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漁人得利是什麼意思?

漁人得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趁着雙方爭持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漁人得利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漁人得利

成語發音:yú rén dé lì

成語解釋:趁着雙方爭持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成語出處: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成語繁體:漁人得利

常用程度:常用成語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成語正音:得,不能讀作“dě”。

近義詞: 漁翁得利 查看更多漁人得利的近義詞>>

成語例句:明 馮夢龍《醒世恆言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鷸蚌相持,自己漁人得利。”



魚翁得利是什麼意思

出自《戰國策·燕策》的寓言故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説的是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這個故事説明看不到真正的敵人,就會給強敵製造有利的機會,給爭執雙方帶來滅頂之災。選文中講的是當趙國將要攻打燕國時,著名説客蘇代為了燕國的國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勸諫趙惠王,蘇代用“鷸蚌相爭,漁甕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趙國攻打燕國可能給燕趙兩國帶來的巨大災難,希望趙惠王審時度勢,縱觀戰國風雲,權衡利弊得失,三思而行。面對雄心勃勃意欲伐燕的趙惠王,蘇代不是直陳趙國攻打燕國的是非對錯,而是巧用寓言故事來説理,不僅展示了他過人的膽識,而且展示了他高超的語言藝術

揭示道理

鷸蚌相爭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通過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很有趣的道理。鷸和蚌都想置對方於死地,沒有考慮到這樣做的後果,大家應該互相謙讓,互相禮讓,退一步海闊天空。

各種紛繁複雜的矛盾鬥爭中,如果對立的雙方相持不下,就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坐收漁利。所以,在生活中應該學會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它告訴人們:大敵當前,弱小者之間要聯合起來,消除矛盾,團結一致,共同對付敵人。處理內部事務也是這樣,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小道理要服從大道理,否則,內部爭鬥不休,互不相讓,只會兩敗俱傷,使第三者得利,做事要懂得權衡得失,化解矛盾,互相謙讓,以免顧此失彼,讓別人鑽空子。

漁翁得利這個詞語的意思是什麼

【成語】:

漁翁得利

【拼音】:

wēng

【解釋】:

漁翁: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成語典故

【出處】:

《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詞語辨析

【結構】主謂式

【近義詞】漁翁得利

【同韻詞】粗心浮氣、適情率意、以售其伎、張筵設戲、叩閽無計、雲階月地、牛眠地、抅奇抉異、吹脣沸地、辭不達意、......

【年代】古代[1]

成語出處

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

漁翁得利什麼意思?

漁翁:比喻第三者。

此成語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典故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蘁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譯文

一隻河蚌正張着殼曬太陽。有一隻鷸鳥,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連忙把殼合上,緊緊地鉗住了鷸鳥的嘴。鷸鳥就説:‘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會死。’河蚌也對鷸説:‘今天不放開你,明天不放開你,你就會死!’兩個誰也不肯放。漁夫看到了,就把它倆一齊捉去了。

漁翁得利

“漁翁得利”是一個成語,具體釋義如下:

讀音:yú wēng dé lì

表達意思: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從中得到好處。同“漁人得利”。

詞性:通常在句中作主語、賓語、謂語、定語,修飾主語或賓語。

例句

1、趙陽心中緊張略減,看着由遠及近的紅光中逐漸出現了一個陰柔俊朗的男子,暗自思索,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2、在同行之間挑撥離間,以為可以漁翁得利,卻被揭穿謊言,落得裏外不是人;或為競爭需要,亂説同行是非,惹來同行魚死網破的反擊,致全行業受損。

3、如果你很快的就放棄了,這時候別的銷售者就有可能從中漁翁得利。

標籤: 漁人得利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43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