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的人由於這個名字感到好奇;有的人想探究翻拍以後的故事;有的人只想白色情人節應景地看部愛情片。沒有非看不可,但是一旦來了,就像碼成排的壽司等着蘸醬,等着去體悟他人經歷的愛情。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

敍述者一開口,那娓娓道來的言辭,充滿詩人的筆墨味,猶如捻卻一頁紙、翻覆一本書。“那陣子的他變得孤僻,恍如全球只剩他一個孤獨的個體。”《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雖然是由韓劇翻拍,故事主線是沒有變的。不管是原劇還是翻拍,裏面都觸及到車禍、癌症、青梅竹馬、劈腿、第三者……這些偶像劇用爛的梗。那些梗任意一個就曾令你聲淚俱下過,如今它們都有了會適得其反嗎?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觀後感呢?下面是我幫大家整理的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1

跟兩位友人一起看了場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每日奔忙於家、公司、大亞灣的我,並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最近的熱播,就是喜歡看電影。無論在什麼條件下看電影都足夠滿足我對電影效果的追捧和熱愛。在電影院看電影的真實感更強烈,可是沒法享受在家裏的隨意感,例如可以躺着;例如可以貼上面膜;例如去趟洗手間也可以點暫停,而後再繼續看。

從電影院出來,友人就給我佈置了作業~這兩天晚上想在我的朋友圈裏看到我的觀後感。心裏也一直熱血沸騰的想為電影裏聖潔的愛情寫點什麼?卻遲遲不知道該怎麼寫才能表達內心裏對愛的唯一的崇敬?或許就只有與看過該片的人之間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來表達對這部電影的崇敬吧!該電影講述了每個成年人心裏都渴望的心聲~愛的唯一。故事講的是兩個16歲青澀之年的男女同時失去了親人,剩下孤零零的一個人活在世上,兩個人的心裏都找不到活下來的理由和温暖,像兩個沒有靈魂的空殼在世間飄來飄去。當兩雙眼睛看到對方時,打開了彼此的心窗,陽光照進他們的心裏:住在同一個屋檐下;考上同一所大學;故事就這樣美好的演繹着,雙方都找到了活下來的理由和温暖,這活下來的理由和温暖是兩個人都活着,缺一不可。像極了一個“人”字,離了一撇不成“人”字;少了一捺也不是“人”字,只有一撇一捺相互依靠,相互依賴,相互信任,才成為他們心中的“人”字,才是活生生的一個完整的生命,缺一都沒有苟活的意義。而把這一撇一捺沾合在一起不離不棄的就是每個人生命裏都種下的生生不息,千講不厭,萬説不倦的愛情的種子。

上天在創造人類時,就只創造出了兩種人~男人和女人。僅這兩種人之間的故事就沒有重樣的。按照創造人類的故事規則發展下去都是千篇一律的老樣子~男人和女人產生了愛情;組織成家庭;進行生命的延續,這是人類活於塵世間的基礎。該片只能講到愛情,沒有機會講到家庭和生命的延續就結束了。只能用比悲傷更悲傷來講述兩個被剩在世上,彼此將對方植入生命裏缺一不可苟活的故事。

看的過程中用催人淚下來形容就太過潦草了,用淚如泉湧或淚如暴雨來形容還有那麼點意思。

男主人患有遺傳白血病,送走父親,又被母親遺棄。生命的終點即將到來時,遇到了女主人公,女主人正是父母和妹妹在車禍中被剩在世上。男主想讓女主嫁個健康的人,獨自躲起來離開這個世界;女主明白男主的心意,也讓男主親眼看到自己嫁了的心願,找到男主,陪伴男主一起離開這個世界。

其實真正的愛情到了最深處時,當世上再無牽掛,估計每個人的心裏都會選擇共赴黃泉,活着的人都會心生羨慕和嚮往的感歎~為啥其中一人不是我的感慨!這是該片的感動之處。

誰知道下一段愛情什麼時候到來?電影《魂斷藍橋》裏的男主不是説了嗎?有的人一生都碰不到至真至深的愛情。珍惜生命裏遇到的愛情!生命中,遇到的每個人都是前世修來的。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2

摘要:孤獨並不可怕,當你習慣了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文/尖果影評

愛情如果可以解釋的話,那就不會有人會因此而痛苦了!看過了《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這部電影,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句話這句話是劉以豪對陳意涵説的,陳意涵又把它傳遞給了張書豪。很多時候就是這樣,兩個人相愛,儘管未必會最後走到一起,但即便分手,也會在彼此的身上、心裏,抑或是世界觀、價值觀中留下對方的烙印。

愛情,從來就是兩個人互相改變,互相影響的過程!那麼,《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到底是一個什麼故事?簡單來説,這應該是兩個孤獨的人的故事。兩個痛失了親人的傷心人,湊在一起抱團取暖,同居十年,卻只有0、5次的愛愛。他們之間毫無疑問是有愛的,只是就好像所有的愛情一樣,在燃盡了激情之後都會變成親情。只不過他們倆,直接跳過了激情的部分,從一開始就把這份愛變成了親情!

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劉以豪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罹患重病,命不久矣,所以他不能表白,不能讓陳意涵再次體驗失去親人的痛。

從來都沒有得到過,總比得到之後再失去要好受一些。在很多人看來,這話還是很有道理的,而劉以豪也的確就是這樣做的。他心中深愛着陳意涵,卻從不表達,他幫陳意涵改歌,燃起她心中的靈感,一起吃冰,一起吃泡麪愛情不就是一起吃飯,一起説好多好多的廢話嗎?但他可以給她擁抱,給她温暖,給她美食,給她激勵,甚至給她半張牀,卻不願意給她陪伴。原因就是不能再給對方希望之後再讓這份希望破滅。

所以,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不管是劉以豪還是陳意涵,他們都是孤獨的。而世界上所有孤獨的人,其實都是害怕邁出第一步。這句話是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中的經典台詞,但也正道破了他們這段感情中最大的問題!劉以豪被母親拋棄,被同樣失去了親人的陳意涵看在眼裏,於是陳意涵邁出了第一步,讓兩個孤苦的心靈不再那麼孤單。

彼時彼刻,他們兩個人生活的是多麼快樂呢?但另一方面,劉以豪卻明明和陳意涵互相喜歡,卻始終不肯表白邁出那一步,所以,他們的快樂只是表面的,只不過兩個人都不願意刻意的戳穿,而劉以豪本質上,依舊是那個孤獨的人。他沒有勇氣説出自己的病,沒有勇氣表白,把我愛你在對話框裏打了幾百遍,卻最後總是刪掉不會發出去

有人説,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喜歡你。但其實,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應該是兩個人明明互相喜歡着,卻不能在一起!就好像在這個互聯網的時代,無論在微博還是朋友圈,我們都看似熱鬧的溝通,其實不過是孤獨的炫耀。不管是微博還是朋友圈裏的你,都不是真正的你。每個人,其實生來都是孤獨的,孤獨並不可恥,孤獨只是很悲傷,而比悲傷更悲傷的,是習慣了孤獨,不再付出一點點愛!

那麼,我們是要像電影裏的劉以豪一樣,固步自封,拋下摯愛之人,還是選擇付出自己的愛與正能量,把温暖帶給身邊的每個人呢?其實這就取決於我們敢不敢邁出那第一步!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3

前階段,大銀幕上有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小熒屏上有電視劇《都挺好》,無論是票房收視,還是口碑話題,都成了社會性熱點。眾多行業專家、學者都在分析這兩部作品,為什麼如此成功一時間成為現象級影視劇?《都挺好》之後,一直鬧劇荒,還好遇見正在湖南衞視播出的電視劇《如果可以這樣愛》,劉詩詩+佟大為+保劍鋒的都市情感劇,再一次讓現實情感成為觀眾的談資。

有時候,我們總是在問愛情是什麼?這部劇可能會給出你答案:愛情是認準了就義無反顧。然而,你真的敢義無反顧的放肆去愛嗎?不同的人,不同的遭遇,可能方式和結果都不盡相同。《如果可以這樣愛》由王雷執導,它是編劇也是原著作者千尋千尋創作的現代題材小説,故事講述的是重情傲嬌的國際鋼琴家耿墨池與肆意灑脱的電台女主播白考兒同時經歷婚姻毀滅,卻又經歷了重重事件的發生,從互相敵視到絕不放手的絕美情感故事。

其實,當下社會方方面面充滿着各種套路,而事實上很多時候觀眾看劇也是想尋找熟悉的東西,滿足既定期待。自古情深留不住,偏偏套路得人心。而一部優秀的劇集,恰恰就是在套路的基礎上,又有超越套路的地方。看過《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和《如果可以這樣愛》你會發現,二者有着某種共同性,兩部作品男主都是患病的,都是活不久的,女主都是經歷很沉痛的遭遇後又愛上男主角的。在愛情裏,女人和男人是有區別的,而這兩部劇帶給我的是她們死心塌地,無路可逃,她們不是不堅強,而是除了你,我根本沒有世界。

這一次,劉詩詩帶給你不一樣的演技,夠萌,撒個嬌耍會兒賴,樣樣在行;夠狠,打婆婆鬥記者,一樣不少;夠瘋,跳海翻牆大哭大笑,恣意妄為;當然也夠傻,頭撞南牆也不回頭,瘋狂極致是你,敢愛敢恨也是你!其實這部劇依然是霸道總裁愛上我!但這次是買一送一,除了衣食無憂的耿墨池,還有保劍鋒飾演的高冷總裁祁樹禮。保劍鋒飾演的祁樹禮更是憑藉腹黑專一深情的形象吸引了不少迷妹。

之所以説這部都市情感劇能讓觀眾或多或少的看到現實中的自己,就因為劇中的三個女性角色各具代表性。櫻之,是甘心做家庭主婦,受盡委屈的人,而在種種家暴和社會脱節後,浴火重生;米蘭,畢業後開始與男友苦苦打拼,工作不順,愛情遇冷,而後黑化,變得眾叛親離;白考兒,丈夫離世,留下大筆債務和惡毒婆婆,在這種遭遇下與對立面的耿墨池相遇,想努力控制,最後還是盡情愛了,但世俗又使他們經歷磨難。三款不同性格、不同經歷的女性,總有一款照近你。

為了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活的很累,終日奔波周而復始,每天努力掙脱生活又深陷於生活,我們多想毫不顧忌地放肆大哭、坦然大笑,勇敢地遵從自己的內心,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和流言蜚語,但是我們做不到,我們在意的.太多。因而,我們無比羨慕白考兒可以不顧一切的放肆愛!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觀後感4

悲傷的不是愛情,是你的心!如果非讓我用一句話形容《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話,我想用以上這句形容絕不為過。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是一部台灣純愛電影,也是一部很容易讓人流淚的電影。問題是:你明明知道這是一場做作的愛情戲,可偏偏願意心甘情願地哭出聲來。這種感覺,好玩吧,有趣吧,真實得讓你一塌糊塗,想要繞開卻又閃避不及。

看這部電影時,人挺多,我左邊的女孩輕輕抽泣,右邊的女孩打着哈欠。看,這就是對愛情的不同理解,世俗而真實。電影散場後出門時,幾個女孩歡快地聊天,一個女孩説自己從頭笑到尾,只流了一滴眼淚。這句話讓人禁俊不禁,很容易讓人聯想起《大話西遊》中一個女人留在至尊寶心中那滴淚,那個叫紫霞的女子到底是誰?誰又是紫霞心中叫至尊寶的那個人?

可是,有時候,你明明知道這是一齣戲,你明明自己是在看戲,卻偏偏忍不住的放聲哭泣。所以,更多的時候,我們往往生活在別人的劇情裏,講述自己的故事。

説到這,忽然想起大學時寫過的一首名為《愛情是動詞還是名詞》的詩:愛情/鐵/愛情/血/愛情是一截受傷的枯木頭/愛情是動詞還是名詞其實,仔細想來,愛情不止是一戴枯木頭,有可能還是一劑止痛藥,有無療效。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中的愛情便是如此:明明兩個人相愛着,生命是是彼此的另一半,偏偏為愛欺騙對方,似乎善意的謊言也是一種愛的表白。

所以,影片前半段就有着諸多好玩的橋段,後半截更多煽情的愛的表白。一人問:你為什麼要結婚?一人作答:當你老了時,有一個人可以理直氣壯地在你身邊陪你!這樣的語境煽情吧,很容易令人意亂情迷。可是,納悶的是,他們同居了十幾年,為什麼一直沒有上牀?

影片中類似煽情的台詞很多:如果有下輩子,我想當一枚戒指、眼鏡、牀在你身邊陪你!我承受了巨大悲傷,我知道K也一樣。每到如是的台詞時,坐在我左側的女孩總是哭得很響。

其實最有趣的,最煽情的絕不止於此。影片中,張哲凱的病情加重,想為宋媛媛找個可以託付一生的好男人。宋媛媛亦假裝根本不知道這一切。彼時,張哲凱和宋媛媛靜靜在坐在那兒,發着短信,男方説我要幸福,女方剛打下一句我愛你,瞬間刪掉,寫下一句:謝謝你!

其實,這個故事本就是一個愛情童話,在生活中輕易不會發現,抑或從未發生過。但是,請注意:有時候,看一個俗套的愛情片,我們也可以哭出聲來。無論你我,都一樣。

説到這,忽然想起幾句話:生活是一場沒有彩排的現場直播。演成什麼樣都是自己擔當。演好了,皆大歡喜。演壞了,也不可以叫停,不可以重來,換個場景,換副扮相,甚至換一個角色,換一個劇組,接着前面的線索,還得往下演。在生命這齣戲面前,你要演好自己的戲,又不能妨礙他人演戲。熒幕上的愛情,屏幕下的情愛,亦是如此。

有一種故事,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有一種悲傷,是你的名字停留在我的過往。愛情如斯,不喜不悲,儘管流淚。

為什麼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看哭那麼多人?你是因為什麼哭?

故事的淚點非常精準。

影片的前半段拍得甚是偶像劇,既有男女主角從年少時候兩小無猜到成年以後朝夕相對的相識、相處、相依之浪漫過程,又有女主親身示範,主動出擊軟硬皆施地順利拿下完美好男人的牙醫男二的撩漢祕技大公開!

然而以上這一切都是鋪墊,前面有多甜,後面就有多虐!

後續劇情的一再反轉,以與之前強烈反差對比之勢不斷直擊觀眾淚腺:男主自知命不久矣,本着“很愛很愛你,所以願意捨得讓你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飛去”的痴心,強行忍痛實行“愛之成全”的計劃,終於成功將心愛的女主在其婚禮上親手交到了別的男人手裏;而女主在得知真相後,無論是深夜追車狂奔,還是在醫院裏獨自捂嘴痛哭,抑或是她最終令世人震撼的抉擇等,無不令人動容,催人淚下。

有人説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那麼你們知道世界上最遺憾的事情是什麼嗎?我認為世界上最為遺憾的事情就是我們明明足夠相愛,最後卻沒有走到一起。

自從這部電影熱播以來,我的朋友圈就對這部電影充滿了爭議,有人認為男主和女主愛的很自私,為了成全他們的愛去犧牲男二的感情,也有人男二牙醫和他的妻子兩人都很無私,無私到能夠犧牲自己的幸福。

其實他們所説的這些觀點我很認同,但是我覺得在這部劇中我看到最多的還是感情中的純粹,和為了感情奮不顧身的勇氣。

我能明白男主K的感受,也能理解把深愛之人送入他人懷裏他經歷的傷心和難過,做為女性我也很K的軟弱,為什麼不能在剩下的時間裏,讓Cream陪着一起度過。

但是看完整部電影我明白了,當你愛一個人愛到骨子裏的時候,又不能去愛的時候,最大的感受就是無能為力。

因為沒有辦法和對方攜手一生,所以只能讓她幸福,寧願自己錯過。可是嗎,我還是覺得很遺憾,遺憾他們不能抓住最後的時間好好把握。去創造只屬於兩人的美好回憶,明明愛對方愛的要死,還要假裝冷漠。

我覺得這世上的愛情太來之不易了,我在你的身邊卻不能説我愛你,我們那麼相愛卻不能在一起。

電影散場的時候我看見很多人都哭了,我在想如果K再勇敢一點,好好陪着Cream走完自己所剩的時光,Cream再任性一點,選擇和K一起攜手人生,那麼故事的結局即使很悲傷,但是她們也會又很多美好的回憶,在剩餘的時間裏很幸福的度過。

如果他們當時能勇敢的向對方表達,他們之間會不會多一點回憶與愛。

如果他們能夠為對方而全力以赴,他們會不會創造出更多不奇蹟。

可惜的是,這世上沒如果可言。

很高興能回答你的問題:

這部電影《比悲傷跟悲傷的故事》是在2019年3月14日上映的,豆瓣評分4.8分

當時在上映的時候,我並沒有去看,因為當時太忙,所以只大概看了影評後覺得沒有讓我抽時間的必要,後來在手機上進行了觀看,首先説一下對這部電影的評價。

説實話這部電影前半段看的發睏,根本沒有什麼堅持看下去的理由,無聊的對白,狗血式的劇情,但是看到後半段,我真的感動了,才真正意識到了“自帶紙巾”的重要性,這樣的愛有些固執,有些不可理喻。相愛不就是要在一起,彼此擁有,彼此纏繞麼?甚至,即使患上絕症,也要死死抱住對方,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刻。不是這樣的嗎?

我認為這部電影讓人落淚的原因有三點:

第一點: 女主明明知道男主愛着她卻只想要別人給她幸福在承受着會失去男主的痛苦的同時還要接受這樣一份實在沉重的感情並且還要按照男主想要的那樣去表演給他看 還有敍述方面的原因揭示女主內心時運用的是重複之前的情節這就形成了一種對比 推翻了你之前的感受你以為女主只沉浸在自己的幸福裏其實她是騙過了所有人而已這樣更讓人心疼這份明明可以很美好的愛情 成了催人淚的焦點。

第二點:看這個電影也因為確實是想到了過往,就是連一張合照都沒有的過往,就是那段認認真真的過往。我知道如果你看了這個電影肯定也會想另外一個人,每一個人都是另一個人的景色,只是我不確定對你到底是執念還是什麼,雖然沒有合照一張,也沒有情話對唱。哭的時候現在的女朋友緊緊抱着我,她不知道我為什麼哭的這麼撕心裂肺,她不知道我是因為想起了我們,她也不知道在我心裏她的位置不及你,這樣説來我好渣,卻是實話。我怎麼樣才能解決這個執念我不知道,前兩天一個一年多不聯繫的朋友問我,是不是還喜歡那個很遠很遠的人。

第三點:明明很獨立,做着自己一個人的事,為自己一個人的未來努力。即使這樣的很自私,但是也害怕身邊曾經有過你的身影,不敢輕易愛,不敢輕易相信,不敢輕易習慣。

不邀自來,希望我的回答能對你有所幫助,謝謝!

2019年3月白色情人節上映的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我去看了,因為看了一些觀後感説會哭建議帶上紙巾,我很乖帶了,為的是哭的時候不至於太尷尬,因為我一個人去看的,而且我淚點很低。那天電影院人不多,兩三對情侶,然後有四五個男生,我在想,應該是有故事的小哥哥吧,然後單獨的女性就我一個,很識趣的躲到了最後面,估計也會被別人扣上一個有故事的女人的帽子吧!電影開始沒多久的一句台詞:一個人一旦習慣孤獨那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情!是的,我已經習慣了一個人上班,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哭泣,一個人看電影等等,習慣了孤獨的方式,自己苦笑了一下,原來這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情了。

關於《黃金時代》讀後感7篇

在《黃金時代》的故事背景裏,王二是一位北京來的知青,來到了極為荒僻的雲南南部農村。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關於《黃金時代》讀後感7篇,歡迎借鑑參考。

《黃金時代》讀後感一

剛開始看這本書還真不適應,不單單是敍事方式的不適應,更多是對內容的不適應&mdash&mdash怎麼可以寫得這麼噁心?整部集子沒有一點美好事物的描寫,人物都那麼邋遢、環境都那麼骯髒、空氣中瀰漫着惡臭。作者這是要幹什麼?寫這麼些令人不愉快的東西出來?

但是我卻逐漸的被吸引了。慢慢的我被作者的才華吸引,沉醉於他的每一處遣詞造句&mdash&mdash居然可以這樣去表達。一段簡單的情節被作者注入了巨大的信息量,用調侃誇張的手法為我們敍述了那個荒誕年代的故事。看着一段段文字,我不禁要問作者的腦袋裏怎麼會有那麼多古怪的東西?看似荒誕不經卻又合情合理。我只能説真是太有才了!王小波活的太短是文學界的一大損失,更少我們的一大損失!

《黃金時代》讀後感二

近些年來,由於傳播手段的發達,自媒體讓名人們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於是,在被眾多人圍觀的微博中,許多神祕到略顯高冷的人,也開始逐漸露出了生活中的一面,是好是壞先不論,但這樣做之後一個意外的後果就是:一些文藝創作者(文學的,影視的等不一而足),開始呈現出了和作品中的價值觀不同的另一面,我還記得多年前我一位朋友特別喜歡某國內導演,得知其開了微博後第一時間就開始了關注,結果在幾次國內外重大事件中該導演的表態卻讓我我這位朋友痛心疾首:&ldquo早知道就不應該關注,我寧願他現實中也是他作品裏應該有的樣子!&rdquo頓了頓足後,又説&ldquo他早年作品多好啊,怎麼這些年越來越傻逼了!&rdquo&hellip&hellip

不過作為説這段話時的當年就已經年過三十的成年人,我很難相信其價值觀突然有了極大的改變,只不過因為其作品表達的內容有限,因此並沒有顯示其很多的思想觀念&hellip&hellip而最後終於在微博這個讓人立體化的工具中,他全方位地顯露出了自己本就該有的價值觀和立場判斷。

不過有一些人,我是斷不會相信其會因為其被更多人所熟知後就對其價值觀判斷改變態度的&mdash&mdash王小波就是不多的一個。

儘管不幸早逝,但王小波留給我們的遺產卻實在豐富,除了小説,還有大量的雜文流傳於世,這些充滿了其個人價值觀立場的的雜文,則會讓我們全面地熟悉王二的思想而類自傳性質的小説,更會讓我們對其年輕時的諸多遭遇,有了更多朦朧的瞭解。

與雜文中略顯正經的王小波不同,他頗有自傳意味的三部小説《黃金時代》《三十而立》《似水流年》,文中卻有頗多荒誕不經之處,比如文中多次出現的充滿暴力衝突的內容,或者其他有些讓人驚愕的描寫,如他反覆炫耀的&ldquo小和尚&rdquo,以及各種頗具原始人氣息的性生活場景等。

那小説中的內容有沒有他生活中真實的影子呢?顯然是有的,翻看王小波的個人經歷:經歷過大躍進,曾在雲南做知青,回到北京後做過老師&hellip&hellip這些幾乎都可以從這本書中找到相關印記。

不過顯然,王小波將很多的事實隱藏在了魔幻現實描寫的背後,其中虛虛實實,只能憑藉讀者自己的嗅覺去捉摸其中的門道了。

王小波的小説除了魔幻現實,還有一種更特別的魔力:他將或嚴肅的、或驚悚的、或壓抑的現實用荒誕的筆觸進行了解構,也許我們讀到書中某一段文字忍俊不禁,然而誰能知道,其實背後有多少人的艱辛在呢?但顯然王二也並不希望我們用一種當年風靡的傷痕文學的論調來看待他的小説,如果你在讀書中本該應是同情到流淚的段落,卻突然笑了出來,那也許作者的目的反而達到了。

《黃金時代》讀後感三

在讀完了王小波的三篇小説後,我也不得不佩服起這位在中國讀者心目中低位頗高的作家,終於理解了他被評為大師的原因。在《一隻特立獨行的豬》中,我讀出了王小波對於這頭豬&lsquo無視對生活的設置&rsquo的理解中的那種瀟灑。在《沉默的大多數》中,我又讀出了他對沉默藝術的理解,以及涉及了一些只有思想家才會琢磨的一些社會問題。而在《黃金時代》中,我又讀出了青春,瘋狂和自由,甚至一個時代。相比前兩天才看傷感電影《比悲傷更加悲傷的故事》時的坦然,這部小説絲毫説不上悲傷卻讓我幾乎熱淚盈眶,對我也有了更深的感觸。這可能是因為王小波對生活和人的一些理解真誠到感動我了吧。

正如主角王二曾經説過的:&lsquo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逝,最後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rsquo不難想象,王二像我們現在一樣,也曾經是一個熱血蓬勃,性格剛強,無畏的年輕人。那個屬於王二和陳清揚的&lsquo黃金年代&rsquo,是一段瘋狂又經歷了笑聲和淚水的經歷。也許,跟着某個人一起逃亡,做出違反時代倫理的瘋狂的事情,並且擁有年紀大了以後能仔細回味的青春,就是所有年輕人們共有的夢想吧,至少我是這樣想的。

談到這本書,就不得不談到這本書上對性的描寫。在那個&lsquo非性&rsquo的年代,王二和陳清揚之間做出的事情不值象徵着對自由的追求,也是對精神禁錮的反抗以及隱含對時代的諷刺與鬥爭其中最直接的一種表現。在那個禁止思想,混亂不堪,沒有前途的時期的中國,王小波特意描寫性也是一種最直接的吶喊,抗爭封閉思想的方式。在這本書裏,性就是自由和奔放的人生的一個象徵,而封閉思想卻是人們需要捅破的那一層塑料膜。

經過王小波的描寫,這本書中的性也與大多數其他寫性小説不一樣,在那些書中,對性的描寫要麼過於美麗要麼過於醜惡,在王小波看來才是最噁心的。他認為作為人類擁有性的慾望是很正常的,性本身也應該是自然的,無抗拒的。而故意在性方面上的虛偽才是最大的罪孽,最可惡的事情。性一直以來都是人的本性,如果刻意地把它綁起來,才最為殘忍和虛偽。在跟許多人相處後,王二覺悟出:&lsquo竟敢説自己清白無辜,這本身就是最大的罪孽。照我的看法,每個人的本性都是好吃懶做,好色貪淫,假如你克勤克儉,守身如玉,這就犯了矯飾之罪,比好吃懶做好色貪淫更可惡。&rsquo

王小波的《黃金時代》不僅十分真誠和有趣,還讓我以一個更寬闊的視角來觀察世界。我希望我以後也能像王小波一樣真誠地對待生活。

《黃金時代》讀後感四

這幾年我形成一個習慣,每晚必看經典,夜不上網。天天看,讀一本買一本。東阿的大喜潤超市有專營圖書的專區,買書可打八折,感覺很便宜。一次就看到了王小波的一套專集,有四本書組成:《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黑鐵時代》。

我過去沒看過王小波的作品,但聽説過他的大名,尤其前些年在報上看到他死在電腦前的報道,又知道他原是一位大學教師,後辭去教職專事寫作,就對他充滿了尊敬之情。我還在一篇小小説《離婚》裏提到他的死因。看到他的書,不買是不合我的行事風格的。但不知內容如何,就先買下《黃金時代》來看看,好就再買另外幾本

現在把書讀完了,有所感,記之。

總的感覺王小波算不上經典作家,其實當代的中國還找不出几上稱得上經典的作家,我們也不該對他刻求。原以為這是部長篇,買回來才知道是五部中篇的合訂。但每部中篇的核心人物都起名&ldquo王二&rdquo,而且每篇裏的事件也多有相關聯的地方。這就給人一種似是長篇的錯覺。

如果從肯定的角度出發,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正如王小波在書的&ldquo記後&rdquo中所説,他是寫出那個時代的生活。不過在他的筆下,那個所謂的時代生活,已是變了味的生活,突出了作家的感覺和印象,是漫畫化了的生活。書中的人物,在物質和精神的雙重貧困中,窮到了只剩下&ldquo性&rdquo這個東西,而且也算不上可供欣賞的&ldquo性&rdquo。另外一點就是他在敍事中,是以最粗俗、最赤裸、最不雅的語詞來講述。以上兩點,在他執筆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文壇上,確屬標新立異、特立獨行的一位作家。我想這是受到一些文學評論者首肯的吧?由此也可看出為什麼在他生前他的作品大多不能在中國出版,而只等到他於一九九七年死後才得以陸續面世。

中國寫性生活的較多的《金瓶梅》和後來的《廢都》,讀後還多少給讀者留下點性&ldquo趣&rdquo,而王小波寫出的&ldquo性&rdquo,無趣可言,只叫人感到&ldquo厭&rdquo。也讀過不少外國的經典,寫性愛最多的勞倫斯,也從不直寫兩個男女的性交,而只把關注點放在兩情相悦上,給人的感覺是一種性愛之美,從而得到了審美的快感。《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我覺得堪稱寫男女性愛的經典。&ldquo審醜&rdquo的過程也是閲讀的享受,可是王小波的筆下的性描寫,也不能給人以這種感受。他大概是把這種敍事當成人性的主題來發揮吧?

從王小波的性敍事,這讓我聯想到他夫人李銀河女士。李銀河是中國社會學家,關於男女的性問題,常見她的高論。我想這兩位夫妻,真是有共同的語言哩!她在給王小波的專集所寫的《寫在前面》中説,&ldquo從內心深處,我穩祕地希望王小波是不朽的。&rdquo看來這怕是一廂情願的事吧?

如果要再買來他的別部書看,我想可以進一步瞭解這個作家,而且看的過程叫人生厭,容易產生疲勞感,正好在十一點入睡,成安眠之劑。買不買,再定。

《黃金時代》讀後感五

你們這些生牛蛋子,就欠砸上一錘子才能老實

文筆幽默,很會調侃人生

我就是覺得他整個説事水平是很合口味,總體感覺就是他並沒有時時刻刻説污的事,可又總感覺是為了説污而做鋪墊,文字流暢性很好

我就不知道咋滴了,這本書讀來朗朗上口,聽他講故事,欲罷不能。黃而不色。有時你看他的故事,你會不經意的去按照自己的思維去想着故事的發展,可作者就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寫,這是一個很會扯淡的高手。本書不管是事實,還是虛構部分,也不是第一人還是第三人稱,雖然缺少了一個積極的主題,不能激發人們向上,可是寫作態度卻是槓槓的。這才是名副其實的正經文學。

雨果説,凡不可挽回的東西,都不屬於人,屬於上帝。這本書是作者的寵兒,可她並不只屬於作者。

《黃金時代》讀後感六

&ldquo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了,最好變得像捱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二十一歲生日的時候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rdquo

這段話出現在無數人的摘抄裏

我也用過,但實際上是第一次讀全這本小説 實在慚愧

本以為這或許是一本句句金句的書

結果讀起來才發現它對我來説簡直就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小黃書

讓我難以相信這本書竟然出版於二十多年前

其超前的思想 開放的程度完全不亞於今日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年會有那麼多青年願充當其&ldquo門下走狗&rdquo

到了現在這個年代 性 這個問題似乎大家也不再避而不談

人們的思想逐漸變得開放

在我看來這是件好事 不再壓抑自己愛的表達

性並不等於骯髒 它不僅意味着繁衍 也是一種歡愉的表達

真正愛一個人 身體是不會説謊的

陳清揚因為一個打屁股的動作愛上了王二

聽起來似乎令人啼笑皆非

只有在愛裏的人才覺得真實

在王小波的理解中

男女關係裏總有一方極為強大

而柔弱的一方在這種近乎粗野甚至殘暴的力量中感受到了強烈的愛意

力有多大,愛有多深

陳清揚在兩記巴掌之下

感覺到愛的痛苦

感覺到火燒火撩

這就是最純淨最原初的愛的表示

如此直觀而感性

超越了一切言詞的表白

畢竟,愛是沒有邏輯可言的

王小波這個人很有意思 很久很久以前讀過其《一隻特立獨行的豬》

沒讀懂 打算再讀一次

他每句話寫得越輕描淡寫輕鬆幽默

越感覺到他情感的深刻濃烈

難得有一本書惹得我又哭又笑

可以説五星推薦了

但如果體驗過書中的歡愉再來看或許又有一番新的感受

到時候再二刷唄哈哈哈

《黃金時代》讀後感七

現在是凌晨十二點,我終於讀完了王小波的《黃金時代》。記得大約一個月前,在新浪專欄裏看到了幾篇回憶王小波的文章,無一例外地提到了《黃金時代》這本書。書名似乎之前也聽過,重要的是當時想要找一本看,於是就選擇了這本書。

我從書旗小説APP中下載的全本,沒有花一毛錢。也因此不能避免地看多看一些夾雜在正文中廣告,也難以避免地將各個故事串聯在一起讀。實際上這本書是分為五卷的,每卷除了共用名字叫&ldquo王二&rdquo的主人公外,都有一個獨立的卷名,都有一個相對獨立的故事。而我閲讀的電子書,各卷之間是沒有卷名的,我曾一度懷疑為什麼在讀的故事跟上一個故事沒有太多的關聯,而是另起爐灶呢?

百度百科裏介紹這本書時説,它是知青文學的突破之作,以特有的寫作方式和寫作視角給知青文學帶來了不一樣的感覺。百科裏還説,它是《亞洲週刊》選出的100部亞洲小説之一。這些評價毫無疑問地可以權威地證明這是一本好書,是開卷有益的典範。可以作為一名普通讀者的我,卻無論如何也不能將其定性為一本好書呢?

曾幾何時,沉浸在《平凡的世界》裏,被深深地感動着。少平用勞動和讀書來追求生命的意義之所在,少安則用勞動和實幹為自家和村民創造着物質的財富金波和藏族的姑娘僅僅是因為一首《在那遙遠的地方》就可以談一場精神上的戀愛,潤葉在努力追求幸福失敗之後才發現幸福不在彼岸而就在觸手可及的身邊。讀完此書,感受受到一場精神上的洗禮,自己的靈魂在那段日子裏實現了昇華。可讀完《黃金時代》呢?完全的一臉茫然,不知道在表達怎樣的主題,不知道故事背後是怎樣的意圖?

王二是一個怎樣的人?一個出身知識分子家庭、經歷過上過大學、留過洋、在大學任教的社會上層人士。這裏的上層不是指擁有多少的財富或者擁有多大的權利,而是指擁有知識和智慧。但他同時又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對待任何事情,即便是嚴肅認真的事情,在他的描述中卻故意隱去了重要的部分,重點描述了十分可笑的一部分。比如講到西方留學,《墨跡》中會介紹校園是多麼的美麗、教授是多麼的富有魅力、學生是如何肆意享受青春的放縱、自己打工的艱辛以及取得優異成績的不可思議。而王二的留學經歷,只關注了兩點,一是導師如何壓榨自己的剩餘價值,而是如何和妻子開車去公路上或者公園裏&ldquo壞一壞&rdquo。前者可以解釋為對思維的迂迴諷刺,那麼後者只能理解為個人行為的放縱,雖然這是成年人最本質最原始的行為。

書中每個故事都有着不止一位的女主角,但所有的女主角的共同點就是王二的妻子、情人、女朋友中的一員。女主的名字有的很好聽,比如陳清揚有的比較俗,比如麪條、小轉鈴有的很隨意,比如姓顏色的女大學生、小孫、X海鷹更加引起我注意的是,他的妻子居然沒有名字,他一直敍述的口吻就是我的妻子或者我的前妻。

書中有一個畫面令我神往,令我欣喜,令我激動。那就是陳清揚承認自己愛上王二的那一刻。在此之前,陳清揚可以跟王二搞破鞋,可以跟王二離羣索居,可以跟王二過上實際上的夫妻居家生活。但陳清揚從來沒有承認過自己愛上王二,直到那一刻。天上白雲悠悠,山間溪水西流,陳清揚掛在王二的肩上,長髮可以下垂到王二的腰部。王二不知怎的,在陳揚清的屁股上重重地打了幾下。就在那一瞬間,陳清揚感覺天地雖然廣大,但好像只有兩個人存在,自己的身體已經酥軟的像一條水蛇,自己之於王二就像青藤繞樹、小鳥依人。這是我認為全書中最美的畫面,由於這個情節的存在,我不再認為認為兩人之間發生的事情是苟合,不再認為他們是不道德的。我覺得這才是自然流露的愛情,才是愛情的偉大之所在。

但一枚硬幣總有他的兩面,愛情不也是如此麼?我承認愛情的偉大,但也不得不承認愛情在很多情況下是不合乎這個社會的倫理規範的。王二是單身漢,而陳清揚卻是有夫之婦,雖然愛情很真摯,但會被倫理的視角會無情地戳破。這讓我想到了《廊橋遺夢》中男主Robert與女主Francesca的愛戀,令人感動,但同樣不合乎倫理。最終,女主也是選擇了家庭的責任,放棄了愛情,雖然自己得心早已被帶走,但還是不得不面對現實的生活。女主在去世前留下遺囑,為了紀念曾經的愛人,為了緬懷逝去的愛情,自己的骨灰不要跟丈夫合葬,而是灑在愛的見證的廊橋之下。這也讓我想起了民國才女陸小曼,她為了追求與徐志摩的愛情,放棄了與深愛自己的丈夫王庚的婚姻,也放棄了自己與丈夫未出世的孩兒的生命,毅然選擇了離婚與墮胎。比較一下陳清揚、Francesca和陸小曼,我認同Francesca的選擇,感動陳清揚的愛情,憎惡陸小曼的無情。

標籤: 悲傷 觀後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ddpq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