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海水羣飛是什麼意思?

海水羣飛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比喻國家不安寧。

海水羣飛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海水羣飛

成語發音:hǎi shuǐ qún fēi

成語解釋:比喻國家不安寧。

成語出處:漢·揚雄《太玄經·劇》:“海水羣飛,終不可語也。”

成語繁體:海水羣飛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指國家局勢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海內鼎沸 



海水羣飛的意思

題庫內容:

比喻 國家 不安 寧。

成語出處: 漢·揚雄《太玄經·劇》:“ 海水羣飛 ,終不可語也。”

繁體寫法: 海水羣飛

海水羣飛的近義詞: 海內鼎沸鼎沸:比喻局勢不安定,如同鼎水沸騰。形容天下大亂。

海水羣飛的反義詞: 海不揚波揚:升起,翻騰。海上不起波浪。比喻天下太平無事。

成語語法: 作謂語、定語;指國家局勢

感情.色彩: 中性成語

成語結構: 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 古代成語

和水有關的成語

水深火熱、滴水穿石、水泄不通、水落石出、似水流年

一、水深火熱 [ shuǐ shēn huǒ rè ]

【解釋】:老百姓所受的災難,象水那樣越來越深,象火那樣越來越熱。比喻人民生活極端痛苦。

【出自】:樑斌《紅旗譜》四二:只要能把國家從水深火熱裏救出來,他就是至高無上的英雄。

二、滴水穿石 [ dī shuǐ chuān shí ]

【解釋】:水不斷下滴,可以鬧穿石頭。比喻只要有恆心,不斷努力,事情一定成功。

【出自】: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翻譯】:用繩子可以把木頭鋸斷,水不住往下滴,時間長了能把石頭滴穿。

三、水泄不通 [ shuǐ xiè bù tōng ]

【解釋】:泄:排泄。像是連水也流不出去。形容擁擠或包圍的非常嚴密。

【出自】: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德山門下,水泄不通。”

【翻譯】:德山門下,連水也流不出去。

四、水落石出 [ shuǐ luò shí chū ]

【解釋】: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顯露出來。

【出自】:馮德英《迎春花》第二十章: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個水落石出。

五、似水流年 [ sì shuǐ liú nián ]

【解釋】:流年:光陰。形容時間一去不復返。

【出自】:明·湯顯祖《牡丹亭》第十齣:“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翻譯】:就是你像花一樣美的眷屬,姻緣十分美好。時間一去也不復返。

跟國家有關的成語

安邦定國邦:泛指國家。使國家安定鞏固。

出處: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捲上:“我這劍要賣與烈士,大則安邦定國,小則禦侮捍身,您孩兒每識個什麼?”

安邦治國使國家安定太平。

出處:宋·無名氏《新編五代史平話·周史》捲上:“我這劍要賣與烈士,大則安邦定國,小則禦侮捍身,您孩兒每識個什麼?”

安定團結指形勢、秩序、生活安穩,民眾氣氛和睦

出處:鄧小平《軍隊要整頓》:“我們要遵照毛澤東同志關於安定團結的指示,整頓軍隊。”

安國富民使國家安定,使人民富裕。

出處:《漢書·汲黯傳》:“公為正卿上不能褒先帝之功業,下不能化天下之邪心,安國富民,使囹圄空虛。”

安國寧家指治理國家。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方正》:“大丈夫將終,不問安國寧家之術,乃作兒女子相問。”

安居樂業安:安定;樂:喜愛,愉快;業:職業。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勞動。

出處:《老子》第八十章:“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漢書·貨殖列傳》“各安其居而樂其業,甘其食而美其服。”

八音遏密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後停樂舉哀。後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出處:《尚書·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百二河山百二:以二敵百。指山河險固,可以二敵百。後指國力強盛,邊防穩固的國家。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懸隔千里,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敗材傷錦比喻用非其人,傷害國家。

出處:《孟子·梁惠王下》:“工師得大木,則王喜,以為能勝其任也。匠人斫而小之,則王怒,以為不勝其任矣。”《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子有美錦,不使人學制焉。大官大邑,……而使學者制焉。其為美錦,不亦多乎?”

敗國喪家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出處:《晉書·列女傳·劉聰妻劉氏》:“自古敗國喪家,未始不由婦人者也。”

敗國亡家使國家淪亡,家庭敗落。

出處:參見“敗國喪家”。

半壁江山半壁:半邊;江山:比喻國家疆土。指在敵人入侵後殘存或喪失的部分國土。

出處:清·蔣士詮《冬青樹·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半部論語舊時對儒學經典之一《論語》的誇讚之辭,掌握半部《論語》,人的能力就會提高,就能治理國家。

出處:參見“半部論語治天下”。

邦國殄瘁殄:盡,絕;瘁:病。形容國家病困,陷於絕境。

出處:《詩經·大雅·瞻》:“人之雲亡,邦國殄瘁。”

保國安民保衞國家,使人民安居樂業。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五十四回:“依此而行,可救宋江,保國安民,替天行道。”

保境息民保衞國家邊疆,使人民得以安寧。

出處:《周書·劉雄傳》:“先是,國家與齊通好,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

北辰星拱北辰:北極星;拱:環繞。北極星高懸不動,羣星四面環繞。舊時比喻治理國家施行德政,天下便會歸附。後也比喻受眾人擁戴的人。

出處:《論語·為政》:“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本固邦寧指人民安居樂業則國家太平。

出處:《書·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孔傳:“言人君當固民以安國。”

病國殃民使國家受害,人民遭受苦難。

出處:《醒世恆言·李汧公窮邸遇俠客》:“只為李林甫、楊國忠相繼為相,妒賢妒能,病國殃民,屈在下僚,不能施展其才。”

病民蠱國病:損壞,禍害;蠱:相傳為人工培養的毒蟲,引伸為毒害。害人民、害國家。

出處:明·天然痴叟《石點頭·貪婪漢六院賣風流》:“昔劉晏桑弘羊,利盡緇銖,而未嘗病國病民,後世猶説其聚斂。”

病民害國病:損壞,禍害。害人民、害國家。

出處:清·嚴復《救亡決論》:“從未問津,致一是云為,自虧自損,病民害國,暗不自知。”

殘山剩水指國家領土大都淪陷後殘餘的部分。也比喻未被消除而剩下來的事物。

出處:唐·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詩:“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

曹社之謀社:曹之國社。後指滅亡他人國家的陰謀。

出處:《左傳·哀公七年》:“初,曹人或夢眾君子立於社宮,而謀亡曹。”

長治久安治:太平;安:安定。形容國家長期安定、鞏固。

出處:《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

朝章國典朝廷與國家的典章制度。同“朝章國故”。

出處:《隋書·牛弘傳》:“晉祕書監荀勖定魏《內經》,更著《新簿》。雖古文舊簡,猶雲有缺,新章後錄,鳩集已多,足得恢弘正道,訓範當世。屬劉、石憑陵,京華覆滅,朝章國典,從而失墜。”

朝章國故朝廷與國家的典章制度。

出處: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孔另境編〈當代文人尺牘鈔〉序》:“日記或書信,是向來有些讀者的。先前是在看朝章國故,麗句清詞,如何抑揚,怎樣請託,於是害得名人連寫日記和信也不敢隨隨便便。”

沉烽靜柝烽火熄滅,柝聲寂靜。比喻邊疆無戰事。

出處:唐·玄宗《明堂樂章·舒和》:“偃武修文九圍泰,沉烽靜柝八荒寧。”

持衡擁璇比喻掌握國家政權。

出處:《北齊書·文宣帝紀》:“昔放勛馭世,流璧屬子;重華握歷,持衡擁璇。”

赤心報國赤:火紅色,比喻真純;赤心:忠心;報國:為國家效勞。舊指為帝王盡忠效勞。現亦形容赤膽忠心,為國效力。

出處:《資治通鑑·陳紀文帝天嘉元年》:“堷大言曰:‘諸王反逆,欲殺忠良邪!尊天子,削諸侯,赤心報國,何罪之有!’”

崇洋媚外洋:西洋,指西方國家;媚:諂媚。崇拜西方一切,諂媚外國人。指喪失民族自尊心,一味奉承巴結外國人。

出處:茅盾《向魯迅學習》:“那時清王朝以及當權的洋務派崇洋媚外,出賣國家主權。”

出以公心指考慮事情以國家和集體的利益為出發點。

楚材晉用楚國的人才為晉國所用。比喻本國的人才外流到別的國家工作。

出處:《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晉卿不如楚,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才,晉實用之。”

垂簾聽政垂簾:太后或皇后臨朝聽政,殿上用簾子遮隔。聽:治理。指太后臨朝管理國家政事。

出處:《舊唐書·高宗紀下》:“時帝風疹不能聽朝,政事皆決於天后。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篡黨奪權篡奪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出處:張書紳《正氣歌》:“在這無花的春天裏,‘四人幫’加快了篡黨奪權的步伐。”

存亡繼絕存:保存;繼:接續。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出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存亡續絕存:保存;續:接續。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出處:清·龔自珍《古史鈎沉論二》:“天生孔子不後周,不先周也,存亡續絕,俾樞紐也。”

大事去矣去:失去。形容事情無法挽回了。多指政權喪失,國家滅亡等大事。

出處:漢·荀悦《漢紀·高祖紀》:“誠用此計,大事去矣。”北周·庾信《哀江南賦》:“大事去矣,人之雲亡。”

大廈棟梁比喻擔負國家重任的人才。

出處:《晉書·和嶠傳》:“太傅從事中郎庾顗見而歎曰:‘嶠森森如千丈鬆,雖磥砢多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

大展經綸經綸:整理絲縷,比喻治理國家,也指政治才能。充分施展政治才能。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先取荊州後取川,大展經綸補天手。”

當家作主本指主管家政,有權對家事做出決定。比喻在單位或國家中居主人翁地位。

出處:沙汀《風浪》:“申大嫂可以説是全家真正當家作主的人,申大哥也事事聽她安排。”

登高能賦賦:寫作。登得高,看得遠,能夠描繪形狀,鋪陳事勢。指國家的有用人才。

出處:《詩經·鄘風·定之方中》:“終然允臧。”毛亨傳:“升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敵國外患指來自敵對國家的侵略騷擾。

出處:《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地大物博博:豐富。指國家疆土遼闊,資源豐富。

出處:唐·韓愈《平淮西碑》:“地大物博,櫱牙其間。”

調和鼎鼐鼎: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大鼎。於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出處:《舊唐書·裴度傳》:“果聞勿藥之喜,更喜調鼎之功。”

定國安邦邦:國家。治理和保衞國家,使國家安定穩固。

出處: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三折:“枉了你揚威耀武,盡忠歆節,定國安邦,偏容他鴟鴞弄舌,烏鴉展翅,強配鸞鳳。”

定傾扶危傾:危。扶助危傾,使其安定。指挽救國家於危難之時。

出處:漢·恆寬《鹽鐵論·備胡》:“古者明王討暴衞弱,定傾扶危,使小國之君悦;討暴定傾,則無罪之人附。”

棟樑之材棟:脊檁,正樑。能做房屋大梁的木材。比喻能擔當國家重任的人才。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賞譽》:“庾子嵩目和嶠,森森如千丈鬆,雖磊砢有節目,施之大廈,有棟樑之用。”

獨夫民賊獨夫:暴虐無道,眾叛親離的統治者;民賊:殘害人民的壞傢伙。指對國家人民有嚴重罪行的、殘暴的統治者。

出處:《尚書·泰誓下》:“獨夫受,洪惟作威,乃汝世仇。”《孟子·告子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獨立自主多指國家或政黨維護主權,不受別人的控制或支配。

出處: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無論處於怎樣複雜、嚴重、慘苦和環境,軍事指導者首先需要的是~地組織和使用自己的力量。”

蠹國病民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因思一時富貴權勢之人,生長紈綺中……非惟不知稼穡之艱難,流於奢淫以蠹國病民,抑又不知世間温飽安逸之正味為不少。”

蠹國殘民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宋·蘇軾《張誠一責授左武衞將軍制》:“乃者奸言詖行,蠹國殘民之狀,論者紛然,方議其罪,而悖德隱惡,達於朕聽,考實其狀,至不忍言。”

蠹國害民蠹:損害。危害國家,殘害人民。

出處: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四:“陰司以兒父久居高位,不思行善,專一任性執拗,行青苗等新法,蠹國害民,怨氣騰天。”

蠹國耗民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清·紀昀《閲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彼募化亦謀食之一道,必以其不耕不織為蠹國耗民,彼不耕不織而蠹國耗民者,獨僧尼耶?”

蠹國殃民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明史·方從哲傳》:“代營榷税,蠹國殃民。”

蠹政病民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百二十回:“時皓[孫皓]居武昌,揚州百姓溯流供給,甚苦之;又奢侈無度,公私匱乏。陸凱上疏諫曰:‘……又左右皆非其人,羣黨相挾,害忠隱賢,此皆蠹政病民者也。’”

蠹政害民危害國家和人民。同“蠹國害民”。

出處:《周書·晉蕩公護傳》:“凡所委任,皆非其人,兼諸子貪殘,僚屬縱逸,恃護威勢,莫不蠹政害民。”

多難興邦邦:國家。國家多災多難,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強盛起來。

出處:《左傳·昭公四年》:“鄰國之難,不可虞也。或多難以固其國,啟其疆土;或無難以喪其國,失其守宇。”

諤諤以昌諤諤:直言爭辯的樣子。百官敢於直言爭辯,國家就會興盛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諤諤。武王諤諤以昌,殷紂墨墨以亡。”

遏密八音遏:阻止;密:寂靜。各種樂器停止演奏,樂聲寂靜。舊指皇帝死後停樂舉哀。後也用以形容國家元首之死。

出處:《尚書·舜曲》:“三載,四海遏密八音。”

繁榮昌盛繁榮:興旺發達;昌盛:興旺。指國家興旺發達,欣欣向榮。

分崩離析崩:倒塌;析:分開。崩塌解體,四分五裂。形容國家或集團分裂瓦解。

出處:《論語·季氏》:“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分而治之①分別治理。②利用手段使國家、民族或宗教等產生分裂,然後對其進行控制和統治。

出處:清·俞樾《羣經平議·周官二》“巫馬下士二人醫四人”:“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是亦不自醫也。”

風調雨順調:調和;順:和協。風雨及時適宜。形容風雨適合農時。

出處:《六韜》:“既而克殷,風凋雨順。”

烽火連年烽火:古時邊防報警的煙火。比喻戰火或戰爭。指戰火連年不斷。

出處:元·戴良《九靈山房集·二四·登大牢山》:“那堪回首東南地,烽火連年警報聞。”

烽火相連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煙火。指邊防常抓不懈,比喻戰火不斷。

出處:漢·荀悦《漢紀·宣帝紀三》:“部曲相保,塹壘木樵,便兵飾弩,烽火相連。”

扶危持顛扶:幫助;持:握,把握;顛:倒,傾倒。指挽回處於危難中的國家或人。

出處:唐·杜光庭《虯髯客傳》:“素驕貴,末年愈甚,無復知所負荷,扶危持顛。”

扶危定傾指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出處:《周書·李基傳》:“太祖扶危定傾,威權震主。”

扶危翼傾指在國家危殆將傾覆之時扶持之使安定。

出處:《周書·武帝紀下》:“昔魏室將季,海內分崩,太祖扶危翼傾,肇開王業。”

黼國黻家指國家文教之治,美如錦繡。

富國安民使國家富強,人民安居樂業。

出處:《後漢書·方術許楊傳》:“明府今興立廢業,富國安民,謠童之言,將有徵於此,誠願以死效力。”

富國彊兵使國家富裕,軍力強盛。亦作“富國強兵”。

富國強兵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出處:《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專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富國強民指使國家富足,民力強盛。

出處:先秦·商鞅《商君書·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富國裕民使國家和人民富裕。

出處:劉大白《龜——為任君茂梧題畫》詩:“你大肚彭亨,好像個財神。但身沒半文,説什麼富國裕民!”

富堪敵國私人擁有的財富可與國家的資財相匹敵。形容極為富有。同“富可敵國”。

出處:《廿載繁華夢》第三回:“若庫書吏役,反得富堪敵國,坐擁膏腴。”

富可敵國敵:匹敵。私人擁有的財富可與國家的資財相匹敵。形容極為富有。

出處:《漢書·鄧通傳》:“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

干城之將干城:盾牌和城牆,比喻捍衞者。指保衞國家的大將。

出處:《詩經·周南·兔罝》:“糾糾武夫,公侯干城。”《孔叢子·居衞》:“今君處戰國之世,選爪牙之士,而以二卵焉棄干城之將,此不可使聞於鄰國者也。”

綱紀廢弛綱:政綱。紀:法紀。廢弛:頹廢鬆弛。國家的政綱、法紀、秩序鬆弛不振。

共商國是國是:國事;國家的大政方針。共同商量國家的政策和方針。

官法如爐指國家如爐火無情。

出處: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二折:“這個便是鐵呵,怎當那官法如爐。”

國步艱難國步:國家的命運。國家處於危難之中。

出處:《詩經·大雅·桑柔》:“於乎有哀,國步斯頻。”

國仇家恨國家被侵略之仇,家園被破壞之恨。

國富兵強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出處:《韓非子·定法》:“是以其民用力勞而不休,逐敵危而不卻,故其國富而兵強。”《戰國策·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於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國富民安國家富強,人民安定。

出處:《漢書·刑法志》:“至齊桓公任用管仲而國富民安。”

國富民豐國家富有,民眾富裕。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啟》:“散樂移風,國富民康。”

國富民強國家富足,人民強健。

出處:漢·趙曄《吳越春秋》:“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國計民生國家經濟和人民生活。

出處:《荀子·富國》:“如是則上下俱富,交無所藏之,是國計之極也。”《左傳·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則不匱。”

國家棟梁棟樑:支撐房架的大梁。這裏比喻責任或作用大。肩負國家重任的人。

出處:元·無名氏《凍蘇秦》第三折:“真乃國家棟梁。”

國將不國國家將無法維持下去了。指國家的局勢很壞,有亡國的危險。

出處:清·曾樸《孽海花》第三十二回:“莊壽香號稱名臣,聽説在和議開始時,他主張把台灣贈英……國將不國,這才是糊塗到底了呢!”

國難當頭國家正面臨着巨大的災難。

出處:魯迅《答徐懋庸並關於抗日統一戰線問題》:“在國難當頭的現在,白天裏講些冠冕堂皇的話……不就正是這些人嗎。”

國破家亡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出處:晉·劉琨《答盧諶書》:“國破家亡,親友雕殘。”

國泰民安泰:平安,安定。國家太平,人民安樂。

出處:宋·吳自牧《夢樑錄·山川神》:“每歲海潮太溢,衝激州城,春秋醮祭,詔命學士院,撰青詞以祈國泰民安。”

國無二君一個國家不能有兩個皇帝。

出處:《禮記·喪服四制》:“天無二日,土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尊。”

國無寧日寧:安寧。國家沒有太平的時候。

出處: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十一回:“宋大國也,起傾國兵,盛氣而來……吾國無寧日矣。”

國之干城干城:批禦敵的武器和工具,這裏比喻捍衞者。國家主權的捍衞者。

出處:《詩經·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孔穎達疏:“言以武夫自固,為捍蔽如盾,為防守如城然。”

海水羣飛比喻國家不安寧。

出處:漢·揚雄《太玄經·劇》:“海水羣飛,終不可語也。”

護國佑民捍衞國家,保護人民。

出處:《孤本元明雜劇·雙林坐化》第二折:“掃蕩妖魔神鬼怕,護國佑民萬萬紀。”

懷寶迷邦懷寶:具有才德;迷邦:讓國家迷亂。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出處:《論語·陽貨》:“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

懷道迷邦猶言懷寶迷邦。舊指有才德而不出來為國家效力。

懷土之情懷:懷念;土:故土,家鄉。懷念故鄉的情感。

出處:漢·班彪《王命論》:“悟戍卒之言,斷懷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膚之愛。”

黃金時代指人一生中最為寶貴的時期。也指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期。

出處:謝覺哉《青年人怎樣鍛鍊自己》:“人從十五歲至三十歲,是黃金時代。”

毀家紓國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同“毀家紓難”。

毀家紓難毀:破壞,毀壞;紓:緩和,解除。捐獻所有家產,幫助國家減輕困難。

出處:《左傳·莊公三十年》:“鬥谷於菟為令尹,自毀其家以紓楚國之難。”

禍國殃民禍、殃:損害。使國家受害,百姓遭殃。

出處:章炳麟《正學報緣起·例言》:“如去歲兗州之變,西報指斥疆臣,謂其禍國殃民,肉不足以啖狗彘。”

瘠牛羸豚瘠:瘠瘦;羸:病弱的。瘦弱的牛和豬。比喻弱小的民族或國家。

出處:清·梁啟超《匈加利愛國者噶蘇士傳》:“杜蘭斯哇人,撒遜人等,亦隨其所敵視之馬哥耶族,同成灰燼。瘠牛羸豚,坐待割。”

濟世安邦濟:拯救;邦:國家。拯救時世,安定國家。

出處:元·無名氏《九世同堂》第一折:“你學濟世安邦策,按六韜三略書。”

濟世安民使國家得到治理,百姓安居樂業。

出處:《舊唐書·太宗本紀上》:“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將二十,必能濟世安民矣。”

濟世之才濟世:拯救時世。能夠拯救時世,治理國家的人才。

出處:唐·杜甫《待嚴大夫詩》:“殊方又喜故人來,重鎮還須濟世才。”

繼絕存亡恢復滅亡的國家,延續斷絕了的貴族世家。

出處:《論語·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公羊傳·僖公十七年》:“桓公嘗有繼絕存亡之功,故君子為之諱也。”

加官進爵爵:爵位,君主國家封貴族的等級。舊時指官職提升。

出處:《金史·章宗元妃李氏傳》:“向裏飛則加官進祿。”明·周楫《西湖二集·巧書生金鑾失對》:“……徵聘吳與弼進京,加官進爵,將隆以伊傅之禮。”

家亡國破國家覆滅、家庭毀滅。

出處:晉·劉琨《答盧諶書》:“國破家亡,親友雕殘。”

假道滅虢假:借;道: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出處:《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假途滅虢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的名義而滅亡這個國家。

出處:《左傳·僖公二年》:“晉荀息請以屈產之乘,與垂棘之璧,假道於虞以伐虢。”

金匱石室匱:櫃子。古時國家收藏重要文書處。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遷為太史令,紬史記、石室金匱之書。”

盡忠報國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出處:《北史·顏之儀傳》:“公等備受朝恩,當盡忠報國。”《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進利除害猶言興利除害。興辦對國家人民有益利的事業,除去各種弊端。

經邦論道指治理國家,談論治國之道。比喻位居高層。

出處:《隋書·李穆傳》:“臣日薄桑榆,位高軒冕,經邦論道,自顧缺然。”

經邦緯國經、緯:本指絲織物的縱線和橫線,引申為治理、規劃。邦:國家。指治理國家。

經幫緯國經、緯:本指絲織物的縱線和橫線,引申為治理、規劃;邦:國家。指治理國家。

出處:唐·李世民《授長孫無忌司徒詔》:“是以經邦緯國必俟曹之勛,燮理陰陽允歸鍾華之望。”

經國大業經國:治理國家;大業:偉大的事業。極言文章有重要作用。

出處:三國·魏·曹丕《典論·論文》:“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海晏河清是什麼意思?

黃河水清;大海波平浪靜。比喻太平盛世。

河:黃河;晏:平靜。  [成語出處]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潭州水西南台道遵和尚》:一言啟口;振動乾坤;山河大地;海晏河清。

晏;不能讀作“ān”。  晏;不能寫作“郾”。  近義太平盛事 國泰民安 海晏河澄,反義海水羣飛 兵荒馬亂 雞犬不寧  [用法]  比喻國太平安;太平盛世可用此語。多用褒義。一般作謂語、賓語。  [結構]  聯合式。  例句少年時;洪秀全就嚮往海晏河清;國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標籤: 海水羣飛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38mm0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