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什麼是造山帶

什麼是造山帶

經受了強烈褶皺及其他變形而形成的規模巨大的線(帶)狀大地構造單元。它是由一定地質歷史時期中的活動帶演化而成,並相對於穩定的克拉通而存在。

什麼是造山帶

地槽學説中的造山帶是指一定構造旋迴時期的大型長條形活動帶(見地槽),在經歷先下沉後上升的構造運動、並在強烈構造變形或巖漿活動過程中最後由強烈隆起的造山運動而形成。在這一演化過程中,相應的構造階段形成相應的巖石建造並構成序列,成為造山帶內的重要巖石組分。造山帶是地槽演化的終結產物,又稱為褶皺帶。

板塊構造學認為,造山帶是巖石圈板塊的會聚斂合邊界(見海溝)上的重要地質標誌,也是板塊碰撞(見大陸碰撞)的直接產物。造山帶的平面分佈和走向是隨剛性板塊邊界的形態和碰撞過程的不同而各異。現代板塊構造的聚斂邊界為地震的震中分佈帶和火山活動帶(見貝尼奧夫帶)。地質時期中的造山帶具有以下特徵:

(1)都是強烈構造變形區,其中巖層強烈褶皺斷裂,沉積厚度的梯度變化大,多發育大量的濁積巖、混雜堆積、低成熟度的碎屑巖和磨拉石。

(2)沿造山帶走向,剛性板塊因碰撞有時可出現雙變質帶;在垂直造山帶方向上因板塊俯衝(見俯衝作用)消亡,使火山活動的巖石化學組分具一定規律的變化,即由大洋向大陸方向,由巖石拉斑質經鈣鹼系列而達鹼性系列特徵,在鈣鹼系列火山帶的深處常與英雲閃長質的深成侵入活動有成因聯繫。

(3)造山帶中的蛇綠巖套或蛇綠混雜堆積為成帶狀分佈的無根透鏡層狀體,並被認為是古洋殼的碎片,是板塊碰撞的消減過程中洋殼成楔狀斷片的殘留體,是古海洋關閉消失的直接證據。因此,代表古洋殼的蛇綠巖套與圍巖總是為斷層接觸就位,故又被稱為冷侵入或阿爾卑斯型超鎂鐵質巖體。造山帶的實例,如現今西太平洋俯衝消亡邊界上的海溝島弧帶,又如中生代新生代特提斯阿爾卑斯造山帶是因非洲和歐洲兩大板塊接近、地中海區逐漸縮減的產物;喜馬拉雅則是印度和亞洲板塊在新生代大洋關閉發生大陸碰撞的產物。

標籤: 造山帶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5nggl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