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數碼

> 成語“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麼?

成語“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麼?

成語“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麼?的答案是:人的眼睛

成語“望穿秋水”中的“秋水”指的是什麼?

望穿秋水的意思是:比喻盼望得十分殷切。秋水的意思是:眼睛。該句出自元朝詩人王實甫的《西廂記》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王實甫,名德信,大都人,生卒年與生平事蹟俱不詳。《錄鬼簿》把他列入 “前輩已死名公才人”而位於關漢卿之後,可以推知他與關同時而略晚,在元成宗元貞、大德年間尚在世。賈仲明在追吊他的〔凌波仙〕詞中,約略提到有關他的情況:“風月營密匝匝列旌旗,鶯花寨明颩颩排劍戟。翠紅鄉雄糾糾施謀智。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所謂“風月營”、 “鶯花寨”,是藝人官妓聚居的場所。王實甫混跡其間,可見與市民大眾十分接近。

王實甫創作的雜劇計有14種。完整地保留下來的,除《西廂記》外,還有《破窯記》四折和《販茶船》、《芙蓉亭》曲名一折。至於其他作品,均已散佚不傳。在《販茶船》中,王實甫寫妓女蘇小卿怨恨書生雙漸負心,痛責茶商王魁 “使了些精銀夯鈔買人嫌”,要“把這廝剔了髓挑了筋剮了肉不傷廉”,她敢愛敢恨,是個敢於為自己命運抗爭的女性;《芙蓉亭》中的韓彩雲,“夜深私出繡房來,實丕丕提著利害”,主動到書齋追求所愛的書生,也是個敢作敢為的姑娘。在她們身上,可以影影綽綽地看到《西廂記》中崔鶯鶯的面影。

作為戲劇,《西廂記》雜劇的結撰和表現方式,當然不同於《西廂記諸宮調》那種由說唱藝人從頭到尾自彈自唱的搊彈詞。同時,它也不同於其他的元人雜劇。元人雜劇一般以四折來表現一個完整的故事,而王實甫的《西廂記》則有五本二十折,竟像是由幾個雜劇連線起來演出的一個故事的連臺本。在每一本第四折的末尾,既有“題目正名”,標誌著故事情節到了一個轉折性的段落;又有很特別的〔絡絲娘煞尾〕一曲,起著上聯下啟溝通前後兩本的作用。有些折段,《西廂記》還突破了元雜劇一人主唱的通例,例如第一本第四折,張生唱了多首曲詞後,〔錦上花〕一曲由鶯鶯唱,〔么篇〕則由紅娘唱。又如第四本第四折,開場時由張生唱了〔雙調·新水令〕、〔步步嬌〕、〔落梅風〕等三支曲子,隨後由旦角扮鶯鶯上,接唱了〔喬木查〕以下五支曲子,跟著又由張生、鶯鶯分唱數曲。整折戲,實際上由末與旦輪番主唱。這說明王實甫在創作《西廂記》時,突破了雜劇的規矩,吸取和借鑑過院本、南戲的演出形式。體制上的創新,豐富了藝術表現能力,為更細膩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戲劇衝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為了適合戲劇的演出,王實甫把董解元所改編的鶯鶯故事重新調整。其中最重要的,是對故事的題旨作了新的改造。

雲鬆螺髻,香溫鴛被,掩香閨一覺傷春睡。柳花飛,小瓊姬,一片聲雪下呈祥瑞。把團圓夢兒生喚起。誰,不做美?呸,卻是你!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遲遲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迴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一聲“去也“,鬆了金釵。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玉宇無塵,銀河瀉影。月色橫空,花陰滿庭。羅袂生寒,芳心自警。側著耳朵兒聽,躡著腳步兒行。悄悄冥冥,潛潛等等。

閒對著綠樹青山,消遣我煩心倦目。潛入那水國漁鄉,早跳出龍潭虎窟。披著領箬笠蓑衣,堤防他斜風細雨。長則是琴一張酒一壺。自飲自斟,自歌自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tw/shuma/jr0zd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