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語出《孟子·盡心上·忘勢》:“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後人習慣先“達”而後“窮”並改“ 兼善”為“ 兼濟”,尚不失孟子原義。但編者認為:一個人如果真心想要“善其身”與“濟天下”,那還是改成《孟子》原來説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好。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歷史意義--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 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據學者考證深受稷下道家的影響。

精選有聲書

孟子的智慧儒家思想為什麼被稱作“孔孟之道”?孔子身後一百多年的孟子如何在諸侯混戰的烽火中將孔子的學説發揚光大?孟子又是怎樣在百家爭鳴中脱穎而出?265.5萬9四書(大學_中庸_論語_孟子)【十三經】《四書》原文朗讀,含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由白雲出岫錄製928.6萬38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是什麼意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就是指,如果人身處逆境不得志,就要鋭意進取,更多地注重自身品德、能力的提高。 達,即為顯達、發達。濟天下,按照現在的解釋,就是關心公益事業,捐助公益事業。若一個人在富貴之後,還能心懷天下,關心他人疾苦,造福百姓,那麼他就是一個真正成功的人士。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引自孟子的《孟子》,原來説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

擴展資料:

創作背景: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説,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係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係,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着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税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税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來源。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着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孟子》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什麼意思?

意思:

源於儒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和“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簡單來説就是,如果有幸成為良相,那就好好“先天下之憂而憂”為百姓謀福利;如果沒辦法當丞相的,那就好好幹個醫生,懸壺濟世。這兩個職業都是拯救天下蒼生所繫,所以便有了這個説法。

出處:

儒家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又有“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幾個境界。

古代有根據士農工商分出貴賤,士也就是讀書人在最上,但相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當上的,不為良相,也就是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士又不能不弘毅,那就只能退一步修身、齊家了。

而且為良相是治國,良醫是治人,治國不成,退一步治人也湊合。

儒家講究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孟子),又有“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大學),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幾個境界。

古代有根據士農工商分出貴賤,士也就是讀書人在最上,但相不是每個讀書人都能當上的,不為良相,也就是不能治國平天下,但士又不能不弘毅,那就只能退一步修身、齊家了.古代讀書人出路少,不能當官的話,除了耕讀,可選擇的職業其實有限的很.要修身、齊家的話,沒錢可不成。

而且為良相是治國,良醫是治人,治國不成,退一步治人也湊合。

宋代養士三百年,讀書人太多,但官位有限,沒當上公務員的人怎麼辦呢?恰好宋朝皇帝多善醫術,而且對弘揚醫術很有興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不為良相,便為良醫”便是宋朝流傳開來的。

簡要介紹: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説,特別是先秦時,雖然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但也只是諸子之一,與其它諸子一樣地位,本無所謂主從關係。"儒"本是鄙稱,儒家這一稱號不是孔子自家封號,而應是墨家對孔子這一學派的稱呼。儒家在先秦時期和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思想的內涵豐富複雜,在廣泛汲取古代典籍精華基礎上逐步發展出基礎理論和思想,即講大一統、講君臣父子。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舊日統治階級壟斷教育的局面,一變“學在官府”而為“私人講學”,使傳統文化教育播及到整個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為全社會所接受並逐步儒化全社會。儒家學派固守“道不過三代,法不貳后王”(《荀子·王制》)。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出自戰國時期孟子的《盡心章句上》。孟子的話,道出了儒家對於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方法論,就是首先要實現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再實現個人於社會的價值。

原來説的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後人改“兼善”為“兼濟”,且不失孟子原義。就是説,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窮,多指身處逆境,窮困潦倒,人生不得志。善其身,即為使其身善,也就是使自己在道德修養方面更高尚,所謂修身養性,如此而已。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他表達了儒家的入世精神和道家的豁達態度。

擴展資料:

原文

孟子謂宋勾踐曰:“子好遊乎?吾語子游:人知之,亦囂囂; 人不知,亦囂囂。”

曰:“何如斯可以囂囂矣?”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土窮不失義,達不離道。 窮不失義,故士得己(1)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原文翻譯

孟子對宋勾踐説:“你喜歡遊説各國的君主嗎?我告訴你遊説的態度:別人理解也安詳自得;別人不理解也安詳自得。”

宋勾踐問:“怎樣才能做到安詳自得呢?”

孟子説:“尊崇道德,喜愛仁義,就可以安詳自得了。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去仁義;顯達時不背離道德。窮困時不失去仁義,所 以安詳自得;顯達時不背離道德,所以老百姓不失望。古代的人,得時恩惠施於百姓;不得志時修養自身以顯現於世。窮困時獨善其身,顯達時兼善天下。”

參考資料:人民網-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什麼意思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得到好處。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原文:

曰:“尊德樂義,則可以囂囂矣。故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窮不失義,故士得己焉;達不離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譯文:

孟子説:“崇尚德,愛好義,就能悠然自得無所求。所以士人窮困時不失掉義,得志時不背離道。窮困時不失掉義,所以士人能保持自己的操守;得志時不背離道,所以不會使百姓失望。

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窮困時,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擴展資料: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句鏗鏘有力的話表達了一個愛國志士的博大胸懷,被後人當做座右銘。

“達則兼濟天下”不容易,“窮則獨善其身”更難。一個人生活貧困潦倒,卻志向不改,繼續修養自己的德性,遵行道義,做一個堂堂正正的君子立身於世,沒有高尚的情操、堅強的意志是做不到的。貧困不墮青雲之志,是最難的。

思想史上流行的觀點認為,“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作為中國文化精髓的“儒道互補”的體現:前半句表達了儒家的理想主義和入世精神,而後半句顯示出道家的豁達態度與出世境界。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5249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