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言若懸河是什麼意思?

言若懸河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見“言類懸河”。

言若懸河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言若懸河

成語發音:yán ruò xuán hé

成語解釋:見“言類懸河”。

成語出處:《北史·裴蘊傳》:“蘊亦機辯,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參見“口若懸河”。

成語繁體:言若懸河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成語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書面語

成語結構:偏正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近義詞: 言類懸河 檢視更多言若懸河的近義詞>>



言若懸河什麼意思?有什麼歷史典故?反義詞和近義詞是什麼?

編號 2061 成語 言若懸河 注音 ㄧㄢˊ ㄖㄨㄛˋ ㄒㄩㄢˊ ㄏㄜˊ 漢語拼音 yán ruò xuán hé 釋義 義參「口若懸河」。

見「口若懸河」條。

典源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源,提供參考。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王太尉1>雲:「郭子玄2>語議如懸河3>寫4>水,注而不竭。」

註解〕(1)王太尉:王衍(西元246∼311),字夷甫,晉臨沂人。

以清談著稱,累官至司徒。

西晉亡,投降石勒,後為石勒所殺。

(2)郭子玄:郭象(西元252∼312),晉河南人。

少有才學,好老莊,能清言。

東海王越引為太傅主簿。

曾為《莊子》作注。

(3)懸河:傾瀉不止的河水,可指瀑布。

(4)寫:音ㄒ|ㄝˋ,通「瀉」。

〔參考資料〕另可參考:《晉書.卷五○.郭象列傳》、晉.裴啟《語林》(據《北堂書鈔.卷九八.談講》引)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口若懸河」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口若懸河」原作「懸河寫水」。

晉朝的郭象是玄學的集大成者,喜好《老》、《莊》,十分有才學,能言善辯,口齒伶俐,曾為《莊子》作注,流傳於後世。

在《世說新語.賞譽》中,記載一段太尉王衍對郭象的評語,他說:「郭象說話議論時,就像山上直瀉而下的瀑布,源源不絕的灌注而下,好像永遠不會枯竭的樣子。」

後來「口若懸河」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說話滔滔不絕,能言善辯。

出現「口若懸河」的書證如宋.趙蕃〈贈耆英見過〉詩四首之一:「髯曾暇能過我,誦詩口若懸河。」

書證 01.《隋書.卷六七.裴蘊列傳》:「蘊亦機辨,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時人不能致詰。」

用法說明近義詞:

反義詞:辨識 參考語詞 口若懸河

口若懸河意思是什麼

“口若懸河”意為說話滔滔不絕,像河水傾洩一樣(懸河:瀑布)。形容能說善辯,話語不斷。該成語在句中多作謂語、定語、狀語,也作補語。也說“口如懸河”。王太尉雲:“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口若懸河”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說起話來像瀑布一樣滔滔不絕,形容人善於言談,能言善辯,把話說得很流利,而且滔滔不絕。一個人要是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無論在生活上或工作上都會增加他的成功率的,他的個人魅力也會有所提升。比如,一個人在公共場所上,說話流利,口若懸河,那麼他會成為目光的焦點,大家會給他的個人形象加分的。

對於日常生活中所發生的一切,都肯下工夫去思索它的道理,卻非常的難得,但是這是能做到能言善辯,口若懸河的一個因素,如郭象。這句成語也可以和“滔滔不絕”相聯用,凡是對於那些善辯而口才出眾的人,都可以說他們是“口若懸河”或者是“滔滔不絕”。

口若懸河是什麼意思?

口若懸河,漢語成語。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釋義: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辯,說起話來沒完沒了。

詞目

口若懸河

拼音

kǒu ruò xuán hé

同義詞

口如懸河、口似懸河、伶牙俐齒

出處與詳解

說話象河水下瀉,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

《金瓶梅詞話》第三三回:“﹝ 韓道國 ﹞但遇著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絕。”

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一章:“他好像把法庭看作救亡運動演講大會,回答時侃侃而談,口若懸河。”

字詞分開解釋

(1)若:好像。

(2)懸河:指流在高處的河流,後來也指高出地面的河。此處指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一樣奔流傾瀉不止。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南朝·齊·王僧虔《誡子書》:“郭象言類懸河,不自勞苦,何由至此。”

南朝·陳·徐陵《東陽雙林寺傅大士碑》:“滴海未盡其書,懸河不窮其義。”

北魏(公元386-557年)酈道元(公元約470-527年)《水經注·清水》:“瀑布乘巖,懸河注壑,二十餘丈,雷赴之聲,震動山谷。”

注:南朝順序為宋、齊、樑、陳,劉義慶為公元403-444年人,為南朝宋時宋武帝劉裕侄子,《世說新語》成書於公元439-440年,早於北魏的酈道元《水經注》,但《世說新語》傳世本皆為唐以後版本句中提到的郭子玄即郭象。

《北史·裴蘊傳》:“蘊亦機辯,所論法理,言若懸河,或重或輕,皆由其口,剖析明敏,......"《北史》為唐朝李延壽所著。

唐 房玄齡《晉書 郭象傳》:“太尉王衍每雲,聽象語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注:《晉書 王衍傳》有(王衍(256年—311年),字夷甫,西晉清談家)“義理有所不安,隨即更改,世號口中雌黃”,雌黃即雞冠石,當時用於塗改在黃紙上寫的錯字。此段與《世說新語》重複,可視為對《世說新語》記載的轉述。

唐·牟融《邵公母》詩:“搔首驚聞楚些歌,拂衣歸去淚懸河。”

《新唐書·文藝傳上·王勃》:“ 盈川文如懸河,酌之不竭。”

明·李東陽《哭舍弟東山》詩之三:“我心方抱棘,汝淚復懸河。”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回:“假使蘇秦、張儀、陸賈、酈生復出,口似懸河,......“

清·唐孫華《贈趙鬆一》詩:“辯如懸河注,目如巖電爛。”

蘇曼殊《碎簪記》:“ 蓮佩至此,忽停其懸河之口。”

典故

郭象是西晉時期玄學家。他從小勤學好問.善於發現問題,有鑽研的精神。郭象知識淵博,對日常事物常有獨到的見解,他潛心研究老子和莊子的學說,擅長清談。

西晉時期推崇老莊思想。當時有十幾個名家為《莊子》作注,但都不能將《莊子》的思想精位研究通透。向秀為《莊子》作注,他將作品中美妙的`玄理表述出來,將以往人們沒有發現的奇思妙想發揮得淋漓酣,在當時引起大談老莊思想的熱潮。可惜的是《莊子》《秋水》《至樂》兩篇還沒有註釋完成,向秀就去世了、

向秀的兒子年幼,未能繼承父親的遺志.而文稿又被郭象獲得。郭象為《秋水》《至樂》兩篇作注,又改了《馬蹄》一篇的註解,其他各篇的註解就只改了些文句,然後就以自己的名義抄錄,成書《(莊子)注》。《(莊子)注》使他聲名遠播,所以後來只有郭象的《(莊子)注》,而沒有向秀的《(莊子)注》了。

當時的一些清談名士很推崇郭象。有一次,太尉王衍與郭象閒談,發現郭象口才很好,能言善辯,說得頭頭是道,很有見地。王衍感嘆道:“郭象言論,如同瀑布傾瀉,滔滔流注,永不停歇。”

口若懸河是什麼意思

口若懸河,講起話來滔滔不絕,像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辯,說起話來沒完沒了。形容口才好,善於說話,一旦說起話來就像倒懸的河水、滔滔不絕,永遠沒有停止的時候。

【拼音】kǒu ruò xuán hé

【出處】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白話釋義:怎麼能憑藉以上這些言論,還是想要借他人的好口才,說起話來滔滔不絕。

【例句】

1、沒有口若懸河的本事,怎能成為演說家?

2、只聽他口若懸河地在那兒瞎吹,卻不見有幾個人在聽。

擴充套件資料

一、口若懸河的近義詞

1、喋喋不休 [ dié dié bù xiū ]

釋義:嘮嘮叨叨,說個沒完沒了。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匈奴傳》:“嗟士室之人;顧無多辭;令喋喋而佔佔;冠固何當!”

白話釋義:唉!生活在土石房屋裡的漢人啊,姑且不要多說話,喋喋不休,竊竊私語,戴上帽子,難道還有什麼了不起嗎?

2、侃侃而談 [ kǎn kǎn ér tán ]

釋義:理直氣壯、從容不迫地說話。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我既這等苦苦相問;你自然就該侃侃而談。”

白話釋義:我既然已經在這裡再三追問了,你就應當侃侃而談、從容不迫。

二、口若懸河的反義詞

1、鉗口不言 [ qián kǒu bù yán ]

釋義:閉著嘴不說話。

出處:戰國·莊子《莊子·田子方》:“吾形解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耳!”

白話釋義:我真是身形怠墮而不知道該做什麼,嘴巴像被鉗住一樣而不能說些什麼。我過去所學到的不過都是些泥塑偶像似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東西。

2、沉默寡言 [ chén mò guǎ yán ]

釋義: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出處:後晉·劉昫《舊唐書·郭子儀傳》:“釗(郭子儀孫);偉姿儀;身長七尺;方口豐下;沉默寡言。”

白話釋義:郭子儀孫的郭釗,身形偉岸,身高七尺,厚脣大臉,沉默寡言,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口若懸河

一言難盡,口若懸河是什麼意思?

一言難盡

【近義】說來話長

【反義】一言為定、一言九鼎、一言千金

【釋義】形容事情曲折複雜,不是一句話能說清楚的(用在不好的事)。

【出處】元·李直夫《虎頭牌》第一折:“我一言難盡,來探望你這歹孩兒索是遠路風塵。”

【用例】說起這件事,真是~,等有時間我們再詳談。

口若懸河

【近義】誇誇其談、侃侃而談、能言善辯

【反義】沉默寡言、噤若寒蟬、閉口無言

【釋義】講起話來滔滔不絕,象瀑布不停地奔流傾瀉。形容能說會辨,說起來沒個完。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唐·韓愈《石鼓歌》:“安能以此上論列,願借辯口如懸河。”

【用例】知縣見他說的~,又是本朝確切賊,不由得不信。(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

標籤: 言若懸河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tw/jy/p6m22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