略成*的GJ

【虎狼之國出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秦,虎狼之國,不可信。

【虎狼之國造句】: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2回:秦, 虎狼之國 也。

戰國時期的六國為什麼稱秦國為虎狼之國?

從秦國制度探究六國眼中的“虎狼之秦”

秦國有個外號叫“虎狼之國”,《楚策》載蘇秦説楚威王曰: “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楚王也説: “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

《戰國策。趙策三》中説:“秦,虎狼之國也,無禮義之心。其求無已,而王之地有盡。”《史記》記載樊噲在鴻門宴上對項羽也説:“夫秦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可見一説起秦國,人們腦海裏便是 “虎狼之秦”。

戰國時期其他六國卻極少被冠以“虎狼”之名。那麼為什麼人們要稱秦為“虎狼之國”呢?

用“虎狼”形容人或者國家,在春秋戰國時代比較常見。《左傳》文公十三年載: “晉人,虎狼也。若背其言,臣死、妻子為戮,無益於君,不可悔也。”這裏的 “虎狼”表示晉人兇殘暴虐無信義,有狼子野心,貪而無厭。

秦國在當時普遍被看作兇殘暴虐而無信義,屈原勸説楚懷王不要去會見秦昭王,就説:“秦虎狼之國,不可信”;陸賈言秦是“舉措暴眾而用刑太極”;《戰國策·趙策三》記載魯仲連説:“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權使其士,虜使其民。”

秦人自商鞅變法,獎勵軍功後,對國內用酷烈刑法,對外不停徵戰,六國皆恨之。戰國人口約為千餘萬,“及秦兼諸侯,置三十六郡,其所殺傷,三分居二”;秦統一全國後 “十餘年間,百姓死沒,相踵於路”。

從秦獻公二十一年至秦王政十三年,秦軍共斬首敵軍約1678000人。秦人在戰爭中的殘酷無情和崇尚首功,《商君書》言秦“民聞戰而相賀也,起居飲食所歌謠者戰也”。

在當時人們的眼裏,秦王的“狼子野心”都暴露在相貌上了。

《史記》載 “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居約易出人下,得志亦輕食人。”

秦國在起初是被視為“戎狄”的。秦之先祖,“或在夷狄”。周宣王時,利用秦仲及其子莊公誅伐西戎,並封莊公為西垂大夫。莊公之子襄公立有大功,被平王封為諸侯,賜以岐西之地,“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

秦之先祖與西戎相處,受到西戎文化、風俗影響,所以《史記》説“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於戎翟”,秦被中原諸國視為戎狄。秦偏居西陲,建國封侯也都比較晚,春秋時期與中原之國的來往也較少,在文化上可能落後於中原國家,常常受到歧視而被稱為“夷狄”。

《戰國策》中記載秦如虎狼貪得無厭的材料也十分常見,如《趙策四》“齊將攻宋”章雲:“夫秦人貪。”《魏策三》“秦敗魏於華”章:“夫秦貪戾之國而無親,蠶食魏,盡晉國,戰勝暴子,割八縣,地未畢入,而兵復出矣。夫秦何厭之有哉!”《楚策一》載蘇秦説楚威王曰:“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

“虎狼”之稱是秦國專利,東方六國全部稱秦為“虎狼”,而六國之間卻從不這樣稱呼,秦也從沒稱呼過其他國家。

戰國晚期,東方各國曾試圖聯合組織多次對抗強秦,最典型的就是“合縱”運動。合縱各國 “今從者,一天下,約為兄弟,刑白馬以盟於洹水之上,以相堅也。”。

東方六國聯盟不是一個真正穩固的聯盟,六國與秦之間有和有戰,他們彼此之間也是和、戰不斷。但有意思的是,只要東方國家和秦國發生戰爭,“虎狼之秦”這個詞就會被提及。

秦國在秦孝公上台後,執行了法家思想,特別是商鞅變法之後,秦形成了和其他國家截然不同的一種全新法家治國體系,在東方國家看來,秦國具有“刻薄寡恩”、“尚首功”、“虎狼之國”、“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的特徵。秦國是種以法治為基礎的國家,而東方各國則較多的保留了周文化傳統,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是東方六國認為秦是 “虎狼之秦”的一個重要原因。

秦國缺少嚴格的宗法制,施行的是功利性的軍功封爵制,任賢而不任親的做法也比東方各國鮮明,所以六國人在斥罵秦國時,説秦是:

“苟有利焉,不顧親戚兄弟,若禽獸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所施厚積德也。故太后母也,而以憂死;穰侯舅也,功莫大焉,而竟逐之;兩弟無罪,而再奪之國。”

秦以法家思想為指導,師申商之法,行韓非之説,意識形態上以法家思想為一統,儒家、墨家在秦國都沒有市場。所以在秦人的功利主義十分明顯,《荀子·議兵》説:“秦人其生民也狹隘,其使民也酷烈。”。

秦的文字和東方六國的文字有着明顯的差異,秦人的宗教與東方國家注重崇尚祖宗神的特點也很不一樣,秦在制度、思想學術、語言文字、宗教意識上與六國存在的差異有着強烈的對抗性,很難被東方六國所容納。

六國雖然在軍事上失敗,但文化上的衝突和對抗並沒有消解。秦統一天下後,迫不及待的對東方六國的文化施行壓制與征服,包括統一度量衡、文字、貨幣、律令,“秦始皇統一後採取的各種措施,從文化的角度看,實際上就是以秦文化取代、消滅六國文化的文化征服措施。”

秦統一六國後,對關中和關外實行不同的政策,將天下兵器聚之咸陽加以銷燬,把六國富豪遷至關中咸陽,《漢書·地理志》載:“故秦地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居十六。”

這種壓制和征服引起了關外地區的強烈反抗,秦始皇東巡,在博浪沙遭到張良的狙擊,正是這種反抗的體現。秦末陳勝起義爆發後,“山東郡縣少年苦秦吏,皆殺其守尉令丞反,以應陳涉。”起義者以六國名義號召天下,可見秦統一後,各國反秦情緒依然一直都沒有消失。

秦國統一天下之後禁絕《詩》、《書》百家,企圖用秦國文化統一全國的文化並不成功。天下的儒生對秦積怨已久,儒生甚至詛咒始皇封禪:“始皇上泰山,為暴風雨所擊,不得封禪。”

賈誼批評秦 “懷貪鄙之心,不信功臣,不親士民,廢王道,立私權,禁文書而酷刑法,先詐力而後仁義,以暴虐為天下始。”

“虎狼之秦”的稱呼,正是源於東方六國對秦國軍事、文化上的對抗的結果。屢屢失敗的六國,對秦冠以“虎狼”的頭銜,也許心理上會產生一種平衡吧。

戰國時期秦國為什麼被他國稱為“虎狼之國”呢?

秦國由非子養馬獲得封地五十里,又因莊公血戰戎狄,被封為西垂大夫。到周幽王時期,申侯勾結戎狄入侵鎬京,襄公勤王作戰勇猛,又積極擁立廢太子周平王而立國。周平王把祖地岐山一代封給秦國,當時的岐山一帶已經被戎狄佔領。秦國為了收回封地,與戎狄血戰百年,至穆公時才平定西戎。

秦國的發家,與戎狄之間的抗爭交融,使得秦國很難融入山東各國之間,山東各國稱秦國為虎狼之國,我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文化、地理的隔離,對夷翟貶義的稱呼

秦國至穆公時代,重用百里奚、蹇叔為相,重視德治與法治,使得秦國國力大增,因此想效法齊桓公稱霸中原。然而當時的晉國在晉獻公時代,滅國十七,收服附屬國三十八,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國家之一。晉國國土與秦國接壤,穆公多次東出,與晉國發生大戰,有勝有敗,皆不能順利東出,稱霸諸侯。

穆公三十四年,戎狄派使臣由余出使秦國,穆公看重其才能,用美女疏遠由余與狄王的關係,然後順利招降由余。由余輔助穆公滅戎狄十二國,收回周平王封給襄公的封地。

我想穆公在多次爭霸中,一直被攔在河西之外。向東爭霸未能如願,所以在晚年時,也想向西發展,回收封地。由余的出現,更是幫助穆公快速完成了這個心願。

穆公死後,秦國國力逐漸衰弱。到戰國初期更是經歷了厲共公、躁公、簡公、出子在位時,國家政權內亂。到孝公時期,秦國瀕臨滅國危機時,向山東列國發布招賢令,其中一段如下。

史記·秦本紀記載:周王室衰落,各諸侯國憑武力征伐,相互兼併。秦僻處雍州,不參加中原各國的會盟,被人視同夷翟。

由此可看出,秦國地處西垂之地,長期與戎狄抗爭。同時又受到晉國的阻攔,因此不能與山東各國進行文化經濟交流。山東各國更是看待秦國猶如戎狄同化之類,不受中原文化禮教約束,故有如野獸一般,冠以虎狼。

其二·秦人善戰、勇猛猶如虎狼

商鞅看到秦國的招賢令,又因在魏國不得志,所以入秦。商鞅通過孝公的進臣景監四次見孝公,分別以,帝道、王道、霸道、遊説孝公,前三策都孝公否決,最後以強國之策打動孝公,在秦國施行變法。

在孝公之前,秦國的士大夫、貴族、爵位都是世襲。百姓出生時的地位,就決定他的終身地位,無論在戰場上建立了多大的功勞。沒有貴族的身份,等不到爵位的封賞。

商鞅得知此事後,為凝聚秦人的戰鬥力且減少國內私自鬥毆的內耗。在軍功制中提出,不論出身,有軍功的人,按照在戰場上立功的級別標準,進行封賞。而這個標準,就是敵軍人頭數,官位大小。

政策推行後,秦國出現了一種現象,就是老百姓看到戰事,就像飢餓的狼看到肉一樣。史記原文如下。

史記.商鞅記載:民之見戰也,如餓狼之見肉。

由此我認為,虎狼之國的稱呼。另一種説法,是指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勇猛的就像是虎、狼搶奪食物一樣。

其三·虎狼之國是指吞併天下的野心

秦國經過孝公變法以後,綜合國力得到大大提升。

到秦惠文王時期,秦國的實力已經凌駕於六國之上,於是惠文王採取了先祖穆公向東擴張的政策。在擴張中,魏國攔住了秦國的路線,於是在惠文王五年,啟用陰晉人犀首為大良造。六年,向魏國魏國進軍,魏國兵敗割讓陰晉給秦國,秦國把陰晉改名叫寧秦。

又在惠文王七年,秦國打敗魏國的龍賈軍,俘虜魏將龍賈,斬首八萬。次年,魏國割讓河西之地,至此整個河西之地被收復。

九年,又向東渡黃河,佔領汾陰、皮氏。迫使魏國投降, 十年,張儀到了秦國被封為相國。魏國割讓上郡十五個縣。十一年,又在義渠設立郡縣,使得義渠君稱臣。

等到魏惠文王十三年的時候,列國興起了稱王的潮流,於是同年四月,與韓國,魏國一起稱王。在秦惠文王前十三年,準確的稱呼是秦惠文君,十四年開始,也就是秦惠文王元年,才稱之為王。

在惠文王元年之後的第九年,惠文王用司馬錯去攻打蜀國,從此蜀國並進了秦國地圖。秦國的迅猛發展,嚴重的威脅到山東列國,而最出名的合縱之士蘇秦,早已施行了他的遊説之路。

蘇秦在合縱六國已抗秦的過程中,曾經遊説楚過,就率先説到秦國是有野心吞併天下的國家。原文如下。

戰國策記載:夫秦,虎狼之國也,有吞天下之心

隨即楚王也提到,説秦國吞併巴蜀,佔領漢中志向不小,不可以跟他親近。原文如下。

戰國策記載:秦有舉巴蜀、並漢中之心。秦,虎狼之國,不可親也。秦國在東出的過程中繼續了強勁的力量,土地的發展也特別迅速。這在當時已經威脅到其他諸侯國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這時候的虎狼之國的稱呼,是指秦國想要吞併天下的野心。

總結

秦國因地處西垂,被晉國阻攔東出之路,不能與中原文化長期交流。反而在跟西邊戎狄鬥爭中,培養了民風彪悍的習慣。因此被山東列國所排斥。又因孝公變法前秦後,軍事經濟力量加強,從而有吞併天下的野心,而被成為虎狼治國。

標籤: 虎狼之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p6my3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