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是什麼意思?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説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行事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諾言。指言行不一致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成語發音:yán bù gù xíng,xíng bù gù yán

成語解釋:説話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行為,行事沒有考慮到自己的諾言。指言行不一致

成語出處: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常用程度:一般成語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成語結構:複句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言不顧行 查看更多言不顧行,行不顧言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宋·陸九淵《策問》:“言不顧行,行不顧言,誠足病也。”



想的覺得可以做到但實際卻做不到用成語怎麼説

心有餘而力不足、無能為力

       

       

       

   

               

                           

       

無能為力,讀音:wú néng wéi lì釋義:用不上力量,幫不上忙,指沒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心有餘而力不足,形容有意 [幹某事] 而客觀上(如身體)不允許。《紅樓夢》第二五回:“我手裏但凡從容些,也時常來上供,只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茅盾 《子夜》三:“只是兄弟一個人,也還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每日一句經典智慧4: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本句原文出自《中庸》,字面意思是説,説話時要顧慮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時也要顧慮到與自己所説的話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篤行實踐,做到言行合一呢。

   古文的魅力在於言簡意賅,而意味深長。

   首先是言顧行 。 側重在看言,同時覺察行。 一則,和日常的行對照,言本身是否有問題,是否有孟子所説的詖辭、淫辭、邪辭、遁辭。(請查看孟子知言的內容)。二則覺察言之所言,行能否實現,能否言行合一。

   那麼言顧行的第一層, 通過不斷與日常的行對照,並與真理事實對照。言是否尊重事實、尊重規律。是否有詖辭、淫辭、邪辭、遁辭的成分。 偏頗不周曰詖;濫言不止曰淫;不由正道曰邪;敷衍塞責曰遁。故曰:詖辭知其所蔽,淫辭之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詖辭是有所偏頗的認知 。比如害怕學習國學,便説自己白話文水平低所以學不好國學。能否學好國學是和白話文水平有關,但不是絕對相關。更重要是和我們的意願度相關。意願度足夠強烈。不認識字也能學好國學。所以詖辭知其所蔽,是要能知道它不全面的地方。否則陷在這個偏頗中,就像自己把自己關在地牢裏一樣,障蔽了自己見日光開發智慧的機會

    淫辭之其所陷 ,這個淫和我們在説的淫不太一樣,淫在古語當中是指過多的意思,太多了,淫樂過多的沉溺在喜樂中。淫辭之其所陷,意思是當我們的思維中對某一樣東西太過偏愛了,就會陷在裏面這樣的辭就叫做淫辭。舉比方,我們學儒家就執着於儒家,説其他家都不如儒家好。佛教太空,道家太玄。這個就是淫辭。類似我們會陷在一切我們所偏好的地方,包括我們執着的一些法,然後誇大。當然我們還會陷在我們的憎惡中,也會誇大,比如憎惡一個人,就把他説成大惡人,一無是處。總之,就是過度了。沒有守中。

   邪辭 是偏離正道的言辭。比如,認為賺錢一定要靠投機取巧,要賺快錢,便是邪辭。認為自己只要不觸犯法律,什麼都可以做,便是邪辭。若我們心中純善純良,有一條清晰的道德基準線,聽到邪辭是能一下子就辨認出來。並且能分辨出到底哪個點上偏離了正義和道義。

 遁辭 是有所躲閃的言辭,比如和別人分享國學。講到一些自己都不是特別懂的地方,就幾句話遮掩過去。仁義禮智信就是儒家的精髓,那仁義禮智信,就是仁義禮智信,要仁、要義、要智、要信。但再往下就講不出來了。一下子就跳去講別的。誇誇其談,但都蜻蜓點水。主要是有辭窮理屈的地方。

   因此,孟子説,知言,就是一方面,自己不要出現這四種言辭。不斷對照觀照自己的言行。言顧行,去檢索自己。另一方面,要能聽出別人的言辭,不被帶走。

    言顧行的第二層,言的內容,行能否實現。能否言行合一。 舉例,之前我在工作中,經常喜歡滿口和領導大談未來規劃、未來理念、行動計劃。談的激情四射、口沫橫飛。而且似乎好像已經實現了一樣,並且興沖沖的要立即去做。領導表示了懷疑和否定或者建議等等看再決定是否去做。自己不聽,甚至還怪領導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者認為領導過於小心謹慎,延誤戰機。但事實上,後來這些規劃、理念、計劃很多都沒有實現。有些連開始都沒有開始。有些有了轟轟烈烈的開始,但是卻草草收尾。這便是沒有言顧行的第二層覺察。言的時候,根本沒有真正靜下來,理性的覺知實現的可能性。只要稍有覺知,很多決定很多表達都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根本無法做到言行合一的。那為什麼會言不顧行呢。主要是因為心不清淨,沒有真正的定在清淨的智慧心、仁義心上。説話的當下,心是不定的,裏面有很多雜念。比如想快速立功的虛榮心、有快速想證明自己的求認同心、有盲目的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的傲慢心。總之各種心攪和在一起, 心不淨,則慧不出。言不誠,則行不成。 於是,要做到言顧行,非至誠不可。難度是非常大的。

   其次,我們來體悟行顧言。側重是在行中覺察行,行有沒有符合言。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便是行顧言、覺察行的方法。 這個言也有兩個層面,一個是行的同時內心的言,另一個是之前自己説過的言。

   愛人不親,反其仁。行為上,你做出了愛他人的動作,可是為什麼,得不到別人的親近或者真心的認可呢。這個時候要覺察行為背後內心的聲音,是不是發自內心的真心的愛。比如,你陪家人出去散步,可是回來後先生還埋怨你,説你不好。你很委屈,我工作那麼忙,還抽出時間陪你們,怎麼還不滿足。可是當你深度覺察自己行的時候,你會發現,你陪家人的整個過程,都是心不在焉。一直在想着自己的事情。一會看手機,一會想事情,一會發呆走神。完全沒有真正陪伴孩子和先生。就算你不弄手機,陪着,可是隻要你心不在焉,裏外不一致,外在的行與內心的言不一致,那麼對方都能感受到的。

    那麼,另外行顧言的第二層,就是你的行為有沒有符合你之前所言的內容或者方向。比如從目標和方向上去檢索,之前你已經非常堅定了自己要專一傳承國學的目標,但是現在行是否還在這個方向上。比如從價值觀方面,你説過自己要做君子,克己復禮。把聖人的標準作為自己的標準,比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比如尊師重道。但具體行的時候有沒有符合這些價值標準。這都是在檢索行有沒有符合言。

   而君子胡不慥慥爾,慥字左邊一個心,右邊一個造,內在是心念生髮,外在是行為創造。心與行合一為慥。胡不慥慥每個當下,心行合一,言行合一,內外合一。篤行實踐聖人之學方為君子之行。

      如此,言顧行,行顧言。在覺知中行,在行中覺知。不斷讓言行迴歸正道、迴歸天理。這才是聖人給我們指明的方向,同時也給出了具體實修的方法。只是在於我們是否能讀懂並真正深刻的去踐行。

mff言不顧行fpc什麼?

言不顧行

[讀音][yán bù gù xíng]

[解釋]説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出處]《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近義]行不顧言言不顧行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説的不顧做的,做的不顧説的,卻還説什麼“古代的人,古代的人”。

曰:“何如,斯可謂之鄉愿矣?”曰:“何以是溜溜也?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可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愿也。”

孟子上的

[見成語知國學]《孟子》成語集萃(5)

注:第一段為“原文”,第二段為“譯文”,之後是“成語及釋義”。

《孟子·盡心上》

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眾也。

做了卻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習以為常卻不知其所以然,終生都順着這條道走,卻不知道這是條什麼道,這種人是普通人。

習焉不察--經常接觸某種事物,反而覺察不到其中存在的問題。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困窘時便獨善其身,得志時便兼善天下。

獨善其身--原指獨自修養身心,保持個人的節操。後指只顧自己,不管他人的個人主義處事哲學。

兼善天下--使天下人都得到好處。

夫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同流,豈曰小補之哉?

聖人所經過的地方,百姓會受到感化;聖人停留之處,會產生神奇的效果,在上與天,在下與地共同運轉,難道只是小小的補益嗎?

不無小補--作用不大。

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仁德的言語趕不上仁德的音樂深入人心,良好的政治趕不上良好的教化深入民心。

深入人心--思想、理論、學説、主張等被大家所深刻理解並擁護。

無為其所不為,無慾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不要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不要希望得到自己不想得到的東西,這樣就可以了。

如此而已--就這樣罷了,再沒有別的。

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

只有那些孤立無援的大臣、地位卑賤的庶子,他們操心勞神總是不得安寧,憂慮災患更深,所以通達事理。

孤臣孽子--孤立無助的遠臣和賤妾所生的庶子,引申為不容於當政者但心懷忠誠的人。

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zuò)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君子有三種樂事,但以德服天下並不在其中。父母都健在,兄弟沒有災禍,這是第一件樂事;抬頭無愧於天,低頭無愧於人,這是第二件樂事;得到天下的優秀人才而去教育他們,這是第三件樂事。

俯仰無愧--比喻沒有做虧心事,並不感到慚愧。

仰不愧天--沒有做過壞事,問心無愧。

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

擁有廣大的土地,眾多的人民,是君子所希望得到的,但他們的樂趣並不在此。

廣土眾民--土地廣闊,人民眾多。

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其生色也睟(zuì)然,見於面,盎(àng)於背,施於四體,四體不言而喻。

君子的本性,仁義禮智已根植於內心,生髮出來的神色是温潤和順的,流露在臉上,充盈在肩背,推及到肢體,肢體的動作,不必言説,就能使人明瞭。

不言而喻--形容道理很淺顯。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

孔子登上東山,就覺得魯國變小了;登上了泰山,就覺得天下變小了。因此見過大海的人,難以對別的水感興趣;在聖人門下游學的人,難以對別的言論感興趣。

登山小魯--比喻學問既高便能融會貫通,眼光遠大。

曾經滄海--已曾經歷過滄海多變的世道。比喻世事變遷之巨及經歷之多,眼界非常開闊,不把平常的事物放在眼裏。

雞鳴而起,孳(zī)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跖(zhí)之徒也。

雞一叫就起來,孜孜不倦地做善事的,是舜一類的人;雞一叫就起來,努力追求利益的,是跖一類的人。

雞鳴而起--形容勤奮不怠。

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

楊子主張一切為自己,如果拔下一根汗毛能夠有利於天下,他都不肯做。墨子主張兼愛,就是磨光頭頂,走破腳跟,只要對天下人有利,他就去做。

摩頂放踵--形容不辭勞苦,捨己為人。

一毛不拔--原指楊朱的極端為我主義。後形容為人非常吝嗇自私。

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然而,長時間假借不還,怎麼能知道他不是真的擁有了仁義呢?

久假不歸--原指假借仁義的名義而不真正實行,後指長期借用而不歸還。

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君子居住在一個國家,國君任用他,這個國家便會安寧、富足、尊貴、榮耀;少年子弟追隨他,便會孝順父母、敬愛兄長,忠實守信。

安富尊榮--國君任用賢者,得以身安、國富、位尊、名榮。也指安於富裕安樂的生活

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xǐ)也。

舜把拋棄天子的位置看得如同丟棄破鞋。

棄如敝屣(xǐ)--比喻毫不可惜地扔掉或拋棄。

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

君子實施教化的方式有五種:有像及時雨一樣滋潤萬物的,有幫助成就德行的,有培養才能的,有解答疑問的,有憑藉學養而使人私下受到教誨的。

春風化雨--適宜於草木生長的風雨。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

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拉滿弓,但卻不把箭射出去,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

引而不發--比喻善於啟發引導。也比喻做好準備暫不行動,以待時機。又比喻善於控制自己。

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君子對於萬物,愛護它,但不必以仁德之心對它;對於百姓,施仁給他而不必親愛他。君子熱愛親人,進而施仁德於百姓;施仁德於百姓,進而愛惜萬物。

仁民愛物--對人親善,進而對生物愛護。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

智者沒有什麼不想知道的,但急於知道當前該做的緊要事情;仁者沒有什麼不愛惜的,但急於先愛親人和賢人。

當務之急--當前急切應辦的要事。

《孟子·盡心下》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完全相信《尚書》,還不如沒有《尚書》。

盡信書不如無書--泛指讀書不要拘泥於書上或迷信書本。

舜之飯糗(qiǔ)茹草也,若將終身焉。

當舜啃乾糧吃野菜的時候,好像一生就將這樣度過。

飯糗茹草--形容生活清苦。

聖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

聖人是百代後人的老師,伯夷、柳下惠就是這樣的人。

百世之師--世世代代的老師,指才德高尚而永遠可為人師表的人。

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賢明的人先讓自己對事物清楚明白,再去讓別人明白;如今的人是自己對事物模模糊糊,就去讓別人明白。

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外行人胡亂指揮內行人或者自己不懂卻想要使別人明白。

山徑之蹊(qī),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山坡上的小路很窄,專心致志地去走,然後便變成了路。如果隔了段時間不去走,就又會被茅草塞住。現在茅草堵塞你的心了。

茅塞(sè)頓開--原意為心裏好像有茅草堵塞着,現在忽然被打開了。現在形容閉塞的思路,由於得到了某種事物的啟發,忽然想通了。

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yú),莫之敢攖(yīng)。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悦之,其為士者笑之。

晉國有個叫馮婦的人,擅長和老虎搏鬥,後來成了一個善人。有一次他到野外去,有很多人在追趕一隻老虎。老虎背依山險,沒有人敢迫近它。他們望見馮婦來了,就趕緊快步上前迎接他。馮婦捋袖伸臂跳下車來。大家見了都很高興,可是那些士人卻在譏笑他。

負隅頑抗--比喻依仗某種條件頑固抵抗。

再作馮婦--比喻再幹舊行業。

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值得人喜歡便是好;好處確實存在於他自身,便是實在;使那些好處充滿他全身便是美;不但充滿而且能夠光彩奪目地表現出來,便是大;大而又能化育萬物便是聖;聖達到不可測度的境界,便是神。

大而化之--原指思想品德之博大,廣大,光大,大到可以教化天下。現常用來表示做事疏忽大意,馬馬虎虎。

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

但是,您開設科目,招收學生,走了的不追問,來到的不拒絕。

來者不拒--對於來的人或送上門來的物品一概不拒絕。

言近而指遠者,善言也;守約而施博者,善道也。

言語淺顯但意義深遠的,是“善言”;所操持的簡約,但成效廣大的,是“善道”。

言近旨遠--話很淺近,含義卻很深遠。

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弗為也。

滿桌的美味佳餚,侍奉的姬妾有幾百人,我得志的話,不會這樣做。

食前方丈--吃飯時面前一丈見方的地方擺滿了食物。形容吃得闊氣。

何如斯可謂之鄉原矣?

怎樣的人才算是鄉里的好好先生呢?

深惡痛絕--對某人或對某事物厭惡、痛恨到極點。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

言語不顧及行為,行為不顧及言語。

言不顧行--説話與行事不相符合。

行何為踽(jǔ)踽涼涼?

處事為什麼要特立獨行呢?

踽踽涼涼--形容孤獨寡合的樣子。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絜(xié),眾皆悦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

平時似乎忠誠老實,處事似乎方正、廉潔,大家都喜歡他,自己以為做得正確,卻與堯、舜之道格格不入,所以説是“德行的損害者”。

自以為是--總以為自己是對的。認為自己的觀點和做法都正確,不接受他人意見,形容主觀,不虛心。

[見成語知國學]《孟子》成語集萃(5)

標籤: 言不顧行 不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81xx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