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什麼是閲讀

什麼是閲讀

從書面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書面材料主要是文字,也包括符號、公式、圖表等。人的知識,特別是間接知識,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閲讀得到的,因此閲讀能力是一個人有無文化的重要標誌。

什麼是閲讀

就文字材料的閲讀而言,不論是拼音文字或表意文字,首先總是把文字符號變成聲音,但這種解碼過程只是在學習閲讀的初期階段才是重要的。到了高級階段,閲讀主要是對書面材料的理解過程。而且,閲讀也不只是被動地獲取知識,它是一種主動的過程,是由閲讀者根據不同的目的加以調節控制的。比如當人們想大體上知道一篇文章的內容與熟記一篇文章時所採取的閲讀方式就會有所不同。一般説來,人們對同樣的書面材料有不同的理解,常與這種主觀因素的作用有關。

朗讀與默讀

朗讀是指出聲誦讀,默讀則指沒有明顯發聲的誦讀。在某些情況下,如詩詞欣賞,朗讀有特殊功用,但就從書面材料中獲取知識而言,默讀更為重要,理解文字材料主要靠默讀。初學閲讀的人往往發出聲音或顯示出脣動,在覺察不到發聲或脣動時,用肌電圖通常也能記錄到發音器官的電位變化,這説明閲讀時有無聲言語即內部言語的參與。但這種內部言語同逐字朗讀是不同的。有材料表明,默讀的速度可以比朗讀快2/3。材料越容易,越讀技能越熟練,這種內部語言伴隨的現象也就越不明顯。

有人設想,減少這種內部語言的伴隨會提高默讀效率,於是設法把置於被試的喉頭和口舌部位的電極所記錄的電位變化轉換成聲音信號,使他能聽到這些信號,並要求他在閲讀時儘可能避免出現這種信號。結果表明,這種訓練方法有助於改進閲讀技能,但有時也影響對內容的理解,特別是對閲讀能力較差的人。

閲讀時的眼動

人眼在追隨一個緩慢移動的物體時的運動是線性的和平穩的。閲讀時的眼動則是一系列的跳動,即總是從一個注視點跳到另一個注視點。這種跳動的作用是把想要看到的文字保持在視網膜最敏感的部分即中央凹上。跳動本身歷時很短,而且不能產生對文字的清晰視覺。對文字的清晰視覺都是在注視時得到的。注視時間約佔全部閲讀時間的94%,每次注視的時間可以短至0.1秒,也可以長達半秒。除了沿每行文字從左到右的跳動以外,還有回視運動,即把注視點跳回到已經讀過的部分。眼動模式反映出材料的難易和閲讀的能力水平。材料越容易,閲讀者的閲讀能力越高,每行文字的注視點和回視就越少,眼每次跳動的距離越長,每個注視的時間越短。

在每個注視點上,能夠清晰看到的大約是2°視角的一個很小的範圍(不過2~3個字)。在此以外,大約延至10°視角,是外中央凹視覺,再向外則是邊緣視覺。這兩種視覺雖不能提供文字材料的清晰形象,卻能顯示出文字的輪廓,句間的標點與空格,段末的缺行等線索,這對於確定下一個注視點移向何處有重要作用。

在朗讀文字材料時,眼睛注視的地方總是位於所讀文字的前方。注視點同念出的文字之間的距離叫做眼音距。這種距離通常是以字數計量的,最簡單的測定辦法是在一個人朗讀時突然把燈關掉,他在黑暗中繼續讀出的字數,就是他的眼音距。心理學家早期對眼音距現象的研究發現,眼音距隨年齡和閲讀技能的增長而加大,隨材料難度的增加而縮小。近年的研究發現,眼音距的大小與文字材料的語法結構有關。比如修飾語在謂語動詞左側的句子閲讀時的眼音距,比修飾語在動詞右側的句子要長一些。因此,眼音距已被作為一種研究語法結構對閲讀影響的手段。

閲讀理解過程

影響閲讀理解的外部因素包括文字材料和情境的物理特點,如照明條件,文字的字體、型號等;文字材料的易讀度,如字詞的常用程度,句子的長短與結構的繁簡,命題密度(即在一定長度的材料中出現的概念數)等;材料的概括與抽象的程度;由外部確定的閲讀目的等等。影響閲讀理解的內部因素主要是閲讀者的知識基礎。此外,閲讀者的注意、記憶和思維也都是重要的內部因素。

閲讀理解是包括多種心理活動的複雜過程,心理學家對此已提出好幾種模型,目前尚無統一意見。其中的一種模型認為,閲讀理解基本上可以分為微觀分析和宏觀分析兩種過程。前者包括字詞解碼(即把視覺符號轉化為語音)、詞義獲得和句子理解等三個步驟。它是對文字材料中的主要結構成分分解和重組的過程。後者包括段落分析和話語分析兩個步驟,是理解整個文意的過程。不同的模型一致認為,理解有賴於把文字材料中所含的信息同人的頭腦中存儲的概念作出匹配。閲讀理解既是從文字材料中獲取意義,也是主體賦予文字材料以意義的相互作用的過程。

閲讀技能的發展

閲讀技能的發展主要表現在對文字材料以越來越大的單位進行加工上。初學閲讀的人主要注意字詞的形狀與發音,更多地依靠語音的幫助。有經驗的閲讀者則主要注意詞的組合以及句法和語義結構,在某種程度上可以不靠語音而直接從視覺符號獲取意義。當一個人對單個字詞的解碼達到熟練的程度以後,就不再需要對字詞的細節給予太多的注意,某種特徵或輪廓就足以激活對該字詞的表象。一個熟練的閲讀者,只靠文字材料中有限的視覺信息就可以掌握文字材料所要表達的意義,這正是他能夠快速瀏覽的原因。就閲讀理解而言,閲讀能力的差別主要不在於解碼能力,即讀出一個詞的能力,而在於能否以較大的單位進行加工並從文字材料作出推斷。良好的教學方法對促進閲讀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實驗證明,在指導閲讀時插入適當的問題,鼓勵學習者從書面材料作出推論都有助於兒童閲讀技能的提高。

文字體系與閲讀

世界上的文字體系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

(1)音素文字,即每一個字母相當一個音素;

(2)音節文字,即每個字母代表一個音節;

(3)表意文字,即每個字就是一個詞素。實際情況當然更為複雜,如日文是漢字與代表音節的假名的混合,朝鮮文是用音素字母拼合的方塊音節,許多拼音文字在字母與讀音的吻合程度上也有很大差別。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字母與讀音較為吻合的拼音文字,如芬蘭文和西班牙文,在學習閲讀的初期階段對兒童學習讀出每個詞是有幫助的,但讀出每一個詞並不等於就理解了文字材料的內容,因此這種字母與讀音的對應以及文字體系的不同對於高級階段的閲讀或對於熟練的閲讀者並不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參考書目

E. J. Gibson and H. Levin, The Psychology of Reading,M.I.T. Press, Cambridge , Mass., 1975.

F.J. Pirozzolo and M. C. Wittrock,Neuro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in Reading, Academic Press, New York,1981.

標籤: 閲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jy/18ro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