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維知科普網 >

教育

> 小信未孚是什麼意思?

小信未孚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孚: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

小信未孚是什麼意思?

成語名字:小信未孚

成語發音:xiǎo xìn wèi fú

成語解釋:孚:為人所信服。小信用未能信任

成語出處:春秋·魯·左丘明《左傳·莊公十年》:“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感情色彩:貶義成語

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小信用未能信任

成語結構:主謂式成語

產生年代:古代成語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的意思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原文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翻譯:

“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2、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小信未孚 神弗福也 什麼意思?

這裡是 名詞作動詞

賜福,保佑,庇護的意思。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意思是,小的信用不能讓神信服,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

親~你好!````(^__^)````

很高興為您解答,祝你學習進步,身體健康,家庭和諧,天天開心!有不明白的可以追問!

如果有其他問題請另發或點擊向我求助,答題不易,請諒解.

如果您認可我的回答,請點選下面的【採納為滿意回答】或者手機提問的朋友在客戶端右上角點選【評價】,謝謝!

你的好評是我前進的動力!! 你的採納也會給你帶去財富值的。(祝你事事順心)

==================================================================

與小信未孚孚的意思相同的成語

《曹劌論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是小小的信用不足以相信,神靈不會賜福(指保佑)的。孚,指相信,信服。

深孚眾望:孚,使人信服、信任、相信。在群眾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

不孚眾望:孚,信服。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

反義詞「不負眾望」:指為人所信服,很爭氣,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曹劌論戰原文譯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guì)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jiàn)焉?”劌曰:“肉食者鄙(bǐ),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有的版本為“遍”)(biàn),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sháo)。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shì)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fú)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編輯本段文章註釋

【 1】《左傳》以《春秋》為本,通過記述春秋時期的具體史實來說明《春秋》的綱目。 又名《左氏春秋》 注:選自《左傳·莊公十年》。春秋左丘明所編寫,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所編,是一部史學名著和文學名著。本文所寫的戰爭是齊魯之間的一次戰爭,因戰場在長勺(shuò),故又稱“長勺之戰”。  【 2】十年: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 3】齊師:齊國的軍隊。齊,在今山東省中部。師:軍隊。 【 4】伐(fá):討伐,攻打。 【 5】我:《左傳》根據魯史寫的,所以稱魯國為“我”。 【 6】公:指魯莊公,魯莊君主。公元前693年至662年在位。 【 7】曹劌(guì):春秋時魯國大夫。著名的軍事理論家。 【 8】肉食者:吃肉的人。指當權者。 【 9】間(jiàn):參與。 【10】鄙:淺陋,無知,這裡指目光短淺。 【11】乃:副詞,於是,就。見:拜見。 【12】何以戰:就是“以何戰”,憑藉什麼作戰?以,用、憑、靠。 【13】衣食所安,弗(fú)敢專也: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不敢獨自享受。安,有“養”的意思。弗,不。 專,獨自專有。  【14】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人:這裡指皇公貴族和大臣們或身邊的人。 【15】對:回答。一般用於下對上的回答。 【16】徧(biàn):同“遍”,遍及,普遍。 【17】犧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犧牲,指祭祀用的豬、牛、羊等。玉帛,玉和絲織品。 【18】加:虛報誇大,虛誇。這裡是說以少報多。 【19】必以信:一定憑藉實情(向神稟報)。信,實情,信實。  【20】小信未孚(fú):(這只是)小信用,未能讓神靈保佑。孚,信任。信,信用 【21】福:賜福,保佑。 【22】獄: 訴訟案件。 【23】察:弄清楚,明察。 【24】雖:①即使。 【25】情:(以)實情判斷。 【26】忠之屬也:(這是)盡了職分的事情。忠:盡力做分內的事。屬,一類。 【27】可以一戰:即“可以之一戰”,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仗。 【28】戰則請從:(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隨著去。則,連詞,就。 【29】公與之乘:魯莊公和他同乘一輛戰車。之,他,代詞,代指曹劌。 【30】於:在。長勺:魯國地名,在今山東曲阜東。 【31】鼓:擊鼓進軍。古代作戰,擊鼓命令進軍。下文的“三鼓”,就是三次擊鼓命令軍隊出擊。 【32】敗績:大敗。 【33】馳:驅車(追趕)。 【34】轍(zhé):車輪碾出的痕跡。 【35】未可:還不可以。 【36】登軾而望之:①登上車前的橫木。軾:古代車子前面的橫木,供扶手用。而:表承接。 ②另一種解釋為登上車子,扶著車前的橫木。軾:名詞活用為動詞,扶著車前的橫木。(此時斷句為:登/軾而望之)。 【37】遂逐:就追趕。逐,追趕、追擊。 【38】既克:已經戰勝。既,已經。 克,戰勝。 【39】故:原因,緣故。 【40】夫(fú)戰,勇氣也:作戰,靠的是勇氣。“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不譯。下文“夫大國”同。 【41】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勇氣。作,振作。鼓,擊鼓。 【42】再:第二次。 【43】竭:(士氣)枯竭。 【44】盈:充滿,這裡指士氣正旺盛。 【45】伏:埋伏。 【46】靡(mǐ):倒下。 【47】測:估計,推測。 【48】衰:弱

編輯本段文章譯文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的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鄉親們說:“當權者自會謀劃此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者淺陋無知,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藉什麼(條件跟齊國)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類)養生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人。”(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可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誇大數目,一定要對神說實話。”(曹劌)回答說:“(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是對百姓)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以(憑這個條件)打一仗了。作戰時請允許(我)跟隨您去。” (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三次擊鼓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勝利後,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說:“作戰,是要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勇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打仗勝了他們。那些(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裡設有伏兵,(後來)我看到他們車輪的痕跡混亂,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急!~ 求曹劌論戰 會考全部知識點(考點)

《曹劌論戰》

二. 重點、難點分析

1. 懂得文中實詞“師、將、鄙、克、竭、盈、靡、雖、間”等的意思,虛詞“之、以”等的用法。

2. 抓住“論”的特點來記敘戰爭,論作戰前取信於民,戰爭中掌握戰機是本篇的重點。

三. 新課講解

1. 《左傳》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編年體”,即按年代順序記事)。這是一部非常珍貴的史書,當中儲存了我國春秋時期許多重要的史料。這部書特別長於記述戰爭,本篇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齊國、魯國在長勺進行的一次戰爭。這次戰爭,弱小的魯國打敗了強大的齊國。

2. 正音

劌(guì) 間(jiàn) 弗(fú) 徧(biàn)

帛(bó) 孚(fú) 轍(zhé) 軾(shì)

竭(jié) 靡(mǐ)

3. 課文內容

第一段:詞語、句子。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十年”:魯莊公十年,即公元前684年。“師”: 軍隊。“伐”:興兵攻打。“我”:指魯國。相傳《左傳》的作者是魯國的左丘明,所以其書用魯國的年號記事,稱魯國為“我”。“公”:魯莊公。“將”:打算,準備。“戰”:作戰,迎戰。“請見”:請求拜見莊公。“其”:他的。“鄉人”:同一個鄉的人;“鄉”:古代的地方行政單位,相傳周制以一萬二千五百戶為鄉。“肉食者”:吃肉的人, 指有權位的貴族。“謀”:籌劃,考慮。“之”:代抵禦齊師之事。“間”(jiàn): 參與。“焉”:兼詞,於此。“鄙”:鄙陋,指目光短淺。“未”:不。“遠謀”:深遠謀 劃。“乃入見”:於是入朝拜見莊公;“乃”:於是。

“問:‘何①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②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 民弗①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③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④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⑤以一戰。戰則請②從。’”

“何以戰”:依靠什麼去打仗;①“以”:拿,依靠。

“衣食所安”:衣食這類用來安生的東西;“所”,這裡指用來安定生活的東西。

“安”:安定。“弗”:不。 “專”:專有、獨佔。

“必以分人”:一定把它分給別人;“必”:一定;②“以”:把。

“對”:應答,對答;一般用於地位低的人對地位高的人,或晚輩對長輩。

“小惠未徧”: 這些微小的恩惠沒有遍施及一般人(國君的這些賞賜只有國君左右的人才能得到); “未”:沒有;“徧”:同“遍”。①“從”:聽從。

“犧牲玉帛”:祭祀用物;“犧牲”:供祭祀用的牲畜;“玉”:玉器。“帛”:絲織品。“加”:虛誇,這裡指以少報多。

“必以信”:一定用誠實不欺的態度對待神靈;③“以”:用;

“信”:誠實,不欺。“孚”:誠信感人。“福”:降福,保佑。

“獄”:訴訟案件。 “雖”:雖然。“察”:考核,明察。“必以情”:一定依照實情處理。④“以”:按,依 照;“情”:情況,實情。

“忠之屬也”:這是盡心盡意處理政事一類的表現;“忠”:忠 誠;“屬”:種類。“可以一戰”:可以憑藉這點打一仗;⑤“以”:憑藉;“以”後省略 “之”。“戰則請從”:如果迎戰,那就請允許我跟隨您一道去禦敵;“則”,就。

② “從”:跟隨。

第一段內容:

(1)“十年春”指哪一年?明確:指魯莊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齊師伐我”的“伐”是什麼意思?齊國軍隊為什麼要“伐”魯國呢?介紹歷史背景:齊襄公在國內做了一些壞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糾恐怕被連累,離開齊國避禍。公元前685年,齊國發生內亂,國君被殺,住在魯國的公子糾和住在莒國的公子小白都搶著趕先回國,想做國君。魯莊公派兵護送公子糾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搶先趕回齊國,做了國君,就是齊桓公。齊桓公起兵迎擊。當時齊強魯弱,魯軍大敗,齊桓公脅迫魯莊公殺了公子糾。從此兩國結下深仇大恨。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再次興兵攻魯,戰於長勺。從歷史背景得知齊師興兵完全屬於侵略行為,所以“伐”應譯為“侵犯”。

(3)曹劌的身份怎樣?明確:從“其鄉人曰”句中我們能推知曹劌的身份為普通老百姓,沒有官位,屬愛國君子,“位卑未敢忘國憂”。

(4)“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麼?明確:“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當時與公膳制有關。公膳是對某種品位的官員在辦公時間免費供給的一種膳食。按規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員,一般稱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權位的人。

(5)“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中的“遠謀”二字是此文的關鍵,貫穿全文。從曹劌的這句話裡可見他具有什麼樣的品質?明確:從曹劌的對答中反映曹劌關心國家大事和深謀遠慮的品質。

(6)“乃入見”是個省略句,省略了什麼成分?明確:在具體的語境中,省略了主語“曹劌”和賓語“之”(代魯莊公)。

(7)“何以戰”是個介賓前置的句子。這三個字喚起下文分析戰爭的條件,突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魯莊公認為要作哪幾方面的準備呢?明確: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②“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8)對於這三方面的準備,曹劌又是如何評價的?討論後明確:對於第一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對於第二個準備,曹劌的評價是“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對於第三個準備,曹劌認為“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注意:“福”是名詞,在這裡作動詞用,“保佑”的意思;“可以”應譯為“可以憑藉”,和今義“可以”用法不同。

(9)為什麼說“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戰”的主要條件?明確:因為民心向背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這就突出表現了曹劌重視人民力量的政治遠見。

(10)本段末句“戰則請從”,不僅寫出了曹劌重視戰前的政治準備,而且注意實際作戰中的戰略戰術。文章也以此作為過渡,轉入下文寫他臨陣參戰指揮。

(11)小結:第1段,寫的是曹劌請見,論戰前準備,顯示了曹劌熱愛自己國家、深謀遠慮的品質以及魯莊公“勇於納諫”的胸懷。

第二段:詞語、句子。

“公與①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②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 師敗績。公將馳③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④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公與之乘”:魯莊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①“之”:代曹劌。“於”:在。“將”:欲,打算。“鼓”:擊鼓,古代作戰擊鼓以發起進攻。②“之”:助詞。“可”:能,可以。“三鼓”:三次擊鼓,即三次進攻未能奏效。“矣”:語氣詞,表示肯定。“敗績”:軍隊潰敗。“馳”:驅車進擊。③④“之”:代齊師。“其”:代齊師。“轍”:車輪的行跡。“軾”:車廂前扶手橫木,這裡意為扶軾。“遂”:於是。“逐”:追擊。

第二段內容:

(1)這次戰爭是由誰指揮的?根據何在?明確:由魯莊公指揮,曹劌協助。這從“公與之乘”可以看出。“乘”有兩義:(1)為共乘一車,“乘”讀chéng;(2)為與另一車相隨,“乘”讀shèng。課文從“乘”(1)義說,這樣比較好理解,因曹劌與莊公同乘一車論戰才方便。

(2)作戰地點選在哪裡?明確:長勺(“戰於長勺”是個狀語後置句),在魯國境內,地理條件對魯國有利。

(3)反攻的時機選在什麼時候?曹劌是怎樣幫助莊公選擇時機的呢?明確:在“彼竭我盈”之時。戰鬥剛開始,不待齊軍疲倦,莊公就急於出戰(“公將鼓之”:“鼓”,名詞作動詞,“擊鼓”);當魯軍剛獲勝,莊公又急於去追擊(“公將馳之”),曹劌又阻止了莊公的過急行動。他懂得攻擊和追擊都必須把握有利的時機,要根據雙方的士氣和實力的變化作出正確判斷。曹劌的兩個“可矣”,使得戰爭出現“齊師敗績”和“遂逐齊師”的大好形勢。

(4)小結:第2段敘述的是曹劌指揮作戰的情況,作戰的過程寫得非常簡略,突出寫了曹劌“謀”的作用,為下文“論戰”打下伏筆。曹劌臨陣從容,胸有成竹,善於掌握時機,所以才擊敗敵人,獲得戰爭勝利。

第三段:詞語、句子。

“既克,公問其①故。對曰:①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②故克之。②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③故逐之。”

“既克”:在戰勝齊軍之後;“既”:已經;“克”:戰勝。“其”:代戰勝齊軍。①“故”:原因,緣故。“夫戰,勇氣也”:作戰,要靠勇氣;①②“夫”(fú),語氣詞,置於句首,表示要發議論。“一鼓作氣”:第一次擊鼓,使士氣振作起來;“作”:興起,這裡是使動用

法。“再而衰”:第二次擊鼓,士氣就衰減下來;“再”:第二次。“竭”:盡,沒有了。

“彼竭我盈”:齊軍的士氣沒有了,我軍的士氣正旺盛;“彼”:代齊軍;“盈”:充滿。

②③“故”:因此。“測”:猜測。“伏”:伏兵。“靡”:倒下。

第三段內容:

(1)魯國獲勝後(“既克”),“公問其故”的“故”是什麼意思?明確:緣故,“攻擊”的緣故和“追擊”的緣故。

(2)曹劌是如何回答的?明確:有兩層意思:一層說明為什麼要選擇“齊人三鼓”(“彼竭”)的時機進行攻擊。“夫戰,勇氣也”(這是個判斷句,“也”表示判斷),“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再”和“三”後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敵方的勇氣已經消失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敵人)。“彼竭我盈”四個字高度概括了進攻時的最佳戰機。一層解釋他“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看到敵人“轍亂”“旗靡”才追擊的原因是“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夫”,發語詞,議論或說明時,用在句子開頭,沒有實在意義)。可見曹劌考慮問題周到,行動謹慎,觀察仔細,善於抓住時機,故而奪取了戰爭勝利。

(3)小結:第3段寫曹劌論述戰勝齊國的原因。

4. 本文的詳略安排:

本文詳略得當,重點突出。全文以“論戰”為重點進行選材與剪裁,展開記敘,以突出曹劌高明的戰略與戰術。“論戰”部分(一、三段)寫得詳,作戰部分(第二段)寫得略。

5. 本文結構特點:

A. 過渡自然,上下勾連

文章以時間為順序,以曹劌參加長勺之戰的經過為線索展開記敘,依次是:戰前準備——戰爭經過——戰後總結,脈絡井然。

文章三個段落的記敘過渡自然巧妙:第一段末尾“可以一戰,戰則請從”這兩句既是本段的小結,又是第二段的前因,是第二段“公與之乘”的匯入語;第二段最後的“遂逐齊師”一句,既是本段的小結,又和第二段開頭的“既克”二字緊相連。這樣,使文章三個段落渾然一體。

B. 前後照應

第一段的“肉食者鄙,未能遠謀”與第二、三段的“公將鼓之”(不到鼓的時候要鼓)、“公將馳之”(不知敵情真偽就要馳)和“公問其故”(打了勝仗還不知取勝的原因)照應。

第二段的兩個“未可”與兩個“可矣”照應。

第三段的“一鼓作氣”照應第二段的“公將鼓之”而曹劌曰“未可”;“彼竭我盈”照應 第二段“齊人三鼓”時曹劌曰“可矣”。“大國難測”照應第二段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

這樣前後照應,使事情的因果分明,更加突出了曹劌的“遠謀”。

6. 本文的人物形象塑造中的對比:

本文運用對比襯托法,通過人物對話和動作,描寫了兩個對比鮮明的人物形象——曹劌與魯莊公。

在戰前準備階段,魯莊公“將戰”而不知“何以戰”,曹劌調查研究之後得出結論:“小大之獄”“必以情”,“忠之屬也,可以一戰”。

在作戰過程中,魯莊公盲目地“將鼓之”和“將馳之”,而曹劌則兩次拒之曰“未可”,到有利時機才曰:“可矣”。

在作戰總結階段,魯莊公不知為何取勝而“問其故”,曹劌一一分析回答。

這樣,寫出了魯莊公這個“肉食者”的“鄙”:無知無謀無能,魯莽草率;反襯出曹劌的深謀遠慮,從容鎮定,有政治遠見,有高超的軍事才能。

【模擬試題】

一. 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線的詞。

(1)齊師伐我( )(2)肉食者鄙( )(3)小信未孚( )

(4)又何間焉( )(5)神弗福也( )(6)衣食所安( )

(7)小惠未徧( )(8)犧牲玉帛( )(9)弗敢加也( )

二. 為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選擇恰當的義項。

參見《曹劌論戰》課後練習第三題。

三. 翻譯下列句子:

1. 何以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必以分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忠之屬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可以一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閱讀:

文段(一)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1. 用原文回答。

①文中表現曹劌積極“參與”精神的詞語是:__________。

②文中“忠之屬也”具體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年春,齊師伐我”這句話除了交代戰爭發生的時間外,還指出了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 第一段文字表現出曹劌的兩個主要思想觀點是什麼?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二)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 對下列句子意思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齊師敗績(齊軍大敗)

B. 公將馳之(魯莊公要下令驅車追趕齊軍)

C. 夫戰,勇氣也(作戰,是靠勇氣的)

D. 夫大國,難測也(大國兵多將廣,難以測量)

2. 把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結尾一段表現了曹劌哪些方面的才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曰:“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1. 下列句子中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項是( )

A. 又何間焉 立有間

B. 公問其故 並驅如故

C. 肉食者鄙 顧不如蜀鄙之僧哉

D. 何以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翻譯:

(2)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

翻譯:

3. 曹劌“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

4. 讀了這則短文,魯國獲勝給你啟示最深的一點是什麼?請聯絡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不超過30字)

【試題答案】

一. (1)攻打 (2)目光短淺 (3)為人所信服 (4)參與

(5)賜福、保佑 (6)養 (7)通“遍”,遍及、普遍。

(8)指祭視用的豬、牛、羊等 (9)以少報多

二. (1)①原因 ②所以 ③所以

(2)①他的(曹劌的) ②其中 ③他們的(齊軍的)

(3)①聽從②跟隨

三. 1. 憑藉什麼作戰?

2. 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3. 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

4. 可以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

5.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按照實情處理。

四. 閱讀:

文段(一)

1. ①請見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2. 作戰的雙方、戰爭的性質。

3. 曹劌認為居高位、享厚祿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曹劌認為作戰必須取信於民。

文段(二)

1. D

2. 已經戰勝,魯莊公問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道:“作戰,是靠勇氣的。”

3. 作戰中善於把握戰機,注重觀察敵情,做到知己知彼。

文段(三)

1. D

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細察,也一定要依據實情來處理。(2)(這是)盡了本職的一類(事情),可憑藉(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就請允許我跟著去。

3. 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4. 魯國獲勝的主要啟示有:獲勝的根本是取信於民,獲得人民的支援;戰爭中要善於分析敵情,把握戰機;統治者應善於聽取並採納群眾的意見。

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莊公接見。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進宮廷去見莊公。曹劌問莊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莊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莊公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是不會保佑您的。”莊公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瞭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去。”

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莊公(一上陣)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過三通戰鼓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啦。”齊軍大敗。莊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又登上車前橫木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於是追擊齊軍。

打了勝仗以後,魯莊公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頭通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二通鼓時勇氣減弱,到三通鼓時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打敗了他們。(齊是)大國,難以摸清(它的情況),怕的是有埋伏,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追擊他們。”

《曹劌論戰》中反映戰前政治準備,表現曹劌“取信於民”的戰略思想的一句話是: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曹劌衝破阻撓,堅持進見魯莊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曹劌在對戰爭的論述中提出追擊敵兵時機的句子是:視其轍亂,望其旗靡;

本文中出現的一個成語是:一鼓作氣。

參考資料:

呵呵,不用謝。。祝你好運哦

標籤: 小信 未孚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zkpw.com/zh-tw/jy/601m4d.html